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肇庆加美学校高中部杜宁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经在我省开展到了第八个年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科学,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探究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实验教学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探究性实验的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过去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继续训练的传统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皮亚杰所倡导的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
新课程下,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那么如何在具体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实验教学呢?
一、创设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从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学探究实验: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探究。
目的:探究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条件。
试剂:0.1mol·L-1 FeCl3溶液、0.1mol·L-1 FeSO4溶液、新制氯水、铁粉、KSCN溶液要求:
1、请根据氧化还原基本原理,提出有关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条件的假设。
2、设计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且记录现象。
以探究实验一:Fe2+→ Fe3+为例:
引导:Fe2+→ Fe3+需要氧化剂,上面哪些试剂符合这一要求呢?
答:新制氯水或稀硝酸
问:那这个实验要如何设计呢
学生实验设计:向盛有1mL 0.1mol·L-1 Fe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振荡试管,再向试管中加入3 滴KSCN 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实验一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加氯水振荡后,溶液的颜色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再加入KSCN 溶液后,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血红色。
反应离子方程式:2Fe2++Cl2══2Fe3++2Cl- Fe3++3SCN-══Fe(SCN)3
这个设计利用了氧化还原的知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比较明显。
但有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与上述方案有差异,结果出现了不同的现象:
学生甲的方案是:向盛有1mL 0.1mol·L-1 Fe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的氯水,振荡试管,再向试管中加入3 滴KSCN 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结果与上述现象不同,是看到溶液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加入KSCN后出现血红色,一段时间后红色褪去。
学生乙的方案是: 向盛有2ml新制的氯水的试管中加入3 滴KSCN 溶液,振荡试管,再向试管中加入1mL 0.1mol·L-1 FeSO4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结果只看到溶液变成棕黄色,并没有出现血红色。
此时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这两个不同方案的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
①猜想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现象?
②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这样使学生探究奥妙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也自然地从单调的方程式教学中解放出来。
教师通过创设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氛围,不仅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构造互动背景,引导学生互动情绪
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师生合作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周密的教学设计,认真备课、精心组织。
首先,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重视演示实验,认真揣摩演示实验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实验的具体要求,设计好演示的程序。
教学中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实验演示。
例如:教学演示二氧化硫通入溴水的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判断溶液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推测可能反应。
教师引导:如何验证产物?
学生探究:讨论分析,推测溶液中可能有SO42-和Br-。
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验证:分取两份反应后溶液,向其中一份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向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03(此处可以让学生讨论问题的严密性,然后让学生设计出更严谨的方案:先除去SO42-,再检测Br-)。
师生交流:溶液中存在SO42-和Br-,证明S02+Br2+2H2O=H2S04+2HBr,S02体现还原性。
教师引导:S02可否与其它氧化剂反应?设计实验证明发生的反应。
学生探究:自选试剂,讨论方案,分组实验。
师生交流:S02可与氯水、碘水、高锰酸钾溶液等反应,体现较强的还原性。
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拟订方案、实验验证、理论分析,再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过程,自主获得了S02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这样处理,避免了生硬地出示结论和学生机械地接受结论,突出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探究,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和科学方法,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优化实验练习,改善实验习题效果
实验习题具有考查和评价作用。
随着教改的推进,化学实验习题中“探究性”综合实验题逐渐增多,对于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很多高考实验题虽取材于教材实验的改进和衍变,但凸现出探究性、综合性。
充分拓展这些实验习题的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探究,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奥妙。
例如: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四个实验探究氯水中的成份,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指出实验②和实验④中的实验现象:②,④;
(2)实验③中“实验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是;
(3)有同学认为实验②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氯水加入到NaOH溶液中发生了中和反应,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填“同意”或“不同意”),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该题是基于探究氯水的成分的考题,其精华在于引发学生探究氯水滴加到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红色褪去,是中和反应引起的,还是HC1O漂白引起的。
教学中,此题第(3)问可设计成探究性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学生讨论得出,如果是氯水中的酸与NaOH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使得NaOH减少而导致酚酞不变红的话,那么继续加NaOH溶液,溶液就又可以出现红色。
经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得出答案: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碱性,溶液不再显红色。
如此说明红色的消失不是由于中和反应引起的,而是由于HC1O的漂白作用引起的。
不少习题是经过了编者精心设计的,凝聚了编者的智慧。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多一份资源意识,就可以发现很多探究的点子,为习题教学注入一线活力。
总之,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使实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根据具体实验教学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