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语文研讨会资料近年非选择题中现代文阅读考试情况分析及对策主讲:华南师大文学院陈少华教授2007年1月13日近年(2004-2006年)广东高考试卷非选择题中现代文的阅读,一直是考文学类文本中的当代散文阅读,分别是吴冠中《说树》(2004)、肖铁《壶口的黄河》(2005)、冯骥才《夕阳透入书房》(2006),分值从2004年的18分提升为21分。
在2007年的高考中,散文被列入选考的内容之一,下面结合上述几年对散文阅读鉴赏的要求以及考生答题的实际做一简要分析,以利2007年备考散文的选考。
一、考查对散文结构安排作用上的理解这是一个厘清作品结构,进一步把握作品主题所要求的能力,在能力层级上为“分析综合”,从近年的情况看,对散文结构的理解并没有简单要求回答,却经常要通过借助回答别的问题如写作手法等问题来回答。
如2005年考题: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昧”,凸显主题,总领全文。
答出对比或层递,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给2分。
)我们的给分中也看的出来侧重点在于结构安排上的考虑,但是本题确实有相当难度,因为在提干中并未明确要求考生回答写作手法。
不过为了说情这个问题,就要涉及艺术手法的问题。
多数考生都能意识到“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的作用,多数考生也能体会到要从手法的使用入手回答问题,但是敏感度不一样,有的考生能概括出对比或层递,有的则不能明确说出这两点,但传达出关于对比或层递的意思,一样可以得分。
问题与情况分析:其一是完全未涉及使用手法;其二是回答第二个给分点时不完整或浮泛。
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是理解与回答上的准确与否。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只是笼统讲如此安排的作用,例如,回答“可为下文内容铺垫。
起到总起的作用”,或只是“突显主题”等,都是不完整的,只能给1分。
浮泛就是什么都说了一样,其实什么都没说上。
如。
“先从整体到局部描写,先给读者一个大致的轮廓,再具体细致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再如2006年考题: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房中的一些常见和熟悉的事物在夕阳的照射下所产生的不同寻常的景象。
(2分)如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分外美丽”;空气中游曳的尘埃被照得极亮极美,“无比神奇”,等等。
(只要举出l例即给1分)二是由夕照下这些不同寻常的景象所引发的作者的奇思妙想。
(2分)如由《傅雷文集》、苏格拉底雕像、大公鸡等引发的思考。
(只要举出l例即给1分)这里的问题,要求能够概括出来两个层面的现象,去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实际上也不能脱离“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这样的理解定势,本题问的这句话,置于文章的开头,就文意来说,“神奇”是对整个文章在思想与情感上的主题总括,因此,这个问题放在最后一道题来问,答案应该说也不难给出。
问题与情况分析:不注意对二是由夕照下这些不同寻常的景象所引发的作者的奇思妙想的概括。
如果加强文本结构的意识,是不难看到这一方面内容的安排的。
至于浮泛的回答,随意联想,不着边际,这是通病,如:“这种神奇,可以使作者分辨是非,使作者感受到黄金的有限,知识无底边,在这种环境下,作者真正体会到知识学问如巨人,只有哲学才能体会到时代的存在。
”如果多一层作者在结构上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这样一种意识,那也许可以避免这样的回答。
二、考查对散文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表现手法是2005年考题的一个难点,这方面的内容在2004、2006年中没有考,不过,2007年还是要在这方面有所准备。
在能力层级上为“分析综合”。
考题: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是绐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这道题比较困难,主要是关于“表现手法”的内涵不是很固定,参考答案规定的是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但实际的回答中却很少人能够这样回答,大多数的考生选择用修辞手法来回答,我们认为,回答修辞手法不违背本题的考核要求,因此。
凡能够全面、正确回答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拟人等),并能相关手法的好处回答出来即可。
如“运用了烘托、比拟、夸张的手法、运用人在壶口的黄河的感受反衬出那儿的黄河水的气势猛烈、用比拟,即把黄河水比作浊酒,山谷似壶嘴,即生动形象地为描绘出画面,且在许多描写上用了夸张,即让人体会到黄河的浩壮、波澜壮阔”。
不论是将答题得分点分开答、还是混合答,只要答对,都可给分。
问题与情况分析:其一是有的考生对修辞手法的概括不完整,只回答出一种手法,如“夸张”或“比喻”,所以尽管能够将这样写的好处说出,也不能得满分;其二是笼统回答,没有针对性,如:“描写。
这样写能够突出黄河的特点,使读者有丰富的想象,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考查对散文文意的理解与概括对散文文意的理解,既有分析综合的能力要求,也有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要求。
分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考核方式。
例如2004年的考题:1 8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4 分)19 .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4 分)20 .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
(6 分)(18.(1)第一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进入了抽象美的范畴。
(2)第二点: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之美,是树之精灵,人之精灵。
19.(1)前人种树后人凉,为子孙造福是我们的职责(2)我们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20.(1)老树是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是一部历史卷轴。
(2)老树是我们的莫逆之交,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3)老树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问题与情况分析:对于第18题,考生比较容易回答,对第19题,与参考答案的要求来看,则比较困难,这其中答“前人种树后人凉”是容易的,但要再深入一些,要答“传统”这样具有时间意味的词就有些难度了,不过,在具体的文本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要求仍然是必要的,讲的是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民族”这样的字眼也可以从天坛、太庙这样的说法中得到提示。
又如2005年考题: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这句话的精彩处,其一是强调壶口黄河的活力,第二个得分点强调壶口过后黄河一往无前的气势。
回答准确的不多,这样的考生习惯用较多的话去说明自己的理解,“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波涛发出雷鸣般的吼声,作为她第一声啼哭,在那里,生命毫无羁绊的状态下,兴奋与放纵,那时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在往后就没有什么能拦住她的了。
她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说往前往后黄河都是平面的话,这里就是立体的,由上而下的水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与放纵”。
问题与情况分析:多数考生只回答出一个得分点,理解不完整。
例如“因为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过去了,就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表现自然生命在羁绊的状态下毫无的兴奋和放纵,是欢笑,是快感,是淋漓尽致。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脱离文本的语境随意升华:例如“指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中国人民的一种飞跃,中华民族从一个弱国变化至今天强大的国家,便是一个飞跃,是世界的一个奇迹。
”“暗含中国复活了,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受到这个与众不同、独特而又强大的生命力。
”2006年还增加了对个别词语的鉴赏,也可以看作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要求的一种补充。
如: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4分)参考答案是:16.(4分)“投射”:形象地描绘了夕照带着斑斑驳驳的光和影映射在书架上所形成的投影般的景象。
“穿”:通过纤细的光束穿过笔丛的缝隙来描写夕照,表现了夕照的力度。
“抛”:拟人化地描绘了夕阳在即将沉落时将其全部光芒洒向人间的情态,读者从中不难感觉到夕照最后一搏的悲壮。
“挪”:形象地写出了在日落的最后时刻,夕照沿着书架一格一格缓慢移动的状态。
任选两词,每词给2分。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这是06年新增的提干,在这几项题干中,应该说这一项是比较容易的,有的考生先概说,再分说,如:“‘抛’和‘挪’,这两个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夕阳的特点,其中,‘抛’字写出了夕阳似乎用尽全力把光芒留在人间,而‘挪’字写出了夕阳如同一位垂死的老人把他最后的力气来为人们做事,使夕阳照耀下的书房格外温暖”。
诸如此类。
对词语的表现力的把握准确,都可给4分。
有的考生是一项一项来说,如“‘穿’字生动地写出了夕阳移动的灵巧,充分显示出光的穿透力。
‘抛’字将光拟人化,写出了情态,把夕阳写活了。
”可给4分。
问题与情况分析:有的考生对词语运用的感悟与表述能力不对称,感觉对了,但表达又有所偏离,如“‘投射’,只轻轻地、温热地写出夕阳的温和,‘穿’写出了夕阳的动态是如此的果断”。
主要是没有着眼于描述事物关系的角度来说,因而“温和”、“果断”显得空落。
可给3分。
有的考生只是一般地讲“写得好”,“写出动态”,对于怎样为好,怎样的动态,应该是赏析不可遗漏的,却被遗漏了,这可能是平时的习惯所致。
这道题应该说不容易得0分,但事实上,也有不少,随机抽查一评卷员所评12188份试卷来看,0分:4.24%;1分:8.93%;2分:29.69%;3分:52.03%;4分:6.11%。
主要是回答空洞,不着边际。
如“‘透射’、‘抛’,能生动地表达夕阳的天真。
”“投射,使文章更加有关系,有活力。
”四、考查对散文的鉴赏评价2005年与2006年的题干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作品内涵与价值判断的理解与评价,例如: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6分)2006年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
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2005年相关提干的参考答案是:19.(6分)(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