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小学音乐“一课多歌”歌唱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类别体艺卫专项课题所属学科音乐课题承担人周鸿辉所在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雅戈尔小学2011年4月9日小学音乐“一课多歌”歌唱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课一歌的歌唱模式是当今歌唱教学的主流。

我国从1904年的学堂乐歌到今天的音乐素质教育,国内的歌唱教学一直沿袭一堂课学唱一首歌曲的教学模式。

虽然经过几次的音乐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教大的变化,但实质上它还是挣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一节课中学生还是学唱一首歌曲。

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一课一歌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的弊端:1.歌曲记忆单薄根据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小学生必修的音乐总课时数为342课时。

如果按照一节课学唱一首歌曲,小学生的歌曲熟记量应该为300首左右。

然而在小学六年的歌唱教学中、几百首的学唱歌曲和背唱歌曲中学生到底记住了几首歌曲,有几首是学生很喜欢,能够哼得出旋律的,终生牢记的呢?喜欢的歌曲又少之又少。

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歌唱教学是有明显缺陷的。

2.教学方法单一在一课一歌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时候为了歌唱而歌唱,单调的机械重复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学,重技能技巧轻感知体验,忽视音乐的本质,忽视学生的音乐学习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切实、有效地吸引学生歌唱的方法和手段,导致今日的歌唱教学,学生越教越不会唱歌,越教越不想唱歌。

3.歌唱内容匮乏。

一课一歌在一课时的教学中始终围绕着一首歌曲进行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往往容易失去学唱的兴趣,特别是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现实的歌曲,学生更是觉得乏味。

4.教学程式化。

一课一歌教学模式沿袭至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程序:基本练习--学唱新歌(导入--范唱—唱谱--填词—情感处理)。

新课程改革以来,这个教学形式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逃不出这样的程序。

恐怕连老师自己都觉着枯燥,更别提小学生了。

从上述分析,种种原因导致今日课堂音乐教育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想唱歌,越不会唱歌。

因此创新歌唱教学的模式,优化当前的歌唱教学方法,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意义:改变歌唱教学的现状,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唱歌、热爱唱歌,让学生快乐自信地歌唱。

只有学生喜欢唱歌、热爱唱歌、快乐歌唱,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困惑。

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课程》中也指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歌唱兴趣、让学生自信快乐地演唱是歌唱教学中的首要目标。

一课多歌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样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大胆探索创新的歌唱教学模式。

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平均学唱四首歌曲,通过游戏、运动、乐器演奏、创作表演等不断变化的歌唱形式,让学生反复聆听、演唱歌曲,通过课课听、节节学不断强化歌曲学唱的效果,以达到“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境界。

通过一课多歌的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探索出一种学生喜欢唱歌、热爱唱歌、自信唱歌的有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歌唱形式中学唱学生喜欢的歌曲,让学生乐于参与歌唱实践活动,并通过歌唱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让音乐成为学生快乐和智慧的源泉,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喜欢音乐的人。

一课多歌歌唱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开创了国内歌唱教学的先例,为找到更为有效的歌唱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和尝试,具有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的价值。

一课多歌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学校歌唱教学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有利于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一课多歌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乐于歌唱、乐于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歌唱中得到至高无上的快乐和满足,这也是歌唱教学的最终目标。

因此,一课多歌的歌唱模式的研究设定以下的预期目标:1.探求一种在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能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语言的教学方式。

2.培养学生累积音乐感知、理解音乐广度、拓展音乐时空的能力。

3.繁荣校园文化艺术、改进校园文化元素,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一课多歌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一课多歌模式教学内容的研究2.一课多歌模式课型结构的研究3.一课多歌模式教学行为的研究4.一课多歌模式评价方式的研究四、课题的实施:(一)研究一课多歌模式教学的内容关于小学歌唱教材内容的争论由来已久,专家学者褒贬不一。

在一课多歌的歌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首先可以考虑学生喜欢什么,想学什么,还可以考虑学生能学到什么?可以从学生的喜好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对现有的音乐教材进行整合、重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时补充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歌曲,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使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兴趣,喜欢学唱。

在注重歌曲的趣味性、生活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歌曲的高品质和音乐性,以培养学生高素质的音乐素养。

只有学生喜欢学唱,才能唱会歌,唱好歌。

在歌曲内容的选择上,除考虑歌曲的趣味性,生活性、音乐性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内,以更快的速度学会歌曲、唱好歌曲,我们在歌唱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遵循了以下的几个原则:1、同题材歌曲。

儿童歌曲表现的题材是广泛的,有热爱劳动、尊敬老师、热爱家乡的等等,把相同题材的歌曲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唱中容易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更好地体验歌曲的情感。

比如我们把表现“飞”的三首歌曲《虫儿飞》、《蜜蜂》、《小燕子》放在同一个课时中学习,三首歌曲都是表现小昆虫动物“飞”的歌曲,又是贴近学生生活、比较熟悉的歌曲,学生在歌曲的学唱中兴趣盎然,比平常能更快地学会歌曲。

2、同风格歌曲。

儿童歌曲的风格各异,有进行曲、舞曲风格,也有抒情性、游戏类风格,把多首同类风格的歌曲一起学唱,使学生容易接受和学习,降低歌曲学唱的难度。

又如歌曲《小燕子》和《世上只有妈妈好》两首歌曲,虽然它们是不同主题的歌曲,但是它们都是4/4拍子的抒情性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演唱的方法相同,让学生熟练演唱《小燕子》的基础上,再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就比较容易,甚至打击乐器的伴奏都可以用一样的方法。

3、同主题歌曲。

很多儿童歌曲表现的都是相同主题,如在“三八”妇女节到来的时候,让学生学唱《我的好妈妈》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两首歌曲。

《我的好妈妈》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两首歌曲都是“热爱妈妈”主题的歌曲,虽然两首歌曲的风格不同,但是爱妈妈的主题学生一听就明白,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演唱,也能很快唱好歌曲。

歌唱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改变以往歌曲的选择只关注教师的角度,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只考虑歌曲本身,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只追求技能技巧的发展,不追求学生音乐感受体验的片面性,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发,选择学生爱唱、乐唱的歌曲。

试想唱学生喜欢的歌曲,学生怎么会不愿意唱呢?怎么会唱不好呢?(二)研究一课多歌模式课型的结构2009年11月在沈阳召开的“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音乐教育家吴斌提出了歌唱教学的九字方针:“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

同时指出任何一首歌曲都是以整体的面貌而出现的,歌曲学唱的重要途径就是聆听、模仿和重复。

我们的一课多歌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形式中不断地聆听、模仿、重复,学会多首歌曲,以完成“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目标。

又有研究表明:学生熟练地有感情地演唱一首歌曲至少要重复聆听演唱90遍才能实现。

如果要完成这个数字概念目标,在一节课当中是不可能完成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数字概念的预期目标呢?在一课多歌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设想在课堂内让学生平均学唱四首歌曲,老歌新歌一起唱。

通过不断地变换形式,反复地聆听、反复地模仿演唱,来达成这个数字目标。

这就发挥了音乐弥漫性的特征,课课听、节节学不断地强化歌曲学唱的效果。

每次反复都要制订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就能从“唱会歌”逐渐演变到“唱好歌、会唱歌”的境界。

在歌唱教学中穿插游戏、律动、乐器演奏、创作表演等等的手段以丰富歌曲学唱的形式。

但是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服务于歌曲的学唱,使学生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乐此不疲。

这些丰富新颖的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亲身参与、感知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享受音乐。

我们初步实践的一课多歌教学模式的课型结构如下:当然一课多歌的课型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变化、随时调整,歌曲的数量、种类,歌唱的形式都可以变化调整。

也许有的同行可能会问,一节课内怎么可能学会四首歌曲呢?我们认为不是一节课内,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学会歌曲、唱好歌曲。

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保持兴趣盎然地学唱歌曲,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愉快地度过四十分钟的音乐时光。

这也是我们教师最容易忽视的教学问题。

(三)研究一课多歌模式的教学行为一课多歌的歌唱教学模式不同于现行的一课一歌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为有效的呢?我们从下列歌唱方法进行了尝试:1、游戏歌唱法玩是孩子的天性。

大人们常常以为游戏只是一个配件或者是次要的活动,然而对于爱玩的孩子来说,正好相反,游戏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

在课堂教学中用游戏的特征来吸引学生对歌曲的关注,加强学生的歌唱体验,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学唱歌曲《虫儿飞》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游戏。

我创设了一个夏夜的情景,提问学生夏天的夜晚有哪些昆虫在翩翩起舞?夏天的夜晚还有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有蜻蜓、蚊子、小草、月亮等等,我让学生在歌曲的伴奏音乐中即兴表演,有的学生表演小昆虫,有的表演风中的小草,有的表演闪烁的小星,学生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

在游戏中学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激发了学生学唱歌曲的浓厚兴趣,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2、声势歌唱法声势是把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

用声势进行创作,无需高难度的音乐技巧,无需任何教具,但是每个学生都能轻松自如的运用,没有任何的负担,因此兴趣盎然。

例:《欢迎歌》◆音乐素材: 1=C 4/4ⅰ 6 5 ⅰ 0 ︱ 5 5 3 3 5 - ‖你好大家,今天欢迎你。

ⅰ 6 5 ⅰ 0 ︱ 3 3 2 2 1 - ‖你好大家,唱歌跳舞玩。

◆老师分句教唱。

◆站立歌唱,按节拍加两个拍手、拍腿的声势。

◆师唱全曲,让学生一直重复最后的一小节,和老师形成两声部。

◆另起一调1=D 学生唱全曲。

◆加四个声势:拍臀、拍腿、拍手、拍脑袋。

◆学生一组重复最后一小节,另一组唱全曲,形成两声部。

上述教学片段,在模仿式的歌唱中,学生边歌唱边拍臀、拍腿、拍手、拍脑袋等,声势融入了学生的演唱中,音乐的感受融进了学生的身体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