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创作报告

影视创作报告

保密类别______ 编号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本科毕业创作报告让剪辑为影片做最后的冲刺——《梁亮亮和谢小星的简单故事》剧情短片创作报告系别艺术传播系专业导演剪辑班级07导演剪辑。

姓名沈沁源学号20070509026指导教师于丽金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1年4月23日一、毕业作品基本信息摘要剪辑作为电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把电影的制作比喻成长跑,那么剪辑就是最后的冲刺,虽然好成绩需要前期的点滴累积,但是如果有一个好的冲刺状态也能挽回不少失误,本文就剪辑如何挽回电影前期不足的颓势和如何在后期为影片增光添彩进行论述。

关键词:后期制作;剪辑;影视元素ABSTRACTAs the last procedure of filmmaking, editing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process. We may say that editing is to a film what spurting is to a distance race. Although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That is to say, editing i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redeem mistakes made in other procedure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how editing saves mistakes in pre-production and how it makes a good movie even better.Keywords:post-production; editing; movie &TV elemen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0第一章剪辑就是要让影片呼吸顺畅 0第一节把握电影的节奏 0(一)剪辑师眼中没有孤独的好镜头 (1)(二)瞎子也得有副好墨镜 (2)(1)景别的变化对节奏感的改变 (2)(2)镜头长度的变化对节奏感的改变 (4)(三)舍弃冗余,脖子长你就找条好围巾 (4)(四)其他调整节奏的手段 (5)(1)戏剧动作结合后期剪辑让节奏更紧凑 (6)(2)对白与画外音对节奏的调节 (7)(3)场景变换对节奏的改变 (7)第二节电影需要多种元素 (9)第二章《简单故事》创作总结 (10)第一节导演阐述 (10)第二节创作总结 (12)结论 (13)后记 (14)参考文献 (16)绪论后期制作是电影作品成形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的优秀与否,在他的前期制作就应该可以定性,但电影创作是多部门共同合作的成果,每个环节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它成片之前谁都无法定论它的真正面貌,后期制作虽然未必可以对一部影片进行颠覆性的改变,但是优秀的后期会让电影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第一章剪辑就是要让影片呼吸顺畅在电影出现的早期,剪辑师确实是技术人员,他们基本不参与创作,唯一的任务就是用剪刀把拍摄的胶片剪开后按顺序再粘贴起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老式的剪辑方法被淘汰,出现了录像机和后来的电脑,剪辑已经不再是当年用剪刀剪开后重新粘贴,在这段时间里,随着影片制作经验的积累和电影前辈的不断探索,剪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不但可以调整影片节奏,而且可以改变影片风格,甚至可以通过后期的再创造更改故事的内容。

电影前期拍摄往往有很多突发状况,所以难免会出现影片素材质量不高的情况,这时候就是剪辑大展身手的时间了。

虽然每个剪辑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但他们的核心理念都不会变的。

第一节把握电影的节奏剪辑的核心概念其实非常简单,总结来说就是找到好的组合,排除不好的组合,如此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的理解。

一部电影就像一个人,各种元素所有镜头就像人的每一个细胞和器官,这些单个的细胞和器官作为独立的物件时毫无生命力,当他们组合,成为一个人的时候看,他们就不仅有了生命力,甚至有了人格,有了感情。

有的人天生一副好身板,但是也有生来有所残缺的,甚至有的人生来会有个坏脾气,最糟糕的是他们很多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烂人,如果你是一个剪辑师,你就必须有所信仰,你一定要相信不是每个烂人都一无是处。

(一)剪辑师眼中没有孤独的好镜头摄影在拍摄时苛求构图和对焦那是他们本着对画面负责的专业精神,但是如果一个导演也只是对一个镜头的画面负责那就是不负责,至少他应该带上一个有经验的剪辑在身旁,剪辑师的大脑里至少有三个镜头,一个眼前的镜头,然后想象中之前和之后各一个镜头,因为单独只有一个镜头对电影来说毫无意义,这些莫名其妙的画面只有按照一种神奇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才会像被是了魔法一样成为一种叙事的阵列,这个阵列的功能被发挥到最大限度时他们就不仅仅能够叙事,并且会表达出一种单个镜头或者任何画面本身都无法表达出的情绪或者意境。

这一点,是库里肖夫告诉我们的,因为他做过一个实验,当莫兹尤辛无表情的脸、一只汤碗、一口棺材和一个孩子这四个镜头按照不一样的顺序打乱之后排列在一起会分别表达出饥饿、悲痛或者父爱的信息。

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时隔这么多年,无论电影有了多少进步和成长,但是库里肖夫实验带来的结论都依然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虽然在前期追求每个镜头的完美是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是对于剪辑师来说衔接得当的镜头作用远远超过两个难以组合的完美镜头。

(二)瞎子也得有副好墨镜单一好镜头的价值绝对是相当有限的,更现实的一点是完美的镜头并不是有求必应的,由于繁重的拍摄任务和一直被催促的拍摄周期这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完美镜头种常常会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才能制造出的极品对于很多制作团队来说实在是太奢侈,辛苦了半天可能只换来一堆质量普通的素材。

这对素材里可能没有气势恢宏的航拍,也没有《杀死比尔》里那段几分钟的经典长镜头,但是实现丰富的景别和机位变化以及不同长度的镜头还是不难的,有了这些最基础的镜头,剪辑师就已经可以调整影片的节奏和风格了,瞎子有副好墨镜,一样能涨回头率,不完美的镜头只要搭配得当,会出完美的效果。

电影的节奏感是重要的艺术元素之一,它表现为连续而又有间歇的运动,也是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主要因素,由于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复合体节奏在电影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上,电影的节奏感渗透在表演、造型、声音和剪辑中,导演对影片的节奏起决定作用,它通过情节的发展、演员的心里形态及言语动作、影响造型、色彩的组合与对比、镜头的角度与景别以及长度与动作的变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与组接等来表现电影的节奏感,一部经典电影的节奏感一定是恰到好处的。

(1)景别的变化对节奏感的改变在景别取舍上,相邻镜头景别需要变化,如果景别没有变化那么机位一定需要变化(为了单纯制造画面节奏的跳接例外),按照我的经验总结就是用大景别叙事,用小景别带节奏。

一般情况下特写和近景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但是特写和近景是非常规视角,人眼一般都是大景别视角,所以影片中的小景别会让人有新鲜感,而且小景别小景深的一般都很容易附带上一定的情绪,当镜头组中出现一个小景别镜头时观众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这里发生了改变,有类似强调此处值得关注的信号,把小景别适当穿插于镜头组中在节奏调节上很实用。

相对大一点的景别比如中景和全景,他们的信息量会比较大,画面中演员施展空间也很大,可以很快的把一些情节在这些景别中表达清楚,一个中景或者全景所表达的信息往往需要好几个特写或者近景才能说明,所以在搭配时可以选择一个大景别带一到两个小景别的组合方式(特殊情况也有特殊处理),这样就会像呼吸一样,有张有弛,既能完成叙事又能不单调。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一场戏只有一个景别的一个镜头,这个镜头偏长,不符合整个段落的节奏,但是又不得不用,这个时候就可以用直接切割镜头的方法达到调节镜头节奏的效果,在一个片长镜头中切割删去几个段落,然后直接拼接在一起,这种方式做出的效果看起来很跳跃,但是现在的人观影经验比较丰富,已经可以接受这种“跳”的感觉,这种效果配上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在切割长镜头是应注意删去的片段应该是那种信息量少或者信息重复的片段,而且被删剩下的片段之间要有区别,能看出来他们是“跳”了。

在我的毕业设计《梁亮亮和谢小星的简单故事》里梁亮亮为女友庆祝生日,就是删减后重新拼接,使得节奏更紧凑。

(如图)(2)镜头长度的变化对节奏感的改变一部影片如果不是特殊风格的需要,一般情况根据人的观影习惯是不能接受时间过长缺少变化的单个镜头,普通情况下短镜头组接在一起节奏感就强,单一的长镜头肯定会让节奏弱下来,他们也各有其作用,短镜头表达信息更电影化,每个镜头都会像瞄准的子弹打在点上,长镜头就更真实,在表演上给了演员更大的空间,如果长镜头设计合理会带来更大的震撼。

显而易见,想让影片节奏更强烈,选着较短的镜头组。

如果选着了长镜头,同时又想有节奏感,那么在长镜头的设计上需要下足功夫,这个长镜头一般不能使固定镜头,长镜头的视角要运动起来,这个运动镜头的构图就会发生改变,不同时间的景别也可以发生改变,这样参照上一段对于小景别和大景别的关系就可以实现一个节奏感较强的长镜头了,这一点在一部叫《JCVD》的电影的开场中得到体现,这个长镜头里的男主角有一个相当复杂的走位,镜头在移动的过程中会穿过各种战地废墟中的路障或者沙袋,景别包含了从特写到全景的所有景别。

(三)舍弃冗余,脖子长你就找条好围巾探讨这个话题之前必须说一下关于电影人的信仰,每个做电影人的信念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为了名利,有的人为了艺术,有的人为了自己,有的人为了大众。

我个人对于电影的认识是这是一种给予大众礼物,我坚信一部电影真正的诞生不是在于它拍摄完成,而是诞生于观众的心目中,有时候我不太认同所谓的艺术的定义,如果真的要引用艺术这个词语,我觉得艺术是一种能够让大众获得审美上共鸣的产物,是不拘于形式和不需要解释的,只要有美的存在就可以认为是所谓的艺术,比如一朵美丽的玫瑰,我们完全可以认可她是大自然的艺术。

创作人员在创作一部电影时,尤其是前期制作时往往会对影片有很高的期望和设想,尤其是对电影有所追求的人,更是会讲很多带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加在影片中。

这无可厚非,谁都希望在有限的电影时空中尽可能多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但是在这种大脑极度兴奋的时刻,人未必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小车早已超载。

一部影片,存在的价值我认为是让观众观赏,观众的参与应该也是电影诞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除非在电影制作时这部电影就不打算让任何除了创作者的其他任何人观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