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题目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题目

1.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性质?答:中国现代文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下形成,即种族、时代和环境。

在种族上,中国的民族性:运用中国的民族语言(以汉语为主体),书写中国人的生活,承继中国古老的文化(文学的、审美的等)传统。

在现代上,1.时间的意义:1917-1949 2.价值的意义,2.现代化: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主要包括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中国现代文学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有力地参与了这一进程,同时又反映着这一进程。

在环境上,1.救亡与启蒙——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双重变奏2.文学成为重大社会时间的构成部分,文学呈现出明显的阶级、政党、政治意识。

3.社会意识对文学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影响,文学主体性弱化,文学有社会革命附属物倾向4.社会政治事件的推动。

2.五四文字革命的主要内容答: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提倡新文学的观念。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3.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答: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告了承传几千年的的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2.文学革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4.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精神特征答:理性精神。

文学成为思想启蒙和社会革命的工具。

开创了文学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先河;感伤情调。

是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和价值的必然结果,是动荡社会现实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反映;个性化。

五四时代是个性解放和发展的时代,个人思想与民族命运统一,形成了个人风格,文学不再是载封建之道的工具,成为个人化表达人类声音的精神产品;创造性。

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探索精神,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创作手法。

5.如何理解《狂人日记》礼教吃人的思想实质?答:1、狂人所感受的肉体上的“吃人”恐惧指向的是精神、文化的领域,是精神上的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

它是通过肉体吃人来象征的。

2、礼教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作为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封建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压制个人而维护群体秩序的文化,因此礼教吃人指的即是以儒家文化为首的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压制6.分析《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答:《狂人日记》的思想体现在1、封建文化批判2、对人存在悲剧的叩问、思考。

前者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声音,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精神;后者超越现代,切入了人类文化的难题,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7.《狂人日记》的现代性答:主题现代性: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和忏悔意识,国民性批判。

人物现代性:写一个疯子,在极端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下揭示真相。

狂人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怀疑精神、理性精神、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其主要表现。

语言现代性:正文为白话文。

与小序形成反讽。

结构现代性:在写作上采用了日记体和片断结构,组成小说的文本,以二重互补的文本形式写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深刻的理性思考。

用心理、情感、思想来组织叙述,是对旧小说的时代、地点、出生、身份交待,清楚叙述故事的反叛。

手法现代性:大量使用了意识流、心理分析和象征手法,这属于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8.分析《狂人日记》修辞手段答:序言和正文构成的二重文本,运用了西方的反讽技巧。

序言——文言——正常人语——非正常,正文——白话文——非正常人语——正常。

形成序言与正文间的距离,从而使作品充满张力,使人形成远距离观照和阅读,具有形式上的意义。

9.分析阿Q形象答:阿Q的身份:雇农、游民。

物质——贫: 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

精神——愚: 处境悲惨,地位低下,精神上却“常处优胜”10.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答: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

11.如何理解阿Q形象答:他是国民性弱点典型的化身(20、30、40年代,80年代后);到了50—70年代,阶级分析,认为阿Q是落后农民典型,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思想特性;人类学的探讨,人在绝望生存环境中的无意义的抗争;人生存的荒诞性。

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的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生存求不能满足的生的烦恼(“饱问题”),无家可归的惶惑(“恋的悲剧”),面对死亡的恐惧感(“救命……”)等等,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从“中兴到没落”),包括投奔辛亥革命,都不过是一次次绝望的轮回。

“精神胜利法”虽然没能从实质改变阿Q失败屈辱的生存状态,甚至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补偿而心满意足终至固步不前,但在无可奈何中以“精神胜利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从这个意义来说,这种选择是无可非议的。

形象意义:阿Q的形象无论对与历史、国民性还是人性都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

鲁迅对阿Q的悲剧性处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性教训。

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暴露和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阿Q也具有普泛性的意义,这使得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12.分析曹七巧的性格答:①妒:曹七巧由于出身卑贱,在姜公馆显得低人一等,这种自卑心理使她嫉妒所有的人。

②泼:麻油店的生活也使她沾了不少下层女子的野气。

③毒:她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下手。

④悲:曹七巧无论多么泼辣、粗野,但她毕竟是女人,畸形的婚姻,对她毕竟是一种伤害,13.分析《金锁记》的艺术特点答:1、单线结构的形式,线索清晰,层次感强。

2、心理描写非常深刻,对人物的心理剖析常常深入到潜意识层面。

3、小说的语言文白相济,雅俗结合,有《红楼梦》的笔致。

特别是工笔描绘的写实,带有浓艳、繁复的效果,又往往有苍凉的意味。

4、意象的描写。

或点染人物的心理情绪,或营造氛围,增强联想。

14.分析曹七巧命运悲剧的原因答:1、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强大压抑。

曹七巧其实正是作为一件祭品,献给了一个象征男权中心文化的死人一般没有活气的肉体,畸形的婚姻使那个原先自由泼辣的麻油店的小姐从此陷入自卑、多疑、压抑的泥潭,逐渐被黄金的枷锁锁住,乃至反过来从子女身上进行变态的清算。

这是男性压抑女性自然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造成曹七巧"人性恶"的客观原因。

2、女性的物化。

七巧的物化是与金钱交易的结果。

这种物化还体现在压抑女性的自然本能。

3、对物化的认同。

七巧的婚事虽是其兄长一手安排的,但七巧并没有对这桩婚事进行竭力反对。

婚后庶民出身的七巧虽然是名正言顺的姜家二少奶奶,但是封建主义婚配讲究门第,资产阶级婚配注重金钱,于是七巧在姜公馆主仆们的蔑视下,投身于对金钱的强烈渴望,被彻底的物化。

4、人性恶与变态的反抗。

七巧虽然明白“人生在世,还不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可是她仍然要带着黄金的枷锁去杀人和自杀。

她试图抓住那么一点东西可以抵制生命的空虚,从而导致了自己人性的扭曲,尽管她全力以赴的进行了变态的反抗,但仍逃脱不了在男性世界面前的挫败,因为女人在男性社会里只能是宿命的,除了乖戾、阴贽、恶毒,她已盲目而彻底的丧失了自我。

5、宿命意识——女性生命的苍凉。

透过曹七巧人性恶的背后,作品中分明也写出了她对自己十八九岁做姑娘时的美好回忆,而她一旦进入男性社会之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苍凉可怖的人生图景。

15.分析《金锁记》中六月亮的作用答:在作品中,月亮意象出现六次。

第一次,“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营造了作品忧伤的氛围,导引了小说情节的展开。

第二次,“天就快亮了。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暗示了家族的、命运的没落。

第三次,是长安退学前的那一夜,“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从枕边摸出一只口琴偷偷摸摸地吹起来。

竭力地按捺着吹,她接不上气来,歇了半晌。

这时候窗子外面月亮出来了: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长安的月亮,悲哀的氛围。

第四次,曹七巧让长白给自己烧一夜鸦片,不让他和芝寿同房。

半夜三更的烟榻上,母子对抽鸦片,取笑可怜的芝寿。

“起坐间的帘子撤下送去洗濯了。

隔着窗玻璃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阴郁的变态氛围。

第五次,是长白陪曹七巧抽大烟,芝寿独守空房,“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

”——变态的月亮,芝寿的恐惧。

第六次,结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呼应开头,锁定小说整体氛围,使小说意蕴更加丰厚隽永。

16.分析《雷雨》的悲剧意蕴:悲愤——社会悲剧悲情——性格(人生)悲剧悲悯——神秘命运悲剧悲苦——人性和生存悲剧17.分析繁漪的艺术形象答:繁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可以说是“雷雨”的化身,操纵着表层结构中的矛盾冲突,是整个剧本的动力。

正是她的所作所为,使得周萍、四凤的追求失败了,也使侍萍与周朴园之间一段悲剧根源被发掘出来,打乱原来的局面,完成了这出悲剧。

1、遭受双重压迫的被侮辱被损害者. 封建家族制度的压迫:在周朴园的家中,繁漪是周朴园的太太,是夫权统治下的女人,周朴园的绝对的封建权威独裁,使得繁漪的理想与现实相悖。

人性的压迫与追求:封闭压抑的生活使她的追求也以一出畸变的形式表现出来。

2.具有雷雨般性格的畸形的反抗着.她敢于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不屈服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

繁漪最了解周朴园底细的人,因此她的揭露是最彻底的,也是最有力的。

她的反抗充满了一个被压迫女性的血泪控诉,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家庭“秩序”的无情揭露和抗争。

4.破坏者与自毁者。

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