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由编辑删除!精品文档肥料、农药使用现状及污染状况调查一、迎霜茶在一年的生长期内需要使用肥料以及农药的情况二、根据绿色食品肥料、农药使用原则,分析和判断是否符合标准?并选择合理的种类及用量。
迎霜茶肥料用量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迎霜茶农药使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三、肥料、农药污染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制订预防措施1、肥料、农药污染现状2、肥料、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肥料污染现状及产生的原因: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作物产量提高的要求,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大,由此对环境带来了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①在肥料中混杂的有害成分,被茶树吸收而储存在茶叶中,通过饮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②长期施用化肥,茶园有机质减少使地力下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变坏,而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③肥料成分,特别是氮肥自土壤中渗人地下水或流人池塘、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
化学肥料污染主要有重金属污染、氟污染和肥料的过量施用。
据调查,使用的部分磷肥中含有多种重金属。
如磷矿石中常含有100mg/kg的微量镉,大量施用富含镉的磷肥,则有可能发生镉的土壤污染。
目前,在磷肥中镉超过20mg/kg的产品并不多,在短期内尚不致污染土壤或累积到危害程度。
磷肥中的铅含量范围41.5~379.8mg/kg,尤其是以磷矿石为原料的磷肥,有的含铅量竞高达800mg/kg以上。
有报道,各种有机肥中铅含量为10~37mg/kg。
汞在化肥中的含量一般在1 mg/kg以下,但使用富含汞的废硫酸为原料,生产的化肥中常含较多的汞。
铬在磷肥中的含量一般是每千克几十毫克,但有的高达几百毫克。
因此在进行无公害茶叶(尤其是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时,在施用肥料前应对其进行检测,防止重金属污染茶园土壤和茶叶。
各种类型的磷矿,含氟量基本上与全磷量成正比,即磷矿中含磷量高的,含氟量亦高,基本上在0.4%~3.68%范围内,平均2.2%左右,因此长期使用磷肥,会导致土壤中氟含量的增高。
对某些原土壤中含氟较高的地区,更可能增加其氟污染的严重程度。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肥力和土壤酸度下降,并污染了空气和水质。
据调查,我国低丘红壤茶园土壤pH在5.0以下的达70%以上,而且发现不少pH在3.0以下的茶园。
茶园土壤酸化除自然酸化、大气污染及酸雨增多等因素外,长期大量偏施化学氮肥,引起土壤盐基元素的吸收和淋失也是茶园酸化的另一方面原因。
预防肥料污染的措施:1、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目前,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
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强教育,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到防治土壤化肥污染的行动中。
2、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是我国传统的农家肥,包括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
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
3、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减少化肥的浪费,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4、加强土壤肥料监测和管理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防止化肥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
制定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用法律法规来防治化肥污染。
5、施用化肥增效剂施用化肥增效剂,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
6、改进施肥方法应根据化学肥料的性质确定施肥方法,如氮、钾肥应深施,磷肥宜集中施用或与有机肥掺混后施用农药污染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指化学农药。
一般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病,虫、草、鼠害和其他有害生物(含卫生害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及加工制剂。
给茶叶带来农药残留原因一是喷药,二是其他间接途径造成。
农药喷施在茶树芽叶上后,其中一部分农药沉积在茶树芽叶表面,另一部分渐渐渗入茶树组织内部,如果农药被茶树的茎、叶等器官吸收,可以随植物液流输导到其他部位。
这些农药在日光、雨露、温度等外界因素和茶树体内等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和转变为其他无毒物质,使农药残留逐渐降低。
在这些农药还没有完全降解时便采收下来,经加工后制成的成茶中便会含有农药残留。
采摘日期距喷药日期愈远,茶叶中残留的农药数量也愈低。
因此,为了控制和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选用降解速率快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规定的安全间隔期(等待期)进行采摘,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控制农药残留的技术措施。
间接途径影响茶叶内的农药残留,主要有3个渠道:一是茶树从土壤中吸收农药。
喷药过程中,约有70%~90%的农药会流失到土壤中,这些农药一部分在土壤中蓄积,一些内吸性的农药(如乐果),还可以通过根系在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同时,将农药输送到枝梢。
此外,被土壤吸收的农药会从土壤中挥发到空气中而被茶树芽叶吸收。
因此,在一块茶园中,即使近期或本生产季节中没有施用某种农药,但如果在一、二年前施用过,也可能在茶芽叶中检测到该农药残留。
二是在茶园中使用了受污染水源的水。
茶树叶面施肥、喷药和喷灌时,如所利用的水源已受周边农作或其他原因污染,便有可能将这些污染物,随着水转移到茶树芽梢上。
因此在发展无公害茶的过程中,要注意茶园周围的稻田、果园、菜地等作物的用药情况。
三是空气漂移。
农药喷施在叶片表面或土壤表面后可以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中,或吸附在大气中的尘粒上,或是成气态随风转移。
这些被吸附或直接随气流转移的农药会在一定距离外直接沉降或由雨水淋降,构成茶叶芽梢中的农药残留。
因此对农药在空气中的漂移必须重视,尤其是对有机茶等生产基地,必须在茶园周围有一“安全”隔离带,以防农药的空气漂移。
预防农药污染的措施:1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须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扶持,实行系列倾斜政策。
各级政府开发办、科委、经委应把建立茶叶绿色食品基地,开发茶叶绿色食品作为今后立题列项的重点加以考虑,在经费上大开绿灯。
银行金融部门应给予优先实行无息或低息贷款。
税务部门应对开发生产的茶叶绿色食品实行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工商及物价部门在价格制定上给予考虑,使其价格高于普通茶叶产品。
2重视并有效解决茶园分户经营所带来的乱用药问题,即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把茶农组织起来,按照科学的病虫测报技术和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实行统一防治、合理选药、科学用药、并严格标准用药,以减少茶叶中农药污染。
3通过合理密植,茶园间作(如果—茶、茶—林间作等),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净化大气和水土污染,增强茶园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等措施,减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有效防止因大量用药而造成的茶园及生态的农药污染,同时减轻大气、水土对茶园的重金属污染。
4茶园病虫害防治应由化防为主逐渐转向生态平衡的综合治理,提高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在植保中的地位和作用。
即采用茶园铺草、及时采摘、适度修剪、重施有机肥等农艺措施,预防病虫害发生和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如利用茶园蜘蛛控制假眼小绿叶蝉,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或杀螟杆菌防治茶尺蠖,利用黑卵蜂、绒茧蜂、细鄂姬蜂及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防治茶毛虫,利用赤眼蜂、黑瘤姬蜂、绒茧蜂防治卷叶蛾,利用Bt(苏云金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利用白僵菌871菌株防治茶丽纹象甲虫,利用生物农药虫螨克防治茶橙瘿螨、茶毛虫、茶尺蠖,利用天霸防治叶蝉、茶毛虫、茶尺蠖,利用增产菌抑制茶芽枯病、茶云纹叶枯病等叶部病害,施用5406菌肥防治根病,用木霉菌防治茶树根腐病等,从而减少农药对茶叶的污染。
综合防治措施及其控制的茶园病虫类群简例防治方法具体措施控制茶园病虫的种类农业防治分批多次采摘茶园修剪耕锄培土清园疏枝茶园喷灌叶蝉类(卵)、茶叶螨类、卷叶蛾类(幼虫)、茶细蛾(卵、幼虫)叶蝉类(卵)、螨类、卷叶蛾类(幼虫、蛹)、茶细蛾(幼虫、卵)、蚧壳虫类尺蠖类(蛹)、毒蛾类(蛹)、刺蛾类(蛹)、象甲类(幼虫、卵蛹)、叶病粉虱类、毒蛾类、刺蛾类(茧蛹)、叶病类茶叶螨类(茶叶瘿螨、茶橙瘿螨)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喷用生物农药卷叶蛾类(卵)、刺蛾类(卵)、尺蠖蛾类(卵)鳞翅目害虫(幼)物理机械防治摘除灯光诱杀蓑蛾类(护囊)、卷叶蛾类(叶苞)、尺蠖类(高龄幼虫)鳞翅目害虫(成)、天牛类和金龟甲类(成)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防治局部用药控制虫源地主治一种主要害虫,兼治多种害虫5化学防治应在预测预报的前提下,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菊酯类农药(如扑虱灵等),严禁使用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二二三、六六六、DDT、三氯杀螨醇、呋喃丹,有机氯、砷等含有毒重金属的杀菌剂及2、4、5—T除草剂等),此外,尽量减少氧化乐果、水氨硫磷等农药的使用量,并严格用药浓度、用药时间及用药后的鲜叶采摘间隔期。
同时注意保护天敌资源,在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允许的范围内,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6采用高新技术(如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把抗性基因导入作物体内,使作物产生抗性基因等),加速繁育和推广高抗植物病虫害的强健优良品种,以增强茶园自然抵御病虫的侵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的施用。
此外,茶叶加工方面要禁止使用色素、防腐剂及其它添加剂,同时注意防止加工机械的重金属污染等。
7加强监督管理,防止茶叶产品农残超标。
省及地(市)、县有关质检和卫生检测部门(如技术监督局、防疫站及产品质量管理单位)要经常抽检茶叶产品的农残含量及卫生质量,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并给予有关生产单位的经济和舆论惩罚。
同时,还要对茶园的大气、水土及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及时为生产单位和茶农提供科学数据,严防茶园生态环境的人为污染。
茶叶收购、销售及出口单位必须依照国家茶叶卫生标准对茶叶进行农残检测,对农残超标的产品不予收购,把好进货关,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生产单位的重视。
此外,农技推广部门要经常提供茶园适用的农药品种,帮助生产单位制定生产技术和茶叶产品的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