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现时意义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现时意义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现时意义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

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Verulam)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St.Albans)子爵。

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

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

培根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是对培根哲学特点的科学概括。

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

他说:“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

他认为,认识的真实性和存在的真实性是一致的,“其间的差别不过是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而已”,这是一种相当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为什么人的认识必须从经验开始呢?因为在培根看来,客观外界的事物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人们所感知,用他的话来说,“个体(客观外物)首先刺激感官,感官好像是理智的入口和门户”。

值得注意的是,培根虽然强调感性经验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但他没有把这一点绝对化,他只是强调感官是人认识外界的一个必经的通道,而并没有说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更没有说这种认识就是认识的全部。

相反,他认为感官本身有局限性,比如感官对于那些并不是很显露的、或过于微小、或空间距离过远的物体,这未必能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说:“断定感官为衡量万物的尺度,是很大的错误”。

这段话是针对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而说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培根的确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

过去我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培根只强调感性认识,而对理性认识完全忽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通过他所使用的比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他说蜜蜂采蜜,原料来自花圃、田间的花丛,蜜蜂采集到花粉后,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制作,才能造出香甜可口的蜂蜜。

人的认识也一样,原料只能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得,但这还不等于已经获得真正的知识,人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大脑,把这些从外界获得的材料,“加以改变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对认识的作用。

这和培根不仅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有关。

他认为,实验和经验不同,经验是自然形成的,而实验则是由人控制的。

人通过科学实验,往往能够得到从经验得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奥秘在技术干预之下,比在自然活动时更容易表露出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培根虽是一个经验论者,但并不以通过感性经验获得的知识为满足,而是强调必须通过科学实验这种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知识。

培根虽然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社会实践的概念,他的哲学总体上也没有超出机械唯物主义的水平,但从他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来看,他比起不少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要高明。

培根的认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认为要认识自然,就要破除人的心智方面的种种障碍,实现理智的解放。

在他看来人的认识错误来源于两个方面,即既来自感觉,也来自心智,心智方面的错误对人的认识影响更大。

他说:“心智远不能同一面清明光洁的镜子的性质相比,在这镜面上事物的光线能按其真实的入射角而反射;不,它毋宁是一面受到蛊惑的镜子,如果不解除其魔障,恢复其原状,则充满迷信和欺诈。

”来自心智方面的魔障,培根指出有四种即:种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和剧场幻象。

种族幻象是指人类共同易犯的错误;洞穴幻象是指有人把自己想象出来的理论到处乱套,强使客观事物符合他的思想;市场幻象是指不恰当地运用概念、术语所导致的错误,特别是当客观事物已经发生变化,而原来使用的概念、术语来不及作相应的变化,同它所要说明的事物之间发生了脱节,就更容易犯这种错误;剧场幻象是指因盲目信仰传统的哲学所犯的错误,在这里,培根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在欧洲哲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培根关于四种幻象的理论是从中世纪著名的唯名论哲学家罗吉尔培根那里继承下来的,罗吉尔认为认识的障碍有四种:1、没有力量和长处的权威;2、继承性和习惯势力;3、不学无术者的偏见;4、在聪明的假面具下掩盖的无知。

当然,弗兰西斯培根的观点比起罗吉尔关于四种认识障碍的分析又进了一步,而且更加具体,更加细致。

以上,我们对培根的经验论作了一个简述。

从这里可以看出,培根重视感性经验,重视科学实验,和中世纪神学以及经院哲学强调神启,强调信仰正好相反,他的哲学本质上是反对神学,反对经院哲学的。

这一点从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也可看出。

长期以来,不少关于培根的著作和论文都提到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但培根究竟是在哪部著作中提出这个命题的,却一概付之阙如,久而久之,人们甚至怀疑培根到底有没有提出过这个命题。

不久前,我读了美国学者威尔杜兰(WillDurant)的《世界文明史》才知道,在《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培根的现存著作中确实没有这个命题,但在他的《MeditationsSacrae》(《沉思录》)的片断中却留下了这句话,它的拉丁文是:“ipsascientiaprotestasest”(“知识就是力量”)。

这个《沉思录》没有公开发表,所以,有的人只知道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至于在哪里说的就不得而知了。

“知识就是力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

母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

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

在剑桥大学学习3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

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

这以后,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四处奔波,却始终不得志。

这一时期,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

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

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

但培根的才能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

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4万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

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

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培根终年致力于著《学术的伟大复兴》,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论》发表于1620年,这是一部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

培根在科学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

但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培根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以新唯物主义哲学指导科学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最早认识到科学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人。

弗兰西斯·培根是个唯物主义的哲学家。

在科学事业上他没有从事某一项具体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讲,他要作一个科学上的哥伦布。

他在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一书中,主要阐述了这种观点。

在这一观点的主导下,培根从哲学原理出发,深入地研究和论述了科学的方法问题。

首先他明确指出,科学的目标是用新发现和新发明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这是他的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在巨著《学术的伟大复兴》中,培根阐述了他一系列的有关科学的认识论。

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论》,是这一著作的核心。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

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应相辅相成。

他曾列出一张他认为值得研究的130个课题和操作方法的表,请求詹姆斯一世颁布命令搜集这些知识。

实际上他只得到很有限的一些资料。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关于科学的一系列看法和主张,如他提出热的本质是运动,因为有热的情况出现时总有运动存在。

他还认为,产生可感觉到的热效应的原因是现象下面的物体微粒的运动,这种运动具有原子的特性等。

弗兰西斯·培根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

他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

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

他主张双重真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自然是物质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能动的,人类掌握知识是为了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

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

培根的科学方法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的。

其思想的进步一面,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对发展科学的要求。

但他的学说中也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如认为有“理性灵魂”的存在等。

他不同意在科学方法上使用数学和演绎法,他的这些观点对机械唯物论有很大影响。

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