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海春——华中科技大学——管院

陈海春——华中科技大学——管院

才、将才、帅才
——深厚的文化底蕴, ——独到的专业技能, ——魅力的领袖气质。
欢迎报考公共事业管理双学位班
耶鲁标准
(二)明确任务
三大任务:要把学校现实化
——三层楼:基础课、专基课、专业课。 ——三条线:学知识、摸经验、悟信念。 ——三件事:会考试、做干部、搞对象。
着力培养内在素质 ——五议“学在华工”
——这所大学的学生留给社会的印象。 ——能够植根于学生身上、长久起作用的东 西。 ——放在学会如何思考上。 ——注意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掌握基本的价值评价标准。
要有争一流的意识 ——六议“学在华工”
——就要有争一流的意识。 ——敢于给自己提出向一流水准攀登的奋斗目 标。 ——多数人比少数人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 ——提倡争一流,就要反思自身的不足。
树有根,史有源; 树有轮,史有代; 树有叶,史有人; 树有疤,史有憾。
—— 经历本身就是财富。相同的经历不同的人 财富量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两点:思想认识和 精力投入。 —— 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把人生最美好的 一段时光放在这里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将以怎 样的状态在这里渡过?
引子:两张照片看格局
——一个靠打团体赛的大学,活力来自于齐心。
——一个敢啃硬骨头的大学,活力来自于奋斗。
三、三条主脉
(一)华中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
——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可供持续发展的好校园; ——给我们留下了与国家建设保持一致的理念; ——给我们留下了先上马,后备鞍的光荣传统。
査谦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给我们留下“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思路; ——给我们留下“三个转变”的办学格局与方略; ——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美誉全国郁郁葱葱的树木。
2005年胡锦涛 总书记视察我校
2011年胡锦涛总书 记再次视察我校
当年的华中工学院
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
一、一些常识
校际评价的基本指标 ——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 ——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 设学院合并成立。 ——现有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哲学、经济学、 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农学等12大学科门类。 ——国家级重点学科2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 ——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重 点实验室4个。 ——设有本科专业9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24个,博士 学位授权点18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 。 ——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副部级高校。
同济医科大学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裘法祖:(1914-2008,中国医学界德艺双罄的一面旗帜。任期:武汉医学院校 长1981.02~1984.08;之后: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 誉院长)。 裘先生著名的“四心”:“仁心”:做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 就更难。“忠心”:我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生养我的母亲,一个是教育我的同济 ,一个是我热爱的祖国。“潜心”:“裘氏手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 ,做学问要不知足 。 “爱心”:爱国家、爱病人、爱家人。
——给我们留下“国际化”办学理念与思路; ——给我们留下“要一切为了学生”的思路; ——给我们留下高校开先河的“大学开放日”。
樊明武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给我们留下新时期“三大转变”办学的方略; ——给我们留下“既无外债,也无内债”的条件; ——给我们留下“低调奋进,不辱使命”的风格。
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 由“工医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 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
杨叔子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给我们留下“育人为本,三足鼎立”的思路; ——给我们留下“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飞地; ——给我们留下了当时武汉地区羡慕的教师收入。
周济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二)同济医科大学的历史沿革
黄浦江畔篇
上海德文医学堂(1907)、 同济德文医学堂( 1908),(“同济”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 济。“同济”二字为德文“Deutsch”谐音)、同 济医工学堂(1912)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 同济大学医学院(1927)国立同济大学成立。 同济传统:重基础,讲德文,抓实践,阔视野。
同济医科大学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唐哲:( 1905-1993,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南同济医学院院长 ,武汉医学院院长。任期:1948.08~1981.02 )同济医学院从上海迁 至武汉是唐哲主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唐哲院长精心组织,率先垂范 ,发扬民主,通力合作,实现目标,为完成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 调整,为解决中南地区缺医少药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朱九思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给我们留下“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思路; ——给我们留下“重心下移,师生为先”的思路; ——给我们留下了当时令人羡慕的教师宿舍住宅。
黄树槐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给我们留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路; ——给我们留下“真正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格局; ——给我们留下全国最长近两千多期的人文讲座。
江城武汉篇
中南同济医学院(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 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3月, 同济医院从沪迁汉,完成后期部分的迁院工作。1955年6月 ,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标志迁 校建校任务完成。)、武汉医学院(1955)、 同济医科大 学(1985) ——并校十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0.5.26) ——同舟共济,创造辉煌,始于医工结合,强于医工结合。
大科学技术平台
——武汉的第一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由教育部、湖北 省和武汉市共建。光电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 批准筹建。 ——全世界有三座脉冲强磁场,称作科学基础设施,中国 在建第四座,亚洲第一座,它就落户于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欧盟三个重大合作项目:中欧商学院、中欧法学 院,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资源学院落户我校。
新建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983年8月破土动工,校址位 于武汉东湖之滨、马鞍山麓。东有“桃园胜地”之 称的 九峰林公园,西与华中理工大学毗邻,南接关东科技工业 园,北与秀丽的东湖风景区相 依。 在办好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学院积 极支持倡导广大教师 参与科研活动,建立了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 甲级)、风景园林研究所、房地产经营管理研 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房地产估价事务所等 科研设计 机构。承担着国家、部委、省市等科研设计项目。在长期 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形成 了:“严谨、勤奋、求实、创 新”的校风,逐步建立起面向21世纪国家市建设事业需要 和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学科体系。
(三)明确选择
三大困惑:不要把学校理想化
——矛盾之一:走错大门与走错小门的关系。 ——矛盾之二:成就动机与交往动机的关系。 ——矛盾之三:精英意识与平民意识的关系。
(四)明确思路
一项业余工作:写一篇心得体会。
走进校园:我对大学的再认识!
——事实判断:大学校园是什么? ——因果判断:大学校园为什么? ——价值判断:大学校园该怎么?
(五)明确预期
关注我们的学校,关爱我们的学校,关照我们的学校。
当你离开这片营地时,它 应该比你初到时更美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九任院长康普顿
——陈海春
腾讯微信:abcd195633 新浪微博:红色牧师陈海春
谢谢各位 !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埃里希· 宝隆( 1862-1909)1899年,宝隆办医院。院门口挂上一块 小木牌,上写“同济医院”,寓意该医院是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 济的。后来,宝隆拟在医院内附设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 ,培养施诊医生。1907年6月3日召开德文医学堂成立会, 宝隆任校 长,10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 学堂。
李培根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回归本源:一所学生、学者、学术的大学; ——抓大放小:抓国家大平台,放院系小空间; ——谦和务实:努力超越分歧,不断解决问题。
开局良好 后事可期
丁烈云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四、四个大字
学在华工
让“学在华工”融入校园精神 ——一议“学在华工”
——“学在华工”的历史由来。 ——“学在华工”的巨大价值。 ——“学在华工”的引导作用。
(四)合校以后
——给我们留下了当时武汉地区最佳的并校格局; ——给我们留下“四个融合,五个统一”的思路; ——给我们留下“立足现实,长远规划”的思路。
学科的融合、教职工队伍的融合、 办学资源的融合、校园精神的融合。 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政策、 统一财务、统一规划。
新一届领导班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二、两句评价
(一)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吴邦国: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我们与共和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与共和国发展同成长,共壮大。 ——我们与共和国发展同坚持,共辉煌。
(二)当代中国最有活力的大学
陈至立:当代中国最有活力的大学
——一个极富有朝气的大学,活力来自于进取。
十年磨剑 潜心治学 ——二议“学在华工”
——“学在华工”的首要之义。 ——“潜心治学” 的生活方式。 ——“学在华工”的现实干扰。
坚持华工“严”的传统 ——三议“学在华工”
——“严”是华工的传统。 ——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 ——严谨治学和严谨治教。
我们呼唤“活” ——四议“学在华工”
——“活”,是华工园充满勃勃生气的画 龙点睛之笔。 ——“活”,华工园内许多人热切期盼和 呼唤的字眼。 ——“严”与“活”并不是一对此消彼长 的矛盾。
同济医科大学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三)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历史沿革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历 史可以追朔到上世纪50年代。 她的前身是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校址设在风光秀丽 的江 西庐山。1953年学校迁入武昌,校址设在武昌马鞍山, 校名改为武昌建筑工程学校,直属中央建筑工程部领导。 1958年5月 学校升格为大专,定名为武汉 建筑工程专科 学校,同年年底更名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又易 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城市 建设专业的高等学府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