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情专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前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吧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十月,党的十三大吧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当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
这都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我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比重,劳动者素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请谈谈如何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
答案: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但是人口资源并不意味着人才资源。
要实现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必须进一步创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第一,要办好基础教育,坚持教育的公平性。
在不断提升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同时,使偏远和经济较滞后地区的青少年也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
第二,要加大力度办好职业教育。
掌握专业知识理论,有实际技能,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是实用型,创业型高技能人才。
第三,要办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办好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满足人才流动的要求,进而提升人才水平。
第四,要大力办好普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水平是人才水平的标志,集中全力抓好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第五,加强科学普及,努力学习外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普及科学知识,使人们对社会,对自然有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破除迷信。
要大力普及电脑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电脑,会用电脑。
要鼓励全民学习外语,不断增进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第六,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是做人的根本,它是政治方向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道德规范,特别要把青少年作为重点。
最后,进一步改进完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要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学历又重能力,形成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的风气。
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为人人成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为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成为人才辈出,无比昌盛的人才强国。
二、经济专题1.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答: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
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是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二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三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四是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经济全球化已经和正在导致一种崭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现,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 还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