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悟能力是写作的生命

感悟能力是写作的生命

感悟能力是写作的生命
大庆市六十五中学胡凤娇
在常规作文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阅读教学容易,作文教学难。

同时,面对作文题目,几乎每一位学生也都会感到“没有写头”。

这样,就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难以开展,或者收效甚微。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呢?笔者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感到“没有写头”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自己经常见到的人和事没有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

不留心观察,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头脑中不留痕迹,写作就没有材料;不细心体验,就缺少感动和感受;不认真思考,就不会有所顿悟和发现。

没有这些,也就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面对题目,就只能“无话可说”或被逼无奈草率应付“为写而写”了。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强化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使他们变“没有写头”为“有话可说”,“甚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一感悟“真情”之美
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

可见,真情实感是形成一篇成功作品的重要因素。

刘勰《文心雕龙》中也曾提出:“情动而辞发”、“情者,文之经也”的说法。

在语文学习以及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凡优秀的作品,总是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比如,面对佳节明月,苏轼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
以自己内心的情感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使之成为告慰远方亲人的千古名句。

又如,面对重阳菊花,李清照由花及己,吟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真情流露不仅使友人陆德夫赞曰:“只一句绝佳”,更使丈夫赵明诚三日三夜不食不寝。

可见,当我们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生活中的一事一物都会触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心潮起伏,不吐不快。

而这类作品又往往会触发读者的情感,从感情上征服读者。

因此,在生活中,我要求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并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

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搞专项训练,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话,不管结构、语言如何,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尤其是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变“怕写”为“敢写、想写”。

二感悟“象征”之美
在学生敢于说真话以后,我通过实例使他们认识到仅仅停留在“写真情”的基础上还远远不够,因为一篇成功的作品绝不能是肤浅的。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深度呢?初尝成功滋味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问。

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的深度来源于你睿智的眼睛、观察的广度、感悟的深度。

世界上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充满了联系,因此,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看到它们之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要能由此及彼地悟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这样,写出来的作品自然就会有深度。

比如,
周敦颐看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值”的莲花,便想到了不畏世俗的君子。

这样一来,《爱莲说》便不仅仅停留在对“莲”的歌咏与赞美,而更重要的则是对君子的歌咏和赞美了。

又如《荔枝蜜》中,由荔枝树联想到荔枝蜜,又由荔枝蜜联想到勤劳的蜜蜂,再由蜜蜂联想到辛勤的农民,这样,就使作品的主题一再深化,到了结尾,升华为对劳动人民、对劳动人民精神的赞美。

我们在读这一类作品时,不仅能领会到文中流露的真情,同时也感到了作品的深度。

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我注重让学生从现象看本质,挖掘事物内在的联系,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感悟“哲理”之美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

如果我们在观察时,能够用心体悟、反复揣摩,便能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前人不曾悟出、不曾阐述的哲理。

在这一点上,作家王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顿平常的早餐,一碗普通的稀粥,如果放在你的面前,你能感悟出点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恐怕谁也不会在意,喜欢就喝了,不喜欢就换掉。

而王蒙不。

面对一碗稀粥,一场家庭会议展开了:怎样换掉这多年不变、不合时宜的早餐呢?一家人各抒己见,并都付诸实践。

可换来换去,众口难调,最后却又不得不把惨遭众人非议的稀粥给请回餐桌。

由此,王蒙陷入了沉思,由不变的稀粥想到了生活中种种不愿更换的规矩、传统、观念,进而想到了国民性的问题,《坚硬的稀粥》便诞生了,它告诉我们:正是对传统的固守,阻止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在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以后,在他们中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意地注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观察、感悟能力。

事后,还有一位学生在一篇随笔中由一锅滚沸的开水联想到了人类社会中的竞争。

文章虽然不管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显得稚嫩,但他们那种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着实让我欣慰良久。

四感悟“情趣”之美
情趣,同样是我们生活和文章中不可或缺的。

生活中有一些情趣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如果把生活中的情趣写入文章,也同样会激起读者内心的涟漪,引起读者的共鸣。

台湾女作家简帧《夏之绝句》中所忆儿时午间捉蝉之事多么富有情趣呀!——夏日午间,一群戴黄色小帽、穿卡其制服的小学生,男孩儿也有,女孩儿也有,呼朋引伴地走上一条平日并不喜欢的路,全然不顾夏日的炎热、困倦,只为爬上树去捉蝉。

捉来以后,如获至宝地放在文具盒里,待上课时,还念念不忘,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地打开来偷看一眼……恐怕谁读到这里都会乐得笑出声呢!是啊,谁又没有这样有趣的童年生活呢?
学完本文以后,我让大家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来写,写景、写情、写事均可,但要注重写得“有趣”,许多同学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情趣。

五感悟“想象”之美
想象是文章的翅膀,仅仅写眼前之景,心中之情,现象中的哲理,生活的情趣还是不够的,一篇成功的作品,要能由实写虚,以有写无。

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如能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无疑会大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见常人之所未见,写常人之所未写”。

著名作家朱自清写《春》就能想到果“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唐代诗人岑参看到漫天的飞雪便能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展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又如毛泽东同志面对北国雪景,便想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要求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见人之所未见”,以要观察的人、事、物为出发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选取他们有话可说的话题,如《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我向往2008》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现。

六感悟“含蓄”之美
含蓄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

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太过直白往往令人难以接受,而含蓄、委婉则令人心悦诚服,难以拒绝。

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诗中通过小河这一意象,
含蓄表达了对自己的心上人、对自己的理想的追求过程,比起那种直白的语言,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又如莱蒙托夫的《帆》则借“帆”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不甘安于平静的生活,希望投身大风大浪,经风雨,见世面的人生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直白的语言和含蓄的语言表达同一
个意思,并比较不同说法的表达效果,比较之下,优劣不言自明。

从此,学生在说话、作文时,便会不自觉地考虑措辞问题。

笔者近几年的教学效果表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有效地拓展了他们作文的题材。

学生对那些原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重新有了兴趣,而兴趣进而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能更主动更自觉地关注身边的人、事、物,生活日记成了他们议事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一不能跃入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

在文章中,大都能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假而空的现象几乎不见了。

感悟能力是写作的生命
大庆市六十五中学胡凤娇
二00五年四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