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伤寒论_看张仲景的_治未病_思想_郭中良

从_伤寒论_看张仲景的_治未病_思想_郭中良

肺,施泄于肾。

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

”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

(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阳气不足。

加之营养过剩,五味过极。

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因此,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

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

(3)运用“益气升阳”法则,首先要学习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李东垣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

这种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而在升降问题上,李东垣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

他认为,只有脾气生发,谷气才能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潜藏。

在治疗上他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生之性。

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统摄全身,使气血津液运行各循其道,在眼科临症中如使用得当,则效果卓著。

其次,“升阳”治则除考虑使用升麻、柴胡、桔梗等升提性质的药物外,还要考虑适当使用祛风药物。

其思想主要来自于中医眼科名著《审视瑶函》。

因风性轻扬,“风邪上受,首先犯肺”,且祛风药多轻清上扬,可引药直达病所,如治疗“真睛破损”的著名方剂除风益损汤中使用藁本、前胡即为此意。

参考文献[1]明・傅仁宇.审视瑶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作者简介:马东丽,女,45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眼科临床23年。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近视眼和眼免疫性疾病。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菊花决明散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调节机理研究”项目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眼科重点学科建设任务。

(收稿日期:2008-07-03)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郭中良周峻伟王和天【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作者单位: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

“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

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

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扶正防变促愈。

2病宜早治,勿令生变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勿令生变”。

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1]。

”2.1先安将受邪之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张仲景发挥《难经》之意的代表论述[1,3],其预防病势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疗疾病之未传而防变。

如柯琴谓大青龙汤方中“用石膏以清胃热,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

这种“先安”性治法,较之必待传变而后议治法,更有价值。

其后温病时有所发挥。

后世温病学家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为险恶之病”、“急急透斑为要”、“伤寒下不厌迟,时疫下不厌早”等观点,皆对截断病传道路或保护未受邪脏腑、提高疗效有积极意义。

2.2有病早治《伤寒论》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说明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疗的重要性。

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向愈,而且免生变化之弊。

张仲景治病务示于早,从整个外感热病而论,反复强调“病在表,当先解表”,以消患于“萌芽”。

《伤寒论》第101条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法。

示人治少阳证,只需见到一部分主症,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待症悉具而用之,争取治疗的时机,防止病证深化。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2.3药宜早进,莫待早晚“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4]。

”强调病宜早治,治之为易,亦防传变,说明早期用药的重要意义。

2.4既病防传变(1)六经学说与既病防变: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传变规律及治疗方案。

如传变规律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也可出现合病、并病、直中等情况。

这一系列规律可视为“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系。

如《伤寒论》第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详细地叙述了小柴胡证的病因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处于“分争”之中,故而需用小柴胡汤来治半表半里之邪,使邪去正安。

同时,依据六经传变理论,张仲景提出,如若服小柴胡汤后出现渴的症状,说明柴胡汤未达到目的,而邪已转入阳明,需运用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

这一条文清晰地分析了疾病从太阳转属少阳再进入阳明的过程,故而六经学说不仅可以运用于“未病先防”,更能很好地运用于“既病防变”。

《伤寒论》中此类的规律分析贯穿整个六经病证的过程,为临床医生运用六经辨证规律、发挥药物的“既病防变”作用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2)未盛防盛:这是在病证急剧发展、危象即将显露的特殊情况下,为防止病情转盛而采取的防治措施。

如《伤寒论》第254条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是腑实已成,而微露津伤之象,若不乘此急下,势必燥热燔灼,燎原莫制。

故《伤寒论选读》云:“急下之证固多凶险,而急下之法则不必将病情凶险而后用之”。

(3)已盛防逆:这是针对疾病危重期,为防止病情逆转,危及生命而采用的防治措施。

如病入少阴、厥阴,阳衰阴盛之象毕露,病情极易突变而陷入阳亡阴竭之危险境地,此时防逆,至关重要[4]。

(4)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其逆变。

这是“治未病”思想更深层次的体现。

正如《伤寒论》第6条所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

张仲景在处理急危重症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范例。

他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

其治病的实质就是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5)治疗急症:采取阻挡病邪、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的方法[4]。

在实施此方法时,具体措施有两种:①“未病先防”是在疾病继续发展的过程上,加固、充实欲犯部位,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犯之不能,阻滞病邪的蔓延。

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选定适当部位,不误治机,围而歼之,使病邪就此止步,不再继续传变。

《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其着眼于即将受邪之阳明经,在太阳经之邪尚未传至以前,以针刺法疏通经气,增强抗邪能力,阻挡病邪再传,扭转其势,外出于表而自愈。

徐灵胎云:“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

”瞬息既变的急症暴疾,只有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策略,才是制止蔓延的有效方法。

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稳住病情也是张仲景善用的方法。

《伤寒论》第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其“脉沉”标志阳气大衰,少阴虚寒本质已露,故当“急温”。

早期治疗以救其阳,否则吐利厥逆之症旋即接踵,难以收拾。

《伤寒论》第355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水饮停于心下,上逆凌心则心悸,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冷。

水气不除,必渍胃肠而发生下利。

而驱解病邪,使病损部位康复,截断病路,那么将遭受侵害之部位也就安然无恙了。

《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对已病防变思想论述的最为透彻。

太阳病篇共178段条文,约有2/3的条文论述的是变症。

通过已病的太阳病,由于失治误治演变为“坏病”(变症)的辨证论治过程,以及“坏病”诊治的复杂性、艰巨性,提示“已病防变”的重要意义。

3先病服药一些慢性、间歇性发作或有缓解期的疾病,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或调整,助正达邪,防止其再度发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第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柯韵伯对“先其时发汗”的机理作了透彻的解析。

他说:“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热稀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于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

”由此引申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在未发之前进行较长时间的预防性用药,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复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艾滋病等,最好的办法是在其发病之前或间歇期、缓解期提前用药,及早干预,先安脏腑,顾护正气。

4“病后防复”《内经》中就有预防疾病复发的论述,《伤寒论》将这种预防治疗学思想运用到临床。

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病后,又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专论病愈防复的问题。

张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

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

疾病初愈,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巩固,此时若不注意调摄,极易病复。

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篇后特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其中第393条云:“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第398条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清・柯琴的《伤寒论注》云:“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

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

”成无己注解曰:“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曰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