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3)(1)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3)(1)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1、本课逻辑结构:在上节课介绍了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上,本节课介绍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通过分析新旧事物的不同和联系感受到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状态,进而掌握事物发展两种不同的状态:质变和量变,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

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理解:理解发展的实质,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运用:根据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分析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是否意味着“发展”,例如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进步、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暂时挫折以及对科技创新的态度等等。

能力目标: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去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运用运动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1、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实际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有些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所以要学会掌握科学的依据。

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而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以事物一时的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或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去判断新旧事物。

因为,一般来讲,新事物可能是后出现,但不能说凡是后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从事物发展的最终情况来看,新事物要比旧事物力量更强大,发展速度更快,更加完善和成熟,但新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和不完善的,而旧事物反而会显示出强大的特点;新事物的名称固然是新的,但旧事物有时也打着新的名称和旗号来欺世盗名,而其本质仍是旧事物。

总之,不能从表面形式上去识别新旧事物。

另外,新事物与旧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且会随着具体的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事物处于产生、发展的阶段,可能是新事物;、到了灭亡阶段,就成了旧事物。

因此,绝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事物与旧事物。

2、如何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根本内容。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的否定过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它不仅舍弃了以前发展阶段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而且保留和发展了其中积极的成果。

每一次辩证否定,不仅把事物推向更高阶段,而且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形式有起有伏,斗争的过程有反有复。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由于矛盾双方经过两次否定造成的,同时,也是由于事物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消长的不平衡性,以及矛盾斗争所处的条件变化和复杂性所决定的。

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武器;它是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理论基础。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斗争中,既要信心满怀,又要头脑清醒;要把坚定的革命精神和灵活的斗争艺术结合起来。

3、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

(1)量变和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

就是说事物质的变化不可能偶然的无根据的产生和出现,它有其基础和前提,这就是量变。

没有长期的量的积累、准备,质变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没有台下的十年功,即量的长期积累,就不可能有台上一分钟的精彩表演。

有些人只看到成功人士“台上一分钟”的一面,看不到“台下十年功”的一面,即只看到光彩夺目的新质状态的闪亮登场,看不到量变的艰难困苦和默默无闻。

事物在质变之前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过度的“区间”,否则质变无从发生,而走过度的“区间”的过程就是量变的过程。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达到一定度的情况下,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呢?其根据有两点: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当矛盾非主要方面的量增长到能够转化到主要方面地位去的时候,事物的质变就会发生,因为事物的质主要是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度的原理认为,量和质是相互统一,相互规定的,因而当保持旧质的量不存在时,旧质也就保不住了,就要被新质事物所代替,即发生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意味着事物的变化不仅是由小到大,而且是由无到有。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原理给正在进行艰苦量变的人们以必胜的信念,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去默默地进行量的积累。

在此“必然”和“信念”是统一的,辩证法既让人能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地去进行量变,又让人充满必胜的信念。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质变对于它之前的量变的意义是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对它之后的新量变的意义是为新量变开辟道路,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法国大革命后发布的“独立宣言”和各种法律把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成果写进了这些文献,从而体现和巩固了以往斗争的成果,如果没有质变这是不可能的。

质变发生后原来为旧质事物所限制的矛盾非主要方面成为主导的方面了,处于支配地位了,因而能得到更充分地发展,这就是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量变又依赖于质变: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即实现发展;只有质变,量变才能打破旧质的限制,使量变已有的成果体现出来,巩固起来。

总之,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反映了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既要看到二者的区别,又要看到二者的统一,即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4、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区别: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中包含多个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反之,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其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之,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就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

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并非一切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事物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对简单事物而言,其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因而无所谓主次。

只有复杂事物内部包含两个或两以上的矛盾时,才有主次之分。

而对于任何一个矛盾而言,它总是包含着矛盾的双方的,所以任何矛盾的双方都要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次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重点、关键或中心,同时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主流,同时,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能相互转化,所以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其次,二者的联系:都是讲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的问题,都属于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因而其内部均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它们各自的矛盾主、次方面。

有时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一个说法:“主要矛盾决定着复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其实其本质含义就是说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这个复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二者都要求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三、典型试题:(一)、选择题1.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A.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为标准B.以事物发展速度的快慢为标准C.以事物是否成熟和完善为标准D.以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为标准答案:D2.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在:A.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先从质变开始B.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先从量变开始C.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先从量变开始D.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质变和量变同时开始答案:C(二)、非选择题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1世纪的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并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答案:上述材料反映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作准备,就没有质变发生。

我们已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还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现在已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时机已经成熟,因此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事物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向前发展。

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两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现在我们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继续努力,“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