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第一,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当前社会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但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也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现象,比如教育、就业机会不公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碎片化”问题,特殊化和特权现象问题,司法不公问题,贪赃枉法、侵害群众权益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不单涉及经济领域,也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二,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迫切要求。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

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的不公平,改革就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改革必然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有可能使部分群众切身利益暂时受到影响,但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使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得到更好的实现、维护、发展。

我们强调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因为利益固化导致诸多社会不公,如在发展、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存在权利、机会、规则不公平问题,一部分人没有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因此,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上下功夫,在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上下功夫。

第三,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我们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们讲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是为了解决好制度的公正性和普惠性问题,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紧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问题突出,哪里就是改革的重点。

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然会触及已有的体制机制和利益格局,思想认识越来越难以统一,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我们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体现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曾描绘过一种没有剥削压迫、社会实行公平正义的图画。

但由于历史局限,他们无法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真正成为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但其社会制度天然制造贫富分化,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加以改变。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主张。

马克思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无论是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还是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基本原则都是公平正义和人的解放。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发展成就基础上必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领域改革的推进,民生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但也必须看到,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譬如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间收入差距过大;一些地方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暴力执法引起干群关系紧张;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房价高昂,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社会公正这个根本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邓小平晚年特别关心公平公正问题,强调"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如果在发展起来之后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难以保证。

可以说,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类福祉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的一个重大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根本在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历史深刻地告诉我们,凡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的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相对比较快、比较好的时期;凡是社会主义事业受挫的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受到破坏的时期。

可以说,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

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进行,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了人民福祉,为我们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准备和思想共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不平衡因素、拖后腿因素、拦路虎因素。

所谓不确定因素,比如存在社会风险、社会失范。

所谓不平衡因素,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

所谓拖后腿因素,比如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强、社会诚信与企业社会责任不充分、体制机制掣肘。

所谓拦路虎因素,比如资源供给紧张、环境承载力弱。

所有这些因素,对中国发展形成根本挑战,不突破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全面深化改革难以顺利推进。

只有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获得足够的支持,赢得民心、赢得未来;才能有效化解发展风险、满足社会诉求,形成良好的改革生态;才能激发改革积极性主动性、释放人民创造活力。

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以分好"蛋糕"为目标做大"蛋糕","蛋糕"才能越做越大、越分越好。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把握好这一要求,紧密结合河北实际,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更是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

改革开放35年的不平凡历程证明,只有让全体人民公平享受发展成果,改革大业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稳健前行。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

一方面,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进一步坚定全体人民的信心,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攻坚克难,把改革推向深入。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只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现阶段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许多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

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蛋糕”分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保证。

为此,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到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制度创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安排和部署。

我们必须按照全会的要求,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以此审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情况,哪里有不符合促进公平正义的问题,就在哪里深化改革;哪个领域问题突出,就把哪里作为改革的重点。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一项又一项制度改革和创新,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新的征程中,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牢牢把握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更好地凝聚起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