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浅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我们党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阶段。
笔者将就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谈谈自己看法。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集中人民的意志, 通过完善立法, 严格执法, 确保守法建立起来的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就其本质来说, 社会主义法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的法律秩序。
这种法律秩序, 现包括生产秩序、工作秩序, 也包括社会秩序。
也就是说, 整个国家生活都要法律化、制度化, 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令行禁止。
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最高原则, 社会主义法制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重要手段。
具体说, 一是镇压敌人的反抗和破坏, 一是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民主是专政的前提, 没有广泛的民主, 就不可能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而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也正是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当前战略转移的新形势下, 社会主义法制更应特别起好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作用, 把一切积极因素都崎动起来, 并月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使广大人民群众无后顾之忧, 群策群力, 心情舒畅地投身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去。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容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容, 应当包括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 缺一不可。
具体地说, 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这四句话是一个整休, 不可偏废。
有法可依, 是法制赖以建立的一基础 有法必依, 是健全法制的必要条件;执法必严, 是保证法制权威的根本原则;违法必究, 是破坏法制应负的责任。
四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这四者都实现了, 法制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汉威才能体现, 社会主义法料才说得上健全。
1、有法可依, 是社全主义法制赖以建立的基础。
说它是基础, 就因为如果没有法,法制就失去凭借。
所以, 要谈法制, 先要“有”法。
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宪法, 还要有完整系统的法典及各类必要的单行法规, 避免某些方面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的状况。
同时对那些已经过时或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法律应当及时修改或明今废止, 改变过去那种法律既不执行、又不皮除约不正常局面。
法律的制定、颁布、修改、废止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 不能以任何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同时, 不能出现那种只供“内部掌握” , 只有少数人知道, 而广大人民群众不得与闻的条条款款, 凡属规范性的文件, 一概公之于民, 布之于众, 使一令之出,人人皆知, 知道什么是该做的, 什么是不该做的。
只有这样, 才能把整个阶级的意志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有法必依, 是健全法制的必要条件。
有法必依, 关键在于“必”字。
也就是说必须树立以法为重的观念, 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如果有令不行, 有令不止, 健全法制也是一句空话。
在遵守法制上,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乎法律的特权。
一切国家机关, 特别是公安、检察、司法机关更应是依法办事的模范。
那种专横跋息, 践踏法律, 依人不依法,依言不依法, 使法律屈从于长官意志的现象, 是同社会主义法制根本不相容的。
按照法律规定, 健全执法机关, 保证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应有的独立性, 只服从法律, 不受任何个人或部门的干扰。
3、执法必严, 是保证法制权威的根本原则。
执法必严的“严” , 不是指严刑峻法, 而是指执法严明。
它要求执法人员必须树立大公无私, 执法如山, 以身殉职的精神。
没有这种精神, 要巩固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不可能的。
从历史上看, 统治者既然立了法, 就总需要有一批忠实执行这些法律的人, 虽然由于阶级的局限、政治的腐败, 他们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但是, 在封建利会确实也曾出现过一些清官明吏, 他们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 执法不阿, 铁而无私, 如宋之包拯、明之海瑞, 不仅受到史家的推崇, 在百姓中间也享有很高的成信。
无产阶级的政法干部应当比包公、海瑞高明千万倍, 应当成为不循私、不枉法、秉公断案、为民除害的“得天”“月镜”。
没有这样一批政法干部, 就不能从组织上保证执法必严。
执法必严的中心问题是实事求是。
“事实为根据, 法律为准绳” , 是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也指出, 办理案件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 忠实于人民利益, 忠实于事实真象。
”离开实事求是谈“严” , 必然会畸轻畸重, 造成冤、假、错案。
“严”和“平”是紧密相关的, 要做到执法必严, 就要贯彻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不能对一部分人严, 对一部分宽, 对疏者冰,对亲者宽, 对下严, 对上宽。
4、违法必究, 是破坏法制应负的法律责任。
我们的法律是无产阶级意志的体现, 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不论是敌对阶级中或人民内部的任何人, 只要违反了法律,一就都是破坏了国家职权的行使, 背离了整个无产阶级的统一意志, 都应追究责任, 直至给予法律制裁。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法律的极大权威, 取信于民。
违法必究, 不允许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论职位多高, 资格多老, 只要触犯刑律构成犯罪, 都应绳之以法, 不能象封建社会那样搞“议免”、“官官相卫”、“以官抵罪”。
特别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违法必究上更应严格要求, 不容许知法犯法、执法犯法, 对那些凭借官位, 利用职权,搞打击报复、栽赃陷害、挟嫌诬告的人必须从严处理。
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直接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这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理论上说,这一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直接目标,丰富了原来提出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律表现。
从实践上说,这一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目标模式,从而使法制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一样有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少包括以下四个重要特征:1、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
法治国家最直接的标志是法律具有极大权威。
这种权威应当而且必然是牢牢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内,明显体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中,深刻印证于社会的政治运行之中。
法律具有极大权威的主要标志有:(1)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与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
当法律确实不合时宜时,应依法定程序废除或修改,而不能随意废弃。
(2)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力均来源于、受制于法律。
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都要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不得违犯法律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更不得以言代法、以言废法。
(3)一切政党、社会力量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圭臬和不可逾越的界限。
(4)社会成员自觉认同与信奉法律的权威,自觉以法律为行为指南与评价标准。
2、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
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是法治国家存续和发展的基础。
这一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是:(1)立法机关(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向立法机关负责,受立法机关制约和监督。
(注: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律有没有权威取决于立法机关有没有权威。
)立法机关根据社会的需要适时制定良好的法律,为国家提供完善的法律体系,并对其他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法律的活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2)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的依法设立、依法取得、依法行使,交依法接受其他机关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监督和评价。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公正审理各类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扰。
(4)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能自觉守法,并敢于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积极维护法律的权威。
3、权力与义务、权利与权力有机统一。
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是指:一方面,法律要确认社会主体应有的权利,以保证社会主体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的活动,谋求各种正当的利益;另一方面,法律也确认社会主体必要的义务,以保护其他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建立并维护一定社会秩序。
这样,社会主体既能享有应有的权利,又要履行必要的义务,从而形成一种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生动活泼的社会局面。
权利与权力的有机统一是指:一方面,法律要赋予政府必要的公共权力,保证政府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有效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法律又要赋予社会主体应有的自主权利和政治自由,保证他们参与国家管理,监督政府的活动。
这样,政府能够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在此范围内社会主体必须服从政府,同时,社会主体又能够要求政府尊重和保护其正当权利,又依法监督政府的活动。
法治国家一般通行两条基本原则:对公民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目的在于保障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对于政府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目的在于防止政府滥用公共权力。
4、发达的法律文化。
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社会发达的法律文化是法治国家的思想文化基础和重要标志。
这种发达的法律文化的核心是一系列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的进步的民主法治观念,如人民主权观念、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
人民主权观念的基本内容,是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权力的拥有者,人民选举代表组成治理国家的各级国家机关,各级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应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公民意识,即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政治权利义务的主体,在法律上与其他人处于平等地位。
参与意识,即公民意识到要以主人翁的身分自觉参与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影响国家决策,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活动。
法治观念,即公民认识到法律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积极肯定与主张在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实行法治,自觉认同和尊重法律的权威。
权利义务观念,即公民认识到即要积极依法运用或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要积极依法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即不能做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的特权者,也不能做只承担义务不享受权利的臣民。
四、理性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