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欧化”研究角度纷呈迭出,但语料庞杂,缺少结合作家作品的研究缺乏。
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从徐志摩散文的词汇、句法层面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
标签:徐志摩散文欧化语法
一、引言
五四时期,汉语“欧化”被大力提倡,在英汉语言的接触中,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使汉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呈现出显著变化,并且逐渐形成固定的语法规则,即“欧化语法现象”。
徐志摩长期游学英美,深受西方思想和文学影响,思想和创作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作品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具有典型性。
在其散文中,西方语言词汇、文学典故以及表达方式大量出现,而且往往直接夹杂外文及译音词。
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系统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二、欧化语法现象简述
王力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
王力指出:“欧化在语法上说,就是照搬西方语法的框架,或模仿西方语法形式去建构汉语法体系。
”[1](P258)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王力设专章讨论欧化语法,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被动式、语法标记的欧化”“联结成分的欧化”和“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
[2](P335~373)在《汉语史稿》(1958)中王力补充了“无定冠词的产生”“使成式的增加”“共动和共宾等新兴平行式”“新兴的词序”以及“新兴的插入语”5种欧化语法现象。
[3](P57)德裔美国学者Cornelius C.Kubler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分别论证欧化语法现象,并将各类现象进一步细分。
谢耀基(1990)指出,汉语的欧化主要表现为新形式、新用法的产生,以及旧形式、旧用法在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方面的增加,并从词法、词的形态变化、词的组合、词类、句子、句式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同时提出了欧化语法的规范化问题,认为欧化的形式和用法是善是恶,要结合语言的实际情况判断,避免滥用欧化语法。
[4](P15)贺阳(2008)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8种:动词和形容词,代词,区别词和数量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共用格式,“被”字句的发展以及语序的欧化。
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小类,例如代词的欧化现象就细分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书面上产生性的分化、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增加、关于人称代词受定语修饰等五个小类。
[5](P1~4)
三、徐志摩散文中的欧化语法现象
(一)词汇层面
1.新兴介词“关于”和“对于”
传统汉语中的动词“关”和介词“于”作为动词性词组组合,表示“关系到”和“涉及到”,并非介词。
“对于”也是作为动介词组存在于汉语中,一般是由介词“于”来表明对待关系,或者不用介词。
介词“关于”和“对于”产生于汉语同印欧语言的对译过程,并逐步具有联结功能,发展成介词。
如:
(1)关于每一种花他都有不少话讲:花的脾,花的胃,花的颜色,花的这样那样。
(《家德》)
(2)一个民族都有他独有的天才,对于人类的全体。
(《义大利与丹农雪乌》)
例句中的“关于”和“对于”是受印欧语言词汇“about”“on”和“with regard to”等的影响。
但徐志摩散文中大量出现的“关于”和“对于”,有些是不必要的,删去之后,句子更加干净利落。
例(1)中的“关于”即可删去,并不影响文意表达。
2.新词缀增多
汉语的构词方式以复合法为主,词缀少于英语。
将词缀附加在别的实词素之上构成新词的方法,是印欧语言常用的构词法。
汉语词缀在欧化过程中形成了前缀和后缀两种,如“反、非”等前缀,“化、性”等后缀。
如:
(3)为了不曾辨认清楚的目标,我们的文人变成了政客,研究科学的,做了非科学的官。
(《秋》)
(4)我没有那样的天才。
我的心灵的活动是冲动性的。
(《落叶》)
例(3)“非科学”中的前缀“非”是英语前缀“non-”的直译,用于此处,具有简化汉语表达方式,丰富构词能力,增加文字表现力的功能。
例(4)“冲动性”的“性”是受英语后缀“-ity”构成的名词影响,但此处去掉后缀“—性”,直接使用“重要”即可表达同样的意思,这是滥用词缀的表现。
3.复数助词“们”的用法扩大
汉语里名词没有数的变化,而注重形态变化的印欧语言借用名词词尾来表示名词单复数的区别,例如“-s,-es,-ies”等,这些词尾翻译时对应于汉语中的复数助词“们”。
徐志摩散文中的复数助词“们”,除了出现在名词之后表示复数之外,应用范围扩展至非指人代词“它”,构成“它们”,表示物类的复数。
如:
(5)这些细小的恩情是人道的连锁,它们使得一个人在极颓丧时感到安慰。
(《一个行乞的诗人》)
(6)在每一颗新凝成的露珠里,星月存储着它们的光辉。
(《波特莱的散文诗》)
汉语中的复数助词“们”曾经只用于指人,而例(5)和(6)中的“它们”与英文“they”相同,扩展了汉语中复数助词“们”只用于指人的功能,使语意更加明确,表达更加精密。
4.量词频繁使用
量词在古代汉语中便已出现,但数量较少,使用频率也极少。
欧化后的汉语表达中量词使用频率大大增加。
以徐志摩散文中量词“个”的使用为例。
(7)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翡冷翠山居闲话》)
例(7)“一个”的用法是受印欧语言不定冠词泛指功能的影响,但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例中的“一个”并无必要,删去后也不影响文意表达。
(二)句法层面
1.句子主语增加
汉语是意合语言,主语处理精练,主谓宾无需样样俱全,一般会省略分句中与主句相同的主语。
英语是形合语言,每个句子的主谓宾成分都不能缺少。
受印欧语语法的影响,五四以后汉语写作大力提倡补足主语,主语数量大幅增加。
如: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
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椈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徐志摩从康河的草坪、黄牛白马、垂柳、椈荫、水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并且对每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通过增加句子附加成分,在描写中容纳了许多细部信息,如“恣蔓的草丛”“澈底的清澄”“星星的黄花”等,康河的自然、幽静、美丽的形象顿时丰满起来。
(二)表达婉曲复杂
张卫中指出:“旧白话与繁复的心理描写具有天然的不匹配性——旧白话更适宜通过暗示、点化,进行一种诗性的叙事——用现代语言学术语来表述,就是旧白话的构成、组织特点和它的语气、语感一般不引导人们进行大量的心理描写。
”[8](P35)因此传统汉语很难把人物内心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欧化后的汉语吸收了印欧语言的表达法、句法结构等,使句法结构变得精密,描述能力极大增强。
徐志摩散文中繁复细致式的的心理描写经常出现,将人物婉转曲折的心理变化描摹地十分到位。
《印度洋上的秋思》写到: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
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
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这段描写使用了“只要”“因为”“但”等连词,意思层层相扣,其中又包含有转折,形成了复杂婉曲的语言风格,将作者对于“月华”非常渴望、但一直未能实现的心情描述地淋漓尽致,体现了汉语欧化后产生的功能变化。
五、结语
现代白话文学为建成具有审美品质的文学语言,自觉地选择了欧化方向。
鉴于徐志摩的生活及写作背景,文中以徐志摩欧化语的语用为例具有代表性。
通过对徐志摩写作中对欧化语语用的研究,可以发现徐志摩散文创造性的将大量欧化思想、思维方式、概念融入散文,使新文学语言形成全新的语言面貌、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语句变得更加严密、精确和重理性,丰富了白话语言的表达功能,对白话文的发展成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但徐志摩散文中也存在过度欧化现象,超出了汉语规范的标准,产生背离汉语语法的句子,削弱了汉语的交际能力。
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也是欧化对传统汉语产生的双重影响。
因此,无论是吸收外来语词还是外来句法,都要受到汉语内部发展规律的限制,汉语欧化必须是在汉语基本语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加以吸收融化,形成良性欧化,避免恶性欧化。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谢耀基.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M].香港:光明图书公司,1990.
[5]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8]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林英魁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