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知识整理(详细版)

文学理论知识整理(详细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知识整理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第一节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

一、文本(text)1、【文本】也被译作本文,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

广义: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任何符号或符号链。

狭义:专指语言构成的文学文本,是一部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

2 、文本(text)和作品(corpus)(1)从所指对象上看,二者指的是同一个对象。

(2)但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研究,却往往用“文本”指称“作品”。

(3)不同的概念,意味着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理解。

将【作品】和【文本】相比较而言:作品——从属于个体。

作品的意义来自作家的意图。

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来自读者、主体间和互文关系。

二、文本的结构1、英伽登对文学作品内部结构层次的划分:(1)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的层次;(2)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3)图示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4)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2 、我们将文本划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1)言,语言层,对应英伽登四分法中的语音层和意群层,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

A. 在汉语文学文本中,语音层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a)汉语本身的特点。

(譬如声调)(b)在文学文本中,语音层构成文本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1:教材P.54 《吕氏春秋•音初》——虚字例2:教材P.54 贾谊《过秦论》中气势磅礴的同义反复词。

——音韵B.文学文本要求语义层呈现出丰富的内涵、综合化的信息和个性化的体验(a) 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

例1:教材P.55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文学文本的语境与日常生活语境相脱离只有当文本脱离了日常实用语境,超然于实际目的之时,它才可以被理解为文学文本。

因为文学具有恢复人们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使石头成其为石头的功用,这是所谓“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

C.语言层是人们接触文学文本时首先感知的实体性层面。

语言层的主要功能是:(a) 把审美意识符号化:用语音唤起形象感,用语义创造形象。

语音的造形功能举例: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语义的造形功能举例:-描摹:鲁迅《孔已己》:“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谐音: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巧妙利用“丝”、“思”同音。

-比喻:张爱玲:“我真喜欢听,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栩栩游着。

”(b)语言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层不仅通过语言的所指内容带来形象感,同时还利用语言形式本身(如有音无义或有形无义的语言现象)给人以形象化的感受。

(2)、象,现象层,用语言符号创造的形象世界所构成的非实体性层面,也叫形象层。

现象层要通过对语言的想象才能把握,这一层是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

非文学文本:语言→意义文学文本:语言→形象→意义(3)意,意蕴层,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意蕴层是文本的灵魂所在。

意蕴层的特点:A. 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隐含在形象之中,并不独立存在。

B. 文学文本的意蕴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文学文本的知识要点:A.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组成的统一体。

B. 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的关系: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显现形式;下一层次是上一层次的存在依据。

C. 三个层面,只有语言层具有实在性,现象层和意蕴层都是想象的结果,没有实在性。

D.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既相互依存,又有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

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1 、什么是“体裁”?Ø“体裁”这一术语源出于法文genre (种类、样式),表示一门艺术内部分类的概念。

Ø就文学文本而言,体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

2、为什么要将文学文本进行体裁分类?(1)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体裁分类理论把具体文本放在文学的范式、惯例的背景上加以研究,在具体文本的批评阐释与文学整体的理论框架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体裁是一个大于单个文学文本,又小于总体文学的中间概念:单个文学文本→体裁→总体文学(2)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作为一套写作和阅读的规则,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活动中,作者和读者的行为都要受体裁的规范和制约。

(3)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文学体裁是在文学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并发展成熟起来的,当面对一个文学文本时,体裁理论实际上是把当前的文本与历史形成的文学规范相对照和相联系,通过成规和惯例来把握文本的特点,对它作出阐释和评价。

3、中西方关于“体裁”的文论思想(1)中国a. 古典文论中的文体思想文体意识的形成是文学意识成熟的一种标志。

二分法:《论语》中已经有“诗/文”或“诗/书”之分,即韵文(文)和散文(笔)之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关于文体分类的思想逐渐明晰,并形诸理论。

明清时期,我国体裁分类的思想已经较为成熟。

“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b. 中国当代的体裁分类方法“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分类的标准: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等),同时也考虑到题材选择和形象塑造的特点。

(2)西方a. 二分法:亚里士多德《诗学》:史诗:通过语言模仿现实戏剧:演员动作、韵文对白、音乐合唱等方式模仿现实b. 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c. 四分法(按照文学文本的不同表现方式划分):-可以在观众前面表演出来(戏剧)-可以在听众面前讲出来(叙事诗)-可以歌唱出来(抒情诗)-可以为读者写出来(小说)第二节诗歌一、诗歌与抒情1 、诗歌(1)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

(2)诗是一种用讲究韵律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思想感情的文体。

2 、中西诗歌观念中对于抒情性的不同认识(1)中国古典诗歌观念“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因为抒情的需要,诗歌有如下的特点:·讲究语言·强调想象·结构的跳跃性(2)西方古典文论最早关注的是诗歌的叙事性。

直到18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抒情性才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华兹华斯、雪莱等。

3 、抒情性与诗歌的内在特征(1)以情感生活为题材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 南朝梁]钟嵘《诗品·序》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一八〇〇年版序言》需要注意的是,诗的抒情性与思想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水乳相融的:a.强调诗的特质是抒情,并不意味着诗纯粹是感性化、情绪化的宣泄。

b.诗言志:强调理性精神对情感的支撑。

c.诗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达了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和思考,而不是某种道理的直白。

(2)追求情感的真挚与深厚情感的真挚与深厚体现了诗歌对情感质量的要求。

例如,《红楼梦》中香菱向黛玉学诗一段,黛玉道: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3)借助丰富的想象为情感造型想象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依的互动关系:情感为想象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

例1,杜甫《春望》,国破家亡的悲愤情感驱使诗人对自然景物做了拟人化处理。

想象为情感的表现寻找外化的形象。

《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

诗人的情感找到了自然景色作为外化表现形式。

二、诗的语言与结构1 、诗的语言诗歌因具有抒情性,同时受篇幅所限,要求在语言上表现出精致、反常、合声律等特征。

(1)精致语言锤炼有助于情感表现,好的语言形式能起到提炼情感的作用。

a. 精美。

诗歌语言往往措辞优美或壮美,适宜于流畅无碍地表达情感。

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

b. 精巧。

诗歌语言往往别出心裁,于寻常处见新意,有助于呈现情感体验的细微差异。

徐志摩的诗作《沙扬娜拉》c.精炼。

诗歌语言往往字斟句酌,选取最为恰当妥帖的词句表达情感,使其不显累赘。

顾城《一代人》。

(2)反常/背离所谓诗歌语言的反常,是指对日常语言规范的背离。

a. 用词反常例1,教材P.67 李贺《南山田中行》中“鬼灯如漆点松花”一句例2,闻一多《口供》中“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一句b. 句法反常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3)合声律语言(语音)的节奏和韵律对情感表达具有重要意义,节奏、韵律是情感表现的形式和手段。

a. 节奏:在诗人情感支配之下,由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音节的停顿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节奏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

例:《声声慢》《如梦令》b.韵律:加强诗歌节奏、增强情感色彩的一种手段。

汉语诗歌一般押尾韵。

2、诗歌结构的特点:跳跃性表层结构深层结构a. 诗歌一般不遵循事件发展过程的逻辑顺序,而是依照情感抒发的轨迹展开,所以事件过程有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b. 诗歌的结构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逻辑。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1 、诗的意象(1)什么是意象?(教材P.69)在诗歌理论中,意象是指那种蕴涵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

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

(2)意象的特点意象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为表达某种意蕴而创造的形象。

虽然某些意象在形态上也保留了对具体物象的描绘,但是其中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却不是生活物象本身所具有的。

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a. 意象的主要作用在于使情感具象化,可以传达,可以感受。

(从横的方面讲,具有普遍性)b. 民族的文化承传使一些意象成为某种情意的特定符号。

(从纵的方面讲,具有传承性)c. 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不言自明的意味。

例如,“月”的意象(4)中西诗歌的意象差异a.中国诗歌的意象·情景结合·强调主观、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结合,即借景抒情。

·情意与景物具有对应性的关系。

“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王夫之)——景象是情感的喻体和外部形象。

b.西方诗歌的意象·主观印象·突出感受的主观性·诗歌意象往往是主观印象的表现·诗歌意象是内在情意的直接表现。

“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庞德)——主观感受的直接表达,意象即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