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一、应试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偏废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序言中强调:“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①并将教育作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
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指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完全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片面追求对人的应时性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机械训练,导致“三重三轻”之严重弊端。
其一,由教育长度而观之,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终身教育。
其二,由教育广度而观之,重视学校教育而轻视家庭和社会教育。
其三,由教育深度而观之,重视课堂学科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甚至无视对个体生命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之锻就。
应试教育徒具形貌而缺失神韵与精华,无以通过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水平而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
如果我们确认教育的目标不但仅是为了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学历”,更是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发每个人潜蕴的智慧和才能,促动个体以永不懈怠的强劲内驱力去实现自身水平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使生命内涵获得淋漓尽致的挥发——如是,我们会深切痛感到偏狭的应试教育主题的歧变。
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漠视,几乎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通病。
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所深刻指出的:“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
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
”②教育中的这种政治中心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知识或技术中心主义思潮导致盲目地采用极端片面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模式。
尤其是一些目睹发达国家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窄化为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过度地注重人类文明的物化因素,忽视对个体生命精神世界的必要关怀。
反映在教育上,则是以浓厚的工具主义和经济主义色彩的培养目标作为自身追逐的基本对象,偏颇地将“人”铸造成作为客体和功用意义上的某种“材”,直接导致教育哲学理念的畸型化。
对于拥有世界第一人力资源的中国来说,如果不能持续持续、深入透彻地开发每个个体生命,那么作为其集合体的中华民族难免因缺乏充足的优质个体而丧失竞争必备的主动权。
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本内涵综上所述,教育首先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实践活动的逻辑始点乃至最后归宿。
既不是工具之役,甚至也不是人材之用,而是塑造充分光大主体精神和意志、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写的人。
只有这样真正还原了每个个体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其潜蕴的生命能量,使之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持续后劲。
这里,人的主体性包括其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及主体实践水平。
主体意识其实就是个体对自己本质的清醒的自觉意识,而主体人格正是由主体意识所赋予生命的自强不息、持续发展的心理特质,至于主体实践水平是个体生命为达成既定追求目标、完成一己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生存智慧。
当个体生命超越了工具人的被动消极状态而表现出发奋进取的主体精神时,才会有发展、再发展并长远持续发展的明朗前景。
这就进一步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应具备怎样一种发展体系,才能使生命内部各要素达成动态的平衡,真正获得以持续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为基本特征的人的可持续发展。
详来说之,这个生命周期内经久不衰的自足自享自用的发展体系理应由下列基本要素构成,即人的发展指向、发展水平以及承载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质。
这是一个各要素相辅相成、互为渗透的发展体系,如果教育赋予个体生命如此相对自足自享自用的发展体系,就能有效地突破职前学校教育周期的局限而维持一生富有活力和生气的蓬勃发展,并持续排除外部世界有碍追求目标的阻遏或诱惑,长葆持续发展的连贯性和惟一性。
所谓人的发展指向,是指个人根据先天禀赋、潜在志趣和社会需求而对一生发展走向的预期性宏观规划。
固然,社会对个人的选择和个人的机缘相当重要,但是个人在生活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定向则更为内在和更具有持久生命力,即使对社会所提供机遇的准确精当把握,也是以个人的主观努力为逻辑前提的。
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第一动因在其内部的科学论断。
而在庸俗社会学的桎梏下,个人往往被异化为集体和社会意志的被动附属品,个体的相对自主性和未来发展的价值指向性,受到了令人悲怆的漠视。
这导致一些个体在被集体和社会意志绝对和片面地决定发展方向后总是处在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从而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不可补充的浪费。
这种学校教育所造成的社会后果至今蕴含着深刻的反思价值,并促使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去肯定和鼓励个人在发展指向上既尊重社会需要又坚持自主自择。
至于发展指向的具体内涵,包括人的理想精神、敬业态度和责任感等心灵运作的根本走势和境界,是生命立体结构中的最深层部分。
首先,理想是人对未来生活的赤诚寄托和对生命价值的超现实追求,是行动着的肉体生命之精神支柱和向导。
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艰辛的求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高昂伟岸、永不气馁的精神状态,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表现出恢弘、于坎坷的磨难中展示出豪迈。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世纪之交的年轻一代的物质生活状况已大为改善,但安于现状、沉溺感官的灰色心态像幽灵一般腐蚀其生命的朝气和活力,网络嬉戏、电子娱乐等各种形式的感性消费在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③尤其是无孔不入的拜金主义思潮使很多年轻的学子误入歧途,丧失超越狭隘功利的抱负和襟怀,致使更广大和更深厚的生命资源没有在执着努力中得到应有的持续发展。
所以,学校应视播种理想为赋予肉体生命以真正不俗的灵魂。
其次,敬业态度是高擎理想者对事业的虔诚心境和奉献精神之综合,是个体价值观在事业追求上的集中体现。
当个体能够克服诸如物欲、功名欲等诱惑,以一种宁静、纯粹、超然的人格立场凝神把持对理想的憧憬和持久努力,理想方有达成的希望。
所以,敬业态度实在是长葆理想精神的一种生活氛围,是避免平庸岁月侵蚀生命勃发朝气的“精神防腐剂”。
复次,关于责任感。
这是每个具有正义心和豁达襟怀的社会人所应确立并付之于实践的生活态度,例如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切思虑,对现代物质文明给人类精神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强烈忧患,对世界终极走向和在大宇宙中变迁的真诚关怀,都是作为地球村村民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凡是心中唯有自我利益的人,一旦个人欲望得到满足,就不会再以肺腑热情去注重社会与世界及其潜蕴的种种危机和挑战;而缺乏崇高责任感和广博襟怀的人也不会常葆远大理想并付出持续持续的终身努力。
所谓人的发展水平,包括人之发展所必备的一般水平和专业领域发展的特殊水平。
当前学校教育所偏重的正是后者,而所偏废的恰是前者。
如果人的一生发展缺乏鞭辟入里的思辨力、经久不衰的意志力等,那么,个体即使在达成事业上某个阶段性目标后也难以再持续深入地发展。
回眸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教育历程,确实培养了一些在特定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专才,但始终没有造就数量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一流人才,这很值得反思。
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需具备杰出的思维水平,包括以怀疑性和批判性为特征的思维品质、以独立性和自主性为特征的思维立场、以开放性和多向性为特征的思维形态。
怀疑是突破的萌芽,如果不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如果对既成结论和定律不敢或不善于持丝毫疑问,那么,深厚的学问反会成为人的智慧发挥之束缚;批判是创新之母,如果确证既有定论的某种悖谬,就应有勇气予以批判和否定,以获得解构之后的再建构。
思维立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精义在于要求作为主体的人经过心灵流程的筛滤而吸纳古今中外人类的思维成果,使之有机地融入主体生命的精神结构,力克思维立场上的依附性和盲从性,久之,使一生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获得独特和个性化的思维硕果。
而思维形态的开放性和多向性,是指人的思维向度上的多元发散,避免在思维惯性的潜在驱使下凝固成连主体也并不自觉的思维定势,这样,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人,其思维才富于张力和活性。
简言之,只有人的思维系统从其品质、立场和维度上得到全方位和谐健康的发育,才能拥有终身能够享用的长盛不衰的思辨力。
与此同时,洞穿坎坷人生之旅、铆定价值取向的意志力,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强劲的精神利器。
凡成大业者,必坚其志,以百折不挠、凝精聚神的钢铁意念去洞穿创业中的磨难和挫折。
有志有为者所理应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是以持续挑战心力极限的意志为其内在精神支柱的。
这种超常的意志甚至比超常的智力更能玉成人的漫远追求。
世间不乏高智商者,但高智商者往往小成即安、不思拓展,何耶?怯于承受更大的牺牲和更为长远的刻骨铭心的坚持——此谓“高智”,非大智也。
我们非常欣赏有远见的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淬砺教育”,通过风雨锻打来铸就其刚坚如铁、愈挫愈奋的超常意志,使其充满逆境自强、磨难脱疑的生命锐气,执着而沉静地迎对伴随事业发展将遭致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以坚强的意志抵御尘世的种种诱惑,让凝聚的心神贯穿有所追求的生命年华,渐趋创造的新高度和新目标。
而与意志力紧密相连的是人的激情,这是生命中一种稳定、持久、高昂的主导心境,是超常意志的情绪伴随物。
我们并不愿意看到在经过教育的流水线之后,个体激情淡化,波澜不兴,甚至以某种甘于懈怠、随波逐流的灰色心态去打发被平庸锈蚀了的岁月。
无疑,一个人只有常葆奋发精进的激情活力,才能让走向理想的人生充满诗意和亮色。
作为支撑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之物质基础,抗挫耐劳、持之以恒的身心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完整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合上的完好状态。
就生理来说,因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时空上无限量性的特点,即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只有心力和体力的超负荷预支方可换回事业上令人欣慰的发展;更兼世界一体化时代的大市场经济将极大地加剧这种从国与国到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剧烈水准,这就必然要求发展主体能砥砺出与所承受重任相称的优质体格,从而确保其思维清晰、行动灵敏和发展持久,最终使人的创造能量的释放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而就心理来说,持续的发展必然要求善于调适自我情绪、化解人际矛盾、恰当地与人合作共事。
在创业的艰难进程中,如何冰释人为阻力、顺应周边心理走势、形成团队合力,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技巧,也是谋求持续发展的必备素质,所以,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等著名口号。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呼唤教育转型以追求个体发展周期最大化、生命潜质开发最优化为基本内容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教育从应试型向以“立人”为目标的素质型的蜕旧更新。
尤其面临着中国即将加入WTO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逼近,任何个体的人都将无法避免市场竞争对自身素质的严峻考验,换言之,结束“等靠要”保护期之后,全面促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自然凸显为教育的一大战略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