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盗窃犯罪动机及原因之社会学浅析摘要: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愈加强烈,这种竞争给处于生活在学校与社会过渡时期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要求,难免会走上盗窃之路。
近年来大学生盗窃犯罪案例呈上升趋势,如何预防,遏制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保护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盗窃犯罪动机原因社会学当前我国处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只争朝夕的时期,各类高校不断扩招,给广大莘莘学子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自身的差异,家庭的差异等,使一些大学生背离人生轨迹,做出一些越轨行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当前大学生犯罪的广泛性、智能性、团伙性、时间规律性、多样性等特点突出,而在多元化的大学生犯罪中盗窃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盗窃犯罪的原因。
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动机大学生盗窃犯罪根本动机是满足更高层次的物质欲,然而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盗窃案例的的分析,盗窃动机是生活困难、缺衣少食的比例很少,大部分则是需要的结构产生了变异的结果,是由各种高于主客观条件的需要诱发的。
这可以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进行分析:1、生理需求。
生理需要是由生理决定的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穿、住、用、行等等。
这种需求不能满足,则人的生存就会有问题。
所以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的需求,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显然,这种生理需求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
大学生中有少数人群会因为基本的生活不能满足,也就会把盗窃当做获取基本生存物质的一种方式,这就是盗窃中很少人群的犯罪动机。
2、安全需求,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例如生理上的安全有健康等,心理上的安全有学习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情感安适等等。
有的大学生可能出于心理上的嫉妒、仇视等心理不适感,也就是心里安全得不到满足,因此就会想办法去盗窃自己看不惯的东西,这也会使他们产生盗窃的动机。
3、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个人渴望与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的关系的需要。
在大学生中部分学生会由于交友社交不慎,但又不想或者是被迫从事一些盗窃之类的非法活动,因此社交的需要也能成为盗窃犯罪的一个动机。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两个方面。
一些大学生在强烈的自尊心的驱动下,不甘人后,从各方面都想优人一等。
而家庭不能给他们这方面物质上的满足,而自己又不能通过正当途径获取优厚的物质,于是就产生了盗窃的动机。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求,表现为人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
作为青年大学生,会对一些挑战性的活动感兴趣,好表现自己。
从这个方面说,他们也可能为了取得别人的“称赞”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儿,比如打赌能把谁的什么东西偷到手就了不起,那么这样也就成为盗窃的动机。
二、大学生犯盗窃罪的社会原因(一)导致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的外在原因1.宏观社会坏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自身控制能力的被削弱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代主义的人们在追求个人物欲满足上没有节制性,并且一味地追逐和刺激利己主义心理。
而大学生长期收利己主义的的影响,必然会导致个人私欲膨胀诱发犯罪的动机和行为。
另外由于中国的国际化程度的速度的加快,互联网等新兴传媒产业等对我国本土传统文化载体的不断冲击,尤其是外国亚文化的冲击,久而久之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亚文化也称为次文化或者副文化,是是社会化体系中与主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主流文化不同或者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大量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在某些方面造成冲击,大批涌进的外来元素中难免存在享乐主义等亚文化思想,这就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这种亚文化的盲目崇拜,从而盲目的追求物质享受,走上盗窃犯罪的道路。
大学生年龄处在汲取知识的巅峰阶段,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于外来文化兼收并进的能力比其他阶层的人群更高,但是对外来文化是识别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使得一些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变异,再加上对自身控制能力的被削弱的结果,部分大学生原有的、稳定的传统的价值走向分裂,他们的道德标准、法纪观念也会因此产生畸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造成盗窃犯罪.部分家庭成了青少年犯罪的温床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家庭逐渐增多,这样就造成了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在家里有求必应。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他们的目中无人、自私自利、不可一世,这样在学校与别人交往中就有可能无法愉快相处,处处受到排斥。
可能产生心理逆反,自暴自弃,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另外家长溺爱和过度袒护放任都有可能会是培育犯罪的温床。
②家庭的贫富差距也有可能成为盗窃犯罪的因素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供给不足,能满足温饱就不错了,完全没有任何结余的物质条件来像富家子弟一样享受各种高消费的奢侈品。
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会被看不起,但是大学生在学校的起点相同,追求也相同,所以部分人就不能接受自己贫困的现实,为了满足自己物质需求,也就有可能走上盗窃的道路。
③.“问题家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所谓“问题家庭”就是那些夫妻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家庭。
这种家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离婚家庭,在离婚家庭中孩子可以说是“牺牲品”,在这种家庭成长中的孩子,其心理必定得不到健康的教育,人格也得不到健全的培养。
这种家庭走出了的孩子就有可能出现报复性的叛逆,再加上坏人的诱唆,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还有一种就是犯罪家庭,本身就存在着犯罪因素的直接影响,犯罪行为容易被其他成员模范,而盗窃也是很容易被模仿的一种行为,因而很有可能走上盗窃犯罪。
2、学校在品德和法治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或者力度不够也会导致大学生犯罪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
学校的确是孩子健康成长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好的平台,然而我国大部分还是应试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缺陷。
虽然学校的教育中也会经常提到做人的道理遵纪守法等等,但是在对学生的德育方面却有很大的滞后性。
大部分学校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风气的标准,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
学校重视智育,德育往往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与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偏离。
部分老师还会因为学生成绩差来挖苦、讽刺学生,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态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自暴自弃。
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的法制教育也只停留在理论上,学生和老师也只当做学习任务来完成,没有真正的深入到学生的心理,没有形成真正的法制观念。
在高校基本都设有心理治疗机构,但是对于心理调查工作十分滞后,而学生对于自己心里变化是不能够正确判断,所以心理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从而积累久了就会做出一些越轨的事,也就有犯罪的可能。
(二)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内在原因众多外部因素促使大学生了盗窃犯罪,而导致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关键因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
以下是对心理因素的大体上的总结。
1、人生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愈高,这样就出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年龄都普遍偏低,所以他们在心智上就不成熟。
虽然大学生已经走出了理论上的青春期,但是他们的心智并没有真正达到成年人的阶段,因此他们在处事上也就体现出很多不成熟的方式。
由于心智不够成熟,遇事不能冷静处理,易冲动、感情用事往往成了解决问题的主导心理。
由于尚未完全走出青春期,人生价值观没有稳定的定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抵制不良影响,就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失一个人法律素养如何,只要来自他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和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只是,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
一般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法律信仰才是法律教育的核心,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只是当做学习任务去完成,为了应付考试区背诵要考的内容。
这样就会造成根本就学不到法律的结果,瞬间记忆的知识考完就抛在脑后了,也就根本谈不上修习到法律素养,从而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和守法也就没什么概念,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一些大学生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意识到偷盗也会构成盗窃犯罪。
3、心胸狭隘及嫉妒报复心理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进入大学以后,集体生活是不能满足每个人唯我独尊的心理的,而在众多优秀学生中,必然会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人,部分学生就不能接受这种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事实,这样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就会形成妒忌报复心理。
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后就会变得无法自控,失去理智任意而行,导致犯罪。
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某高校女生盗窃同学的财产后不是自己消费享受而是销毁,破案后其原因竟是学习成绩比别人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妒忌报复心理滋生的盗窃犯罪。
4、爱慕虚荣、攀比心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大部分大学生中攀比心理严重,他们比的不是成绩不是能力,而是比吃穿,尤其以穿名牌用名牌来衡量自己的地位,这样很容易导致盗窃犯罪。
在对于盗窃犯罪的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盗窃动机就是因为物质消费品造成的攀比心理。
可见攀比心理在盗窃犯罪中的的影响举足轻重。
5、好奇心强、盲目跟风模仿心理好奇心人人都有,对于青少年更是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好奇会有激情和活力,但是过度好奇,就会造成盲目跟风,从而走上不归路。
大学生正处于学校与社会过度的阶段,对很多事儿都想去尝试,但是他们的分辨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对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事物盲目跟从。
比如模仿电影里面的侠盗,劫富济贫,觉得自己很有正义感,很值得人们崇拜,但却很少去想过这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6、冒险和侥幸心理大学生正值青年精力旺盛时期,具有“冒险精神”,崇尚自我,藐视法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以为可以做到瞒天过海,天衣无缝。
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三、总结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群体,所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迫在眉睫。
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应具有政治道德法律修养,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预备人才,就应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遵纪守法是最基本的要求,盗窃可耻,盗窃犯罪就是毁坏自己的前程,大学生前程似锦,而前程似锦的前提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①马斯洛:《动机与人性》,1954年,69页②公安部政治部: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③王富君:《法律基础知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