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内容与第8章、第9章的联系密切,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赖于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本节安排了学生探究实验“探究不同食物储存能量的差异”,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食物中储存着能量。
在人体内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求。
【教学目标】
1、学会测定食物中储存有能量的基本方法,说明燃烧与呼吸作用本质的共性与区别。
2、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气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通过演示,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活动“探究食物储存的能量”。
2、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
1、活动“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中热量测定仪的制作,如何减少误差的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相联系。
3、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过程】
的集气瓶中。
有什么现象?
3、细心观察燃烧中的食物及靠近食物的玻璃内壁,有什么产生?如何检验它是什么东西?
4、食物一停止燃烧,立刻从集气瓶中取出来,并把瓶口盖好。
5、把少量澄清石灰水注入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加以摇晃,有什么变化?显示了什么?
6、指导学生用空集气瓶重复上述步骤。
现象与结果并思考。
2、比在空气中更旺。
3、有雾气及液滴产生,用蓝色氯化钴试纸检验,使其变成淡红色,说明它是水。
4、观察。
5、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有二氧化碳。
二、在空气中燃烧食物巡视,指导
问:1、食物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
有何异同?
2、食物燃烧时生成什么物质?
动手实验。
1、在氧气中燃烧比在
空气中更剧烈。
2、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1.取大小相同的四个集气瓶,分别标号为
A、B、C、D。
2.请一个学生将A和B瓶置于室外,打开
瓶盖,3min后盖上瓶口。
(学生讨论A和B
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成分与空
气相同。
)
3.请一个学生取玻璃管依次插入C和D瓶
中,通过玻璃管向瓶里连续地呼气数次,
然后盖严瓶口。
(学生讨论C和D瓶内的
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含有较多的由肺
部呼出的气体。
)
4.将燃着的蜡烛分别放入A和C瓶中(如
课本P50图),记录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5.分别向B和D中倒入10mL澄清的石灰
水,比较两瓶中液体的浑浊程度。
学生观察后总结实验
现象:
1.蜡烛在A瓶中比在C
瓶中燃烧时间长。
2.D瓶里的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
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一、食物中储存着能量
热价:糖类:17.15kj/g
蛋白质:23.43kj/g
脂肪:38.91kj/g
二、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呼吸作用: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意义: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探究及教师引导、讲授,学生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在学生探究后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