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正视婚姻模式多元化
在贫富分化的状况下,婚姻成为改变阶层的手段。
好多女性结婚时提出,要有房有车,就是对阶层的要求。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一直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但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向工商业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婚姻家庭模式已开始多元化,并且,将是一个趋势。
对此,社会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社会结构,有必要对此作出回应。
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银河。
她长期跟进研究中国社会的婚姻家庭、性和女权等相关问题。
社会已变得多元
《南风窗》:现在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婚姻、家庭解体的速度越来越快,离婚率和不婚率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功能明显弱化,你认为主要有哪些原因?
李银河:中国的家庭婚姻模式和观念最近几十年一直在发生着渐进式变化。
但离婚率的确在最近一二十年呈爆发性增长,可以称为巨变。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中国社会过去十多年的快速都市化。
从城乡离婚率的比较看,乡村要低很多,城市的数据高,而大城市离婚率最高。
中国特别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离婚率和单身率都是最高的。
从法律上看,中国的离婚是非常宽松的。
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部《婚姻法》开始,只要感情破裂就可以离婚,法律上是比较先进的,原来的压力主要是社会舆论压力。
欧美社会由于有强大的基督教传统,一般在法律上对婚姻相当维护,美国争取无错离婚争取了很多年才得以实现。
在天主教社会,与婚姻有关的法律就更为保守。
爱尔兰1999年才批准离婚。
都市文化与中国原来的乡土文化有非常大的区别。
在乡土文化中,受周围人的舆论影响很大,会倾向于过普通的婚姻家庭生活。
而都市社会是陌生人社会,离婚、结婚或单身的社会压力都相对小,这样,个体就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上世纪80年代,我曾经做过关于离婚的调研。
那时的离婚还被认为是相当丑、不能见人的事。
我记得有一个要求离婚的女性,当时单位和居委会都来训斥她,“你为什么要离婚?”那些人对她要离婚很反感,特别生气。
因为男方家庭特别好,两人纯粹是因为感情不好想要离婚。
而感情怎么样,外人并不知道。
舆论也并不认为感情是婚姻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最后婚是离了,但别人都埋怨她。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30多年间,中国社会关于离婚的舆论压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都市里会有不少人主动选择不婚,而农村就没有。
一般说的光棍村,是找不到,没人愿意嫁,而不是主动选择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婚姻中情感因素的上升。
过去中国人婚姻中,情感很不被重视,感情好不好很不在意,主要是生孩子过日子,在那种情况下,婚姻是更稳定的。
当情感因素占据主要位置后,人的感情是变动的,很多婚姻没感情可能就离了。
还有一些现代化的原因。
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更为广泛,男女双方接触的人都更多。
且两人都有工作,跟过去的男主外、女主内,离了婚女性没生活来源的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前有一个统计数据是说,中国的离婚70%是女方提出来的。
这显然跟女性的经济收入提高有直接关系。
在上面的大前提下,具体在遇到家庭暴力、外遇等等情况下,都可能导致离婚。
《南风窗》:离婚率大幅升高的社会影响有哪些?
李银河:中国整个社会现在变得多元化了,过去是整齐得很,大家都在一个相当传统的婚姻模式中。
正面的影响是,个人自由增加了,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像过去那么呆板。
多元的形态,对人的幸福度是有促进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过去,由于结婚压力特别大,中国的同性恋很多都会跟异性结婚。
有一个统计数据是,全国有1200万同性恋是跟异性结了婚的,这种婚姻的质量显然是很低的。
发达国家的同性恋跟异性结婚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中单身人口比例大,同性恋者没有结婚压力,没有必要为了应付父母和社会等压力,完成一个形式上的婚姻。
就我来看,影响总体上是正面为主。
不和谐的婚姻解体了,可能比在一起互相折磨更利于社会稳定。
至于负面的作用,可能对孩子有一定影响。
但另一方面,一个父母完整、但不睦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不一定更好。
还有一个情况是,在男女并不是真正平等的社会中,男性更容易掌握社会资源,使得男性在离异后容易找到新的更年轻的伴侣,而离异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总体而言是不利的。
在现实中,由于婚后一般女性会为家庭付出更多,工作上可能会不如男性成功,这样,在离异后,女性相对男性而言,将处于更不利的社会地位。
结婚要“有房有车”是阶层焦虑
《南风窗》:“不买房不结婚”,“二奶”乃至“多奶”等事实上的多妻制的再度流行,是否表明我们这个时代的婚姻比其他时代更为物质化,还是仅仅是不同的表现形式?毕竟物质在任何时代都是婚姻的一大基础。
李银河:实际上,婚姻的物质化古来有之。
为什么在前几十年婚姻物质化的现象显得不突出,是因为当时大家都是穷人,城里的工资都只有几十块钱,农民就几个工分,基尼系数只有0.2,是全世界最平等的社会
李银河:中国的婚外性行为最大的变化发生在1997年,当时,《刑法》取消了流氓罪,以前,它针对的是所有非婚性行为,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现实中就不怎么执行了。
但保留了一个聚众淫乱罪,针对的是3人以上的性行为。
前两年南京的一个副教授还因此被抓。
在90年代之前,婚前守贞还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规则。
但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71%的中国人有婚前性行为,扣除年龄的因素,可见现在年轻人的婚前性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婚前性行为已经成为新的常态。
2000年《婚姻法》修改时,一批人还曾主张恢复婚姻中的通奸罪,即在婚姻中,一方发生婚外性行为属于违法。
这显然是不可行的。
事实上,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婚姻中存在婚外性行为的比例高达40%。
《南风窗》:由于生育和传统上的照顾家庭的角色,在事实上仍然是男权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一直是婚姻中的弱者角色。
在总体多元化的同时,另一方面,更为传统的婚姻模式,比如全职家庭主妇,特别是高知全职家庭主妇的再度流行,也成为另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对此现象,社会褒贬不一,你怎么看?
李银河:全职太太是贫富分化后才出现的。
过去男性一个人是养不了家的。
这对于女性社会地位是有负面影响的。
男女平等的基础是经济独立,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很难谈得上真正的自由。
嫁了有钱人,确实可能较容易地过上好的物质条件的生活。
但男性一变心,离婚后怎么办?
美国一些州规定,离婚后,有钱的一方要保证另一方原来的生活水平,即对配偶的赡养义务。
中国2000年的新《婚姻法》规定的是离婚时平分共有财产,对孩子有赡养义务,对配偶没有赡养义务。
而一方有过错时,要不分或少分财产。
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是一种补偿,但实际上能做到的很少。
一方面是男性的财产很多女性不掌握,另一方面,有过错也需要大量举证,很困难。
最近有一个不太有利于女性的修订是关于婚前房产的分配,即哪方家庭出的首付,离婚时属哪方财产。
离异女性一般生活水平会有所下降的原因是,总体而言,女性的工资比男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