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考点、思路和趋势课件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考点、思路和趋势课件
考点4: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1)把握层次思路 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 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04全国卷一 (2)分析思路安排 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 写起? 05年全国三
解题要领: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考点5: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1)归纳段落要点 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 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07浙 江 (2)归纳文章中心 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04全国卷四
20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
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 简要回答。4分 原文:①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 的神韵与魅力;②瓦有对称之美;③瓦在骨子里 是集体主义,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 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 像肌肤相亲的爱人;④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 的坚守。 答案: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 对乡村的坚守。
1、扣题意
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 “问”有直接的关联性。 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 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 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 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 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 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 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 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2、细筛选
学生失分主要是找不准,找不全。 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 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 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 等关系的语句、段落。准确做到“解题定位”。 如04年江苏题: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 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 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 《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 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 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 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 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 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 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 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 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 二律悖反。
解题思路
解题意识:宗旨意识;语境意识;
审题意识;赋分意识
解题步骤:
第一步 整体把握文章 第二步 仔细研读试题 第三步 精心组织作答
解题技巧:“三定”
解题定向、解题定位、解题定句
精读文章
阅读的目的在于“看懂”(内容、思路 与技巧)。高考用答题的形式,检查你 是不是真“懂”。
快速阅读,把握主旨 第一步,观全篇,重圈画。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 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 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 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 文写的是什么?
3、命题原则
阅读是一种信息捕捉和提取的过程。 阅读考试本质上是一种对筛选信息 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检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 体现由语义理解、文本把握、综合 分析到抽象概括的过程,构成由浅入深 的系列。
4、选材范围
散文和小说是最为常见的选文类型 要把握散文和小说的特点进行阅读
散 文
1.写景散文――主旨在景人相通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2.写人散文――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给“书虫”当夫人》 3.写物散文――主旨即物人相通处。《阳光的香味》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平面的生活》
[例1· 2002全国卷 ·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 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
[第②段]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 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 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 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 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4、重条理
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这样,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按要点给分”, 所以表述要标明答题点。
06年辽宁省高考题《杨柳》
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 “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 上原是好的”。(2分)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 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 19.“最能象征春的神韵的,只有垂扬。”请根据文章 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 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 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苟取,忘 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更能 象征春的神意”。(2分)
2、巧提取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 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 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 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 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 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 远。
解题要领:掌握必备的知识
考点9: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思想、评价作者观点、作品比较评价 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07四川《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答案: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的思 考。
解题要领:顾及全篇、尊重原作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我要尽力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 “吞咽”的含义是什么?(05全国丙卷) (2)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07全国卷二) (3)理解词语的指示义。 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 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0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
2007年全国卷二《海南杂忆》(茅盾)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此 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 这是为什么?
考点7: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和想象
可分为文内推断和文外推断。 多为选择型题目。
解题要领:有理有据、合理推断
02年高考题《话说知音》
思路: 1、华夏传统心理是神往渴求知音的。 2、就知音传说,一般人发出“知音难求”的感 叹。 3、作者发出独特感叹: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的。 4、作者认为辛苦学得的技艺应不懈地坚持下去。 5、总结全文:耗尽毕生心血的技艺应永不停顿 地奋斗下去,以求获得更多的知音
研读试题
1、审题干 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显性信息和隐含 信息提示。 题干既是一种限制,又是一种提示。 审慎做好“解题定向”。
要求:
① 看题目,看文体; ② 边读边做记号:独立段,比喻句、过 渡句、抒情议论句。 ③ 把握各段大概意思,理清全文思路; ④ 找出全文主旨句。往往在首尾用议论 的方式点出。
例题:02年高考题《话说知音》
中心思想:这篇散文选择了全新的视角, 通过对华夏民族广为流传的知音传说进 行评说,表达了自己独特观点。作者认 为知音是越多越好,辛苦学得的技艺不 应因知音丧失而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 应是不懈地坚持下去,以获得更多的知 音。
解题要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筛选观点 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 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 文概括回答。(07全国卷三) (2)筛选新知 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 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05全国卷一)
解题要领: 什么信息、哪里去找、怎样概括
20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
题目: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 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请解释 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童年生活, 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要分析出文中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化抽象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 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 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 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 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 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忌用修辞、抒情、列举性语句来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 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 他的情思。
评分标准为: “俞伯牙”句1分,“钟子期” 句3分,“感应”、“领悟”两点,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该题大多考生只答钟子期的表现 (能感应琴声,领悟情思),而忽略 了俞伯牙琴声的特点这一要点。审题 不清,因此4分的题只能得3分。
A、文本内容与学生背景知识有一定距离; B、具有一定文化品味和文化含量(人生关 照、历史反思、美学思考、自然感悟等) 需要一定科学、文化素养支撑; C、文学语言形象含蓄,理解需要思维转换; D、必要的文体知识欠缺; E、解题经验不足,应试意识淡薄; F、主观题型,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较低。
考点详解
提高散文阅读的备考效率,首先 应明了高考散文阅读命题“考什 么”、“怎么考”,进而才能明 了“怎么办”。唯有如此,才能 不陷入茫茫题海,难以自拔。
2006年全国卷二
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的抒写, 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 答案:①对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②对故乡的热爱和眷念; ③说明了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联系,表 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念.
解题要领: 词不离句,摸清来路,化虚为实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抽象句 “春风吹开了故都的成门,也廓清了我 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 话在文中的含意。(05全国二卷) (2)理解结构句 (05全国一卷)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 尔奖,假如有人把好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 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