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看!美国科学家怎样做科普

看!美国科学家怎样做科普

看!美国科学家怎样做科普作者:希拉·葛瑞乃尔;金·卡文迪什;乔恩·米勒;蒂娜·菲利普斯;布莱德·克劳兹大屏幕影片、3D数码以及高清晰影片等越来越多地用于科学展示,他们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也许对小鸡来说,在这里出生缺了点家庭气氛,但在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参观者透过玻璃就能亲眼看到小鸡破壳,实在是一项奇妙的体验。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普法的颁布实施,和众多机构、团体、媒介的努力,科学普及对提升整个民族科学素养中的价值已开始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做好科普工作,需要强烈的意识和热情,需要政府的有力投入,但也离不开富有创意的手段。

上周,在上海科技馆召开了“中美科普论坛”,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同行的现身说法,给许多与会科普界人士以多方面启迪。

为使更多的读者了解科技强国的科普之道,我们从大会演讲报告中编选了这组文章。

去尝试一下,而不是去学习美国科学家是这样做科技传播的□希拉·葛瑞乃尔金·卡文迪什在美国,科学家真正想与公众交流的时候,通常不是单个来做的,而是通过专业的机构来做。

例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化学协会会奖励在科普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个人。

美国心理学会在过去的10年,每年都会投入1000万美元用于科普。

如果科学家真正想与公众交流,他们会去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另一个交流的地点就是他们的工作场所。

例如美国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就有一项这样的计划,培训一些高中老师去做科普工作和科普调研,根据反馈回来的数据建立数据库。

这些组织在组织项目的时候会让一些专业科学家参与其中。

最有效的是面对面的言语交流,绝大多数美国人更相信这种交流。

美国科学院提出了一个最新的战略教育研究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与政府机构合作,同时还会与各个社区的学校进行合作,花钱培训中学教师让他们更好地教初中生。

美国科技教育有展览,有互动的形式,互动体验,也有可能是收藏品的展览,然后天文仪的演示,以及一些比较活泼、互动型的展示。

同时,还组织一些针对特殊群体的活动。

展览品可以很大,并且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同时它也可能是很小的展品,只是放在桌上的一个小展品而已。

展品能够激发人的好奇心,人们会提出问题。

同时参观者们也可以从互动的展品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现在美国科普展览的趋势,首先是大型化,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的巨型展。

在过去十几年之中,有许多这样大型展览,包括人体的、气候变暖等。

科学博物馆在应对重大疾病,包括艾滋病,就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户外设立一些科学园,一些户外的科学展览。

另外大屏幕影片、3D数码以及高清晰影片等也越来越多地用于科学展示。

此外还有活生生的科学演示以及科学剧场等等,它们使科学概念戏剧化,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这些演示能够对观众提出一定的问题,然后启发他们的思考。

青少年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群体之一。

我们有这样像机器人大赛一样的活动,通过竞赛的形式来吸引孩子的参与,同时还有一个未来科学家露营的活动,青少年们都非常踊跃地参加。

在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组织一些科技知识传播性的生日庆祝会。

对于教育者、对于教师、对于家长来说,我们为他们举行一些科普的论坛、科普的活动小组,同时还有到学校之外的扩展活动,博物馆之夜等。

同时,对于那些到不了博物馆来的青少年、成年人,我们走到社区对他们进行博物馆之外的科普教育。

我们还组织到实验室实验这样的形式来吸引孩子们、学生、包括成年人,以小组为单位到实验室进行亲身的实验研究,获得真正的科技知识。

在这种实验室,我们的口号是去尝试一下,而不是说去学习什么,通过尝试其实会学到很多的东西。

(希拉·葛瑞乃尔是博物馆非正式教育专家,金·卡文迪什是佛罗里达州发现与科学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的科学素养□乔恩·米勒1988年到2005年间,美国人科学素养的增幅从10%增长到25%,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由于教育体系,以及其他的传媒促进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在2005年的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的测试当中,采用国际研究体系建立了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数据库,对32个国家的成果进行了分析。

我们的衡量标准包括,能够读懂报纸、杂志、电视科技节目,或者指了解气候变化以及一些抽象的科技概念。

此外,在这种测试中,我们还用了其他很多的变量。

测试结果显示,在瑞士将近有35%的成年人具有科学素养,这个数字在美国是28%。

在欧洲有14%的居民可以是称作具有科技知识的。

还有很多人在理解科技方面有困难。

对每个国家来说增强公民的科学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没有一个国家说我们已经在这个方面做的足够了。

有三条路径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

第一条是直接的科学教育;第二条是非正式的学习,如看科普影片、到博物馆参观等;第三条路径是你在大学阶段所受的科普教育、科学教育,对你整个人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占有非常大的份量。

特别对你将来阅读科普书籍和接受科普信息,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这样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他们未来走上社会后就可以对新出现的科技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乔恩·米勒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问答互动Q&A提问:你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的?乔恩·米勒:我想人的本能就是去解决问题。

这种动因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每个角落都存在。

比如说进一步了解天气变化、了解哪些基因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延续所需要的。

科学家顺着人们的这些兴趣和欲望,推动人们进一步了解科技。

他们所做的就是让这种动因激发人们学习,特别是在一种他们能够理解的环境下。

提问:请问如何帮助和促进科学家与公众交流?乔恩·米勒:首先,科普的重点已经从科学家的想法转移到了受众,我们更关注我们的受众想了解什么样的科技知识。

另外,科普活动的内容也已发生了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谈“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到了80年代,这变成“非正式科学教育”,而到了90年代我们谈论的是“自由选择的学习”,就是人们会去选择他们想学的东西。

现在到了21世纪,我们的术语又变成了“自发学习”——我们开始注意到博物馆的参观者、使用者看到展品,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并且引导自己重新理解科技知识。

我们的受众们,其实跟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鸟和人一样,都是某种环境的传感器观鸟,让公众插上“科学翅膀”□蒂娜·菲利普斯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有很多的计划,但主要的关注点是鸟类,目的是促进人们深化自己的爱好。

也许有些人以前不喜欢观察鸟,但是我们鼓励他们参与这个活动。

最新的统计发现参与者的科学素养已经上升到了很高的高度。

通过鸟类观察来推进公民科学,也许是一个刚刚起始的概念。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鸟类观察者和专业人士互相沟通这样一种做法感兴趣。

人类其实很像鸟类以往在圣诞节前,人们喜欢去猎鸟。

后来很多观察者决定,不去杀鸟,而去观鸟……我们从1965年开始就开展了这项实验。

以往在圣诞节前,人们喜欢去猎鸟、打鸟。

后来我们看到鸟类保护的信息,很多观察者决定,不去猎杀鸟,而去观鸟、数鸟。

从那之后已经有十万多人参加。

为什么要选鸟作为观察对象呢?我们知道鸟类非常的丰富,遍布几乎所有的大洲。

鸟类也是地球生态体系中非常复杂的物种,它们对于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同时,它们也能够让人们非常容易去研究。

而且因为它们非常美丽,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所以大家都愿意亲近鸟。

人类其实也非常像鸟类,我们对环境的变化也非常敏感,而且我们也是处在世界各个角落,我们也是参与到很多的生态体系当中,同时我们也参与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态条件当中。

鸟类和人就是某种环境的传感器。

我们的观鸟公民科学实验,主要想通过公民的参与加深对鸟类的了解,包括其种类、种群数和迁移的方式。

同时,我们也想了解我们提供的教育材料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所起的作用。

希望参与者通过这样一个科学项目提高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就是为了要保护物种,不仅仅是推动参与者,同时也是推动决策者的物种保护意识。

我们实验室的项目非常灵活,适应性也很强。

有些项目是地区层次的,有些是全球性的;有些在一年中只需几天来进行,有些项目可能会持续几个月或者一个季节,还有一些是持续几年。

参与者的范围也非常广,有孩子,有业余爱好者,有专业科学家。

受众也非常多,有孩子、成人、家庭、团体等。

观鸟引出一个大科学许多数据的规模是研究者一生都无法做到的,可见公民科学参与的力量我们可以看一下金翅鸟分布的情况,这种鸟依食物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迁移。

参与观测的公民详细记录了这种鸟在3-4个月的时间段当中的分布情况。

另一组数据显示了这种鸟在4年中的分布变化,这些都是非常有力的数据,其采集的规模是一个研究者一年甚至一生都无法做到的,可见公民科学参与的力量。

由于数据变化非常快,原有的一些数据已经跟不上新的形势。

为此,我们有一个叫eBird 的项目,即通过地图观察去找某种鸟的栖息地,然后去找这个地方的鸟。

还有一种数据是监测鸟类疾病的传播,例如一种支原体病菌在鸟类的散布情况,参与这个项目的人主要观察这些鸟活动的方式来判断鸟受疾病影响的情况。

这种病在鸟身上的症状表现为脚上会有一种脓,观测者一旦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就马上联系鸟类实验室。

鸟类实验室的专家对这些观察报告作细致的研究之后发现,公民收集的数据非常有价值,这种疾病在鸟类间的确能够很快传播。

在1年内,这种疾病影响的鸟类在东北部只不过一小块,但是3年之后我们看到它甚至传播到了美国大部分地区。

另外鸟类的变化也能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我所主管的“巢穴生物学”项目,通过参与者每年观察鸟的巢穴时所收集的数据,可以观察每一年这些数据有什么变化,再和过去四十年的数据作对比。

数据显示,温度较高时,鸟的孵化率会降低。

所以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证实和监测。

再一个是森林的分化。

通过公民的参与有助于了解森林分化的趋势,以及森林分化怎样影响鸟类栖息地。

还有酸雨和鸟类的关系,数据表明酸雨多的地方,比如说像画眉鸟这样的鸟就会减少。

公民与科学家的协作既保护了生物的物种,也使很多人都参与对自然的了解、了解自然和人生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公民科学一个大致模型: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受众,了解接受培训的对象后才真正启动项目;同时要把科学家、教师以及公众很好地组合起来;此外在进行研究以及宣传时,我们建立了非常好的协作关系。

有了参与者、有了科学家、有一定的协作关系,这样才能把公民教育落到实处。

现在可以通过因特网招收愿意接受培训的人。

我们会给受训者提供有关的工具、教学资料,让他们进行实地的工作,然后收集资料,最后把资料汇总起来,并把这些资料通过因特网让大家分享。

作为科学家,我们要分析、破解这些数据,然后把我们的分析结果和研究结果写成报告发表出来。

人员培训是这个项目成败的要素之一。

通过培训,要让参与者了解鸟的繁殖、生存的总体生态环境;培训和教学过程中,要让受训者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