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一、名解。
1.速度准确性权衡: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被试在RT实验中,往往会以降低反应正确率为代价来提高反应速度,或者为了达到较高的反应正确率而减慢反应速度。
对一般的RT实验来说,目前主流看法是,在实验达到高正确率的条件下,RT数据是有效的。
2.系列位置效应:记忆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对于序列呈现的材料,位于系列开始和系列末尾的项目容易被识记和提取,位于中间的项目最难被识记和提取。
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这种现象。
(百度出来的)A.传统心理学对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并均高于中间部分。
过去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解释B.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将系列位置曲线反映两种记忆:结尾反映短时记忆;起始和中间反映长时记忆验证两种记忆说对系列位置曲线的解释根据两种记忆说所做的两种预测:(1) 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会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2)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3.自上而下的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4.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5.追随程序(Shadowing Procedure):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使被试尽可能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6.双耳分听:注意的研究范式之一。
操作范式为两耳同时呈现不同材料,被试报告两耳听到的内容。
双耳分听更多反映的是注意的分配。
7.布朗•皮特森方法:8.Stroop作业:又称色词作业。
基本原理:给被试呈现一些由不同颜色墨水(如红色、黄色、蓝色)写成的表示颜色的字(如“红”、“黄”、“蓝”);实验有两种条件:一种条件要求被试报告墨水的颜色,另一种条件要求被试报告字的名称9.固定网像技术:二、简答1.用实验说明相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相加因素法实验(Sternberg )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所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RT(T1)+RT(T2)=RT(T1+T2)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Sternberg运用反应时相加因素法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方法: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先前曾将最后的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
Sternberg认为,测试数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
具体的实验步骤:第一步,改变检验刺激(probe)的质量(即改变叹针刺激的性质),发现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进行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的刺激花的时间较长,而且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影响相似,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
第二步,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
第三步,分别计算Y与N反应,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都是N反应时长于Y反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决策阶段,而且产生N反应比产生Y反应难。
第四步,改变某一种类反应(Y或N)的出现频率,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样的影响,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反应时下降。
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
斯顿伯格在完成了上述实验后提出,加因素反应时有二个特点:(1)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因素,当然,因素可以不只是一个;(2)在这些因素中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这类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
因此,斯顿伯格认为,一旦找到交互作用和附加因素的模型,心理学家也就揭示了加工阶段是怎样相关的。
2.简述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如视觉刺激模式、听觉刺激模式嗅觉刺激模式等。
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
(1)(1)模板说①模板(template):存在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外部刺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外部模式的小复本。
②在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了与各种模式相对应的模板,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板进行匹配的过程。
刺激感官(编码)比较记忆做决定③基本思想: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为了识别某个特定的模式,必须事先在记忆中贮存与之相应的模板。
•如果模式在外形、大小或方位等某一方面有所变化,要有与之对应的模板,否则不能识别或发生错误。
增加记忆负担?④预加工:在模板匹配模型中,增加了一个预加工过程,即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段,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位等加以调整,使之标准化。
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模板数量。
⑤模板说的实验支持:Phillips(1974)让被试判断两个先后呈现的棋局模式的异同,两个模式在呈现时的空间关系有两种情况:重叠和位移。
结果发现:当两个模式呈现的时间间隔在300ms以下时,重叠情况下的正确判断的百分数要高于位移情况下。
这说明在视觉贮存的时间内,两个模式的空间重叠有利于识别,即模板匹配在模式识别中是起作用的。
⑥模板说的应用:模板说在机器的模式识别中得到实际应用:制作一些特殊的数字,用于支票的银行帐户、信用卡、提款卡等的编号,计算机可以成功的识别。
超级市场的商品价格可以用线条的宽度、位置及空间间隔进行编码,构成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板匹配而由计算机读出。
⑦评价•模型简单直观;•需要在记忆中储存巨量的模板,不经济。
即使存在预处理过程,模板数量仍然是巨大的;•认知过程不灵活,没有明确阐释模版匹配的机制;•很难解释人何以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2)原型说:①记忆中存储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
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似的原型的过程。
②原型:是有关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
也是这类刺激在头脑中的最优代表③评价:•容纳模板匹配•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理论不够清晰和直观。
•只包含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
(3)特征说①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Feature)。
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
②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对刺激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用这些特征来描述和建构一个模式。
刺激的特征分析抽取有关特征——合并比较长时记忆识别成功③特征说类似于模板说,但二者不同:•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细节,避开预处理的困难和负担,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同样的特征可出现在不同模式中,必然极大地减轻记忆负担。
•由于需要获得刺激的组成成分信息,即抽取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再加以综合,才能进行识别,这使该过程具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当不同模式具有一些相同特征时,使识别发生困难。
3.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异同。
两类模型并不对立:反应选择与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相联,都承认注意分配。
知觉选择模型—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技术,该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再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其实质研究注意的集中性。
反应选择模型—一般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分听技术,使注意分配到两耳中,研究注意的分配性。
4.简要说明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异同。
不同之处:1、过滤器模型假设,选择性注意的基础是对输入刺激的物理属性的粗略分析;衰减模型则认为,前注意分析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认为是衰减的方式,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
相同之处: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二者并称为知觉选择模型。
5.简述加工水平说。
Craik和Lockhart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看记忆系统,最早提出来提出了加工水平说。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时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Craik等人曾经用一系列的实验来支持他们的理论。
这些实验的典型形式是所谓的不随意学习,即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进行识记,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的测验。
实验的关键在于所安排的任务需要体现不同水平的加工。
一些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加工水平说6.简述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理论。
①槽道贮存说•提出者:Waugh和Atkinson•STM空间可分为几个槽道。
信息就贮存这些槽道中。
•当槽道被占满后,新输入的信息就会将最先进入的信息挤出已有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