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 PPT课件
暴露的主要环节(以我站为例)
♦ 采血时刺伤或破损皮肤接触、热合血辫时发生血辫破损造成血 液喷溅(采血部门)
♦ 成分科在进行热合、离心时遇到血液破损时,血供科在发血时 发现破袋或临床退回的破袋血液时,血液接触到皮肤或喷溅到 人员脸上或眼睛口腔(血供科、血源科、成分科、检验科、质 技科等)
♦ 检测或化验时被刺伤或破损皮肤接触(检验科、质技科、血源 科)
(2003.11.7)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2004.6.1)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江苏省血站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我站相关质量体系文件规定
职业暴露预防控制程序(YZXZ/QP-35) 建筑、设施与环境控制程序(YZXZ/QP-04) 安全与卫生控制程序(YZXZ/QP-05) 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YZXZ/MR-05) 消毒清洁管理制度(YZXZ/MR-06) 站内感染管理制度(YZXZ/MR-07) 。。。。。。
预防的措施
1、洗手:工作人员在接触每个献血者前后,接 触标本后,每次操作前后都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 消毒剂洗手,检验科脱手套后,要洗手
2、戴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 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 ;医务人员皮 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另外,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口罩、面罩、护目镜和隔离衣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 液飞溅污染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防护眼镜、隔离衣等,减少通过破损皮肤和粘膜感染的危 险性。
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 三级暴露 的血液。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
(一)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 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
(二)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 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三)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 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 境。
宝贵的生命。医院感染学界认为这是医院感染史
上的一场悲剧,这一血的教训足以引起医务人员
对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
但是,“非典”暴发后,截止目前,我国出 现了很多感染性职业暴露的事例,并有增多趋势。 北京地坛医院就曾先后收治过3名护士,她们都 是在工作中不慎因针刺伤和皮肤无保护措施,而 暴露于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后发生艾滋病毒感染。
造成职业暴露的可能发生的原因
〆没有按照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〆对职业暴露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〆缺乏职业暴露的专业知识 〆不可避免的处于高度暴露环境
医务人员对使用后锐器放置不当,接触血液 标本时不戴手套, 对于易发生血液喷溅情况未作 有效防护措施,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时违 反操作规程。这些都是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防 护意识欠缺所至。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
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
分 级
二级暴露
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 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 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
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
4、可重复使用的设备:(1)可重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 设备,在用于下一位献血者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 理。(2)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 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 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 (3)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 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 (4)一次性 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锐器盒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6、物体表面、环境、衣物的消毒:
(1)对于业务部门工作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操作 台面、仪器设备表面、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 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包括:羊水、心包 液、胸腔液、腹腔 液、脑脊液、阴道 分泌物
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HIV、HBV、 HCV、TP等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 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HBV、HCV、 TP等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而导致有被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不包括:唾液、 泪液、汗液、尿
暴露源不明型暴露:不能确定暴露源者.
暴露源的类型
暴露源病毒载量 水平的评估 轻度
重度
暴露源不明
HIV抗体+、病毒载量低 无临床症状、CD4计数较高
HIV抗体+、病毒载量高 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
不能确定暴露源 是否为HIV抗体+
职业暴露的分级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
一
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护人员均 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 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 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 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 成一起医务人员艾兹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经各种资料证实:Βιβλιοθήκη 验室人员、医护人 员、预防保健人员、护理人员等被认为是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以护士位居首位。
职业暴露防护技术
(4)实验室废物的处理 △ 不同种类的医疗废物应按不同的程序处 理 △ 使用后的标本须在实验室内高压消毒后 方可送出 △ 重复使用的器具应做好清洁消毒
医务人员自我防护
(1)预防锐器伤害
防止针和利器刺伤手套皮肤,发生紧 急处理
不要把用过的锐器传递给他人 侵袭性操作要有足够光线减少出血 严禁向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盖针头盖 严格按医疗废弃物处置规定处理锐利
暴露的级别 暴露源的级别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 则(试行)(2004.6.1)
暴露源的类型
分型 :
轻度类型暴露: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 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无临床症状.
重度类型暴露: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 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有临床症状.
液
采供血机构可能感染的途径
工作人员在初筛、采血、成分制备、处理医疗废物或 标本和仪器设备进行操作过程中,有感染病原体的潜 在危险。可能感染的途径有:
1、具有传染性的溶液、标本或血液在某些情况下形 成气溶胶散布在空气中;
2、病原体可通过轻微划伤、刺伤、擦伤或损伤的表 皮直接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3、一些病原体可通过与黏膜(如眼结膜)的直接接 触进入人体。
暴露的级别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
三
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级
暴 露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 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
疗器械、物品; 一级暴露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
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构成职业暴露的条件
接触物质是否含存活的病毒 粘膜或皮肤有伤口 有体液交换发生 要达到一定的病毒量
暴露后感染的影响因素
暴露源的情况(有无病毒感染的可能) 暴露情况(一级、二级、三级) 暴露时间的长短 暴露范围(损伤的程度) 暴露后处理(局部的紧急处理、预防性用药等)
暴露概率
针头刺破皮肤: 破损黏膜接触: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8.28)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6.16)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1991.12.6) 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1.29) 血站实验室质量量管理规范(2006.5.9)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10.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主要内容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
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 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 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 物理危害主要指锐器伤、划伤、割伤、针刺伤等 化学危害主要指浓酸、浓碱等化学品危害 生物危害主要指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危害
♦ 对血液和污染的器具进行清洁消毒维护时(各业务部门) ♦ 处理污染衣物和医疗废弃物过程中(各业务部门)
职业暴露的分类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感染性 职业暴露
放射性 职业暴露
化学性 职业暴露
其他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
(一)防护意识淡薄 (二)针、刀刺伤与割伤 (三)皮肤粘膜暴露 (四)空气污染 (五)其它相关因素
0.33% 0.09%
职业暴露预防原则
普遍性防护原则 目的:把意外接触到病人(高危献血者)和医务人员
血液、体液等情况减少到最低程度 内容:在为献血者提供献血服务时,无论是
献血者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体液,也无 论献血者HIV、HBV、HCV、TP病毒抗体阴性 还是阳性,都应作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加以防护
种种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锐器损 伤居首位,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途径,其 次是意外直接接触血液。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 职业群体。80%的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 医生、检验人员也有针刺伤的危险。被污染的 HBV的利器刺伤受感染率达18%,针刺伤时只 需0.004ml(4u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 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利器刺伤受感染 率为5.6%;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触污染 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暴露于含 HBV的血液,感染率为6%~30%。
废弃物
医务人员自我防护
(2)严格消毒所有器具 (3)清洁洗手 (4)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 戴手套 分类 注意事项 —— 穿隔离衣和防护服 —— 戴口罩和防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