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领导方式首先要从转变作风做起
第一,作风转变是领导方式转变的保证。
领导方式是指一个政党、政府或部门为达到某种确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
其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思想方法和世界观问题,是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是领导作风的具体体现。
作风则是指一个人或领导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工作上等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是综合素质的反映,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作风反映的是主体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学习理论、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主张;其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吸引力,对上是执行力,对下是号召力。
可以说,一个地方的发展、一项工作的落实、一个部门的形象,很大程度就取决于作风。
领导方式作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即便再科学,没有过硬的良好的作风作保证,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更何况,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指导方式。
作风好,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落到实处;作风不好,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二,作风转变要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作风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关系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工作目标的完成。
转变作风,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激发党员干部的自觉性,促使党员干部想做事、能干事。
要强化学习,鼓
励教育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必需。
通过学习,增强宗旨观念,提高服务能力,激发工作热情,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状态。
要定期沟通。
良好的沟通,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既定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谈心制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谈心沟通,及时了解并掌握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帮助党员干部消除顾虑、转变观念、改进作风。
要典型引导。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凝聚着先进的理想信念、管理方法,体现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通过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把那些在工作中成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人物挖掘出来,并对他们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加以宣传光大,能够产生不可替代的示范、鼓舞和引导作用。
第三,作风转变要以领导干部带头为基础。
转变作风,
领导干部是关键,其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班子、一支队伍。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具有权力因素无法替代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等于立起一个标杆、树起一面旗帜、倡导一种精神、弘扬一种风气。
要带头,自觉把自己摆进去,“拿起镜子照自己”,变“给我上”为“跟我来”,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首先做到;要求普通党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监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要带动,不仅自己要亲力亲为,更要督促、发挥好单位各部门、各科室的主体作用,做
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督着一级办,形成全员动员、共同推进的合力。
要带领,引导单位的全体人员,自觉改进作风,自觉讲学习,提效率,抓落实,解难题,担责任,真正以领导干部和班子作风的转变带领单位和部门作风的转变。
第四,作风转变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核心。
为民、务实、清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为民,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即求真务实,出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清廉,即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当前来看,最主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
作为一般干部也好,领导干部也好,拿着人民的俸禄,就理当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少说多干,甘当孺子牛;就应当带着感情、带着爱心,扑下身子,干好工作。
就应当有责任意识。
责随职走,心随责走。
无论干工作还是做事情,都要围绕责任转,围绕责任干,敢于负责,凡事多想想自己肩头的责任,凡事都要从部门和单位的大局出发,管好该管的事、干好该干的活,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就应当有担当精神。
组织上把自己配置在各个岗位上,不是
让来享受的,而是要去攻坚、去担当。
面对困难和风险,要敢于克服,敢于攻坚;要把官帽子看的轻一点,把责任看重一点,以超常的胆识、超常的勇气、超常的魄力,直面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发展。
第五,作风转变要以建立健全制度为支撑。
转变仅仅依靠党员干部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制度做支撑。
客观地讲,当前,干部队伍中之所以存在和滋生大量的不良风气,在很大程度上与制度和体制上的不健全有关。
必须标本兼治,通过健全制度,形成能够有效促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遏制不良风气的制度体系。
要建立干部思想分析制度,多渠道收集干部思想现状,提出预防和改进的措施;要完善民主集中制,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要完善干部作风提醒制度,严格诫勉谈话、干部作风通报等制度;要坚持述职述廉、民主评议、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真正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格局。
同时,还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督促检查,注重听取普通群众的意见建议,加大对党员干部日常工作评价考核力度,把落实中心工作任务、完成本职工作质量作为干部作风转变考核的硬指标,让无所事事的人有紧迫感。
第六,作风转变要以完善运行机制为关键。
作风转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工作推进机制。
只有以科学的制度机制作为“指挥棒”,才能引导、推动作风实现真正的转变。
要
完善落实目标责任制,使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做到明确目标要求、明确责任人、明确完成期限。
要完善落实督导检查制,从密切联系群众、勤俭节约、决策民主、创新务实、遵纪廉洁、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把作风建设情况具体化、量化成可操作指标。
通过监督检查,把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各种不良作风的滋生,并把检查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依据。
要完善落实失职追究制。
对因工作不负责任、发现问题不报告、采取措施不得力等原因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实施责任追究,着力解决履职中出现的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切实做到监督检查从严、批评教育从严、问责追究从严,使干部不敢懈怠、不敢腐败、不敢专权、不敢失责。
要完善落实防护协作制。
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地建立覆盖广泛、体系严密的防护制度,以弥补各项工作的漏洞,确保个别人即便有不按党风建设规定约束言行的动机,也不可能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进而防止不符合党风建设规定的言行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