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一、关于循环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指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首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

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

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发展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目标问题———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

当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在技术层面上实行试点,面临着很多困难,涉及到对经济增长、就业与环境之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需要对若干理论实行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配套政策,有效推动。

1.关于污染治理的经济学问题经济学对污染的定义可表述为外部不经济,也就是未签订契约就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

从这个角度说,污染是违背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规律而形成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源于生态环境没有作为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

在自然特征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对生态环境的产权,只能由国家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

当政府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时,生态环境保护就变成了次要问题。

所以,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国家行为或政府引导和规制的技术经济模式。

外部不经济的污染在给污染制造者带来效用的同时,给他人带来了成本。

按照市场公平的原则,污染制造者应该对受害者给予补偿。

这里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因为受害者对生态环境没有清晰可见的产权界限,他们如果要求得到相对应补偿会付出极大的交易成本。

二是污染补偿价格计量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

三是社会成员生活中共同造成的污染如何处理。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首先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众的共同产权,以便降低每个公众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的交易费用。

其次,由国家统一制定污染的价格标准。

第三,对于没有明确的污染主体,或主体是社会大众的情况下,由政府作为公共事业来治理。

这三个问题都需要立法机构、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协同解决。

但这并不意味着立法机构、政府和执法机构将成为治理污染的“主体”,它们不必要成为行为主体,但应该是制度和规则的设计者、法律法规的执行者、监督者。

市场机制仍然是污染治理基本体制,企业仍是行动的主体。

只不过国家必须对市场实行新的调控和规制。

例如,政府应该通过公共财政和其他优惠政策的支持,使外部效益内部化;通过征收排污费、行政处罚等逆向激励措施,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激励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更多地使用再生资源,治理污染,激励社会公众更多地使用循环经济产品等等。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污染问题,必须用经济手段来实现。

2.经济发展阶段与循环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环境问题是工业化时期的共性问题。

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到当前为止,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攻坚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对能源消耗高和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业的需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按照阶段论的观点,我们能够不必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担忧,先污染后治理是可行的道路。

但是,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会超过14亿,比美、日、德、法、英、加六国的人口总和多一倍,而我们的国土面积只有六国总和的1/2,按照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我们的单位国土面积受到的污染强度将比发达国家高四倍。

这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绝对无法承受的。

而且,发达国家的环境好转并非完全是因为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他们将高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国的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比发达国家脆弱。

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很可能导致我们生态系统崩溃。

事实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

我们必须彻底放弃阶段论,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道路,走循环经济之路来建设小康社会。

3.循环经济与效率效率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概念。

一是技术效率,二是选择效率,三是配置效率。

无论哪个层面上的效率概念,最终表示效率的指标都是投入产出关系,都是指用更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更多的有用产出。

提出效率问题的潜在假设是,某些要素是有限的,需要提升对其使用的效用。

不过,在传统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中,投入要素中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因素。

也就是说,过去的主流经济学暗含了生态环境是一种非短缺要素的假设,认为生态环境是经济系统的外部条件,是没有限制和约束的。

这是导致人们在追求其他要素使用效率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源。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把生态环境作为效率的投入要素之一给予考虑,才能激励社会以保护环境为目标循环利用资源,这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效率观实行革新。

4.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学者们主张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希望人类的活动能够按照生态学的要求实行,在完全不改变自然的情况下发展经济。

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就像循环经济追求污染“零排放”一样,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因为人类经济活动遵从的是经济规律,而不是生态规律。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在生态环境能够作为免费的生产条件使用时,生产者总是倾向于违背生态学规律使用它们创造更多的利润,生态伦理和道德显得十分无力。

但是,当我们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共有的生产要素实行定价以后,生产者自然就会按照费用最小化原则节约使用它们。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不必要求经济活动按照生态规律实行,而是应该使用经济规律来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和生态保护目标。

这需要政府充当适当角色,使用经济规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5.循环经济与社会公平生产者免费使用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对公众利益的侵占,如果不给予补偿,就产生了不公平。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没有投资水平的人缺乏与有投资水平的人在平等条件下使用生态环境获得利益的机会。

前者实际上处于无奈的、没有与后者实行谈判的水平的地位。

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造成的生活质量损失正在日益成为新的不公平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不发达地区和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是解决生态环境公平的重要出路。

6.循环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伦理观,这是循环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

没有恰当的伦理观,生态环境和资源价值计量,尤其是交易和管理制度建设将失去道德基础。

即使我们主张使用市场经济规律保护环境和资源,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有着很强的市场失败,所以循环经济的伦理观,既不完全等同于市场经济伦理,也不完全等同于现时的环境伦理。

市场伦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观缺乏认知,生态伦理则与市场伦理相冲突难于在现实中通过制度和政策手段得以实现。

循环经济的伦理观应是环境伦理与经济伦理的结合,公益性伦理观与市场伦理观的结合。

所以,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探索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伦理观。

二、中国企业层次发展循环经济的十种动因分析1.企业微观上具有经济效益———企业循环经济的生命之本我们的调查发现,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

例如,山东海洋化工集团原来是以纯碱和原盐为主导产品的生产企业,1995年以来,利用循环经济原理,通过对主原料———海水的产前产后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形成了六大系列、80多种产品,基本做到地下卤水资源全部循环利用,创造了世界制碱史上的先例。

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基本原因是,利用制碱和制盐产生的废弃物开发出的各种化工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获取利润。

2.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倒逼机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近几年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排污费收取日益规范,对高污染排放型企业形成的成本压力日益增大,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

例如,重庆啤酒安徽九华山有限公司,为了达到废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水排放,投资255万元建立了污水处理工程,年运转费用超过15万元,加上折旧费每年需要40多万元的支出。

另外,锅炉粉尘的排放治理等每年也需要支出5万元以上。

对于处于激烈竞争环境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每年近50万元的污染治理费用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为了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该企业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减少各种物料、水和能源消耗,首先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其次又投资近400万元,建立资源回收系统回收干酵母和麦糟,一年减少COD 排放170吨,回收纯碱40吨,回收二氧化碳用于生产过程,使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5%。

采取这些措施以后,每年增加的收入超过了100万元,超过了为治理污染和缴纳排污费而增加的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市场相对价格变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风险规避动力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资源开采的条件日益变差,资源价格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比价持续趋于上升,对加工型企业的利润形成挤压。

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实行生产。

例如,水资源的短缺已经引起水价大幅度上升,对废水实行处理后得到的中水成本已经低于自来水价格。

所以,在我们调查的很多企业中,包括宾馆饭店,都开始回收利用废水资源,实行多次循环使用,以降低水成本。

4.规模经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1)企业规模化才能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第一目的是追求微观效益最大化。

即单位产出成本消耗最小化。

实现规模经济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出路。

没有规模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

安徽的铜陵铜业集团公司、山东的海洋化工集团公司、泉林纸业集团公司等,都是在企业接近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的。

企业达到规模经济后才具有进入推动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水平。

(2)循环利用资源必须在废弃物排放量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只有规模充足大、排放的废弃物“充足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实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

如果循环利用资源的规模达不到成本最小化,比利用新的资源没有经济优势,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原则,循环经济就不具有生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