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一、背景及相关纲领性文件《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
还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
《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应该了解儿童的需要,以儿童需要为出发点。
随着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学前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但是,在许多的幼儿园,尤其是落后的地区,幼儿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病,老师生硬的上课形式,幼儿被动的认知行为,直接的讲解和死板的教法,没有体现幼儿活泼,主动快乐的学习。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形态的变化是一个必须提上日程的研究课题,将幼儿最喜欢的游戏贯穿到他们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与生活是我们现在必须去做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要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
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生硬的“小学化”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云蕾做了调查研究,写成论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
据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天津,贵州,哈尔滨,珠海等地均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及“填鸭”式的教学。
严重危害幼儿的游戏权,发展权,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这种有悖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专业人士深入调查并分析了他的不良后果,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厌学。
2 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3 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4 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5 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6 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 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关于同类研究的参考文献综述(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有很大启发。
(三)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详尽阐述了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在幼儿园设计、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策略和方法。
这本著作对于我选择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以及研究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方面有很大帮助。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1、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大脑,使他去想;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使他去做;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去看;解放小孩子的嘴,让他言论自由;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让他做喜欢做的事;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自由发展。
”2、国家纲领性文件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3、幼儿心理学理论依据: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因此,游戏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并且可使幼儿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游戏理论依据:A:古代游戏理论(1(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质。
(2(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3(彪勒):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4(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5(拉扎勒斯-帕特瑞克):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B: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艾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机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3)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4)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五、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1904年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可以找到,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一。
1932年颁布的幼儿园课程标准中,游戏是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必修科目”或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
50年代以后,幼儿园主导课程是国家统一的学科课程,游戏在课程中的作用一度被削弱。
1981年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对幼儿园课程的六门分科,基本上也体现出了对学科知识的重视。
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这个命题无疑是正确的,反映了幼儿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普遍规律,对于扭转我国幼儿园长期以来存在的“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1年9月正式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通过1998年和2004年两届全国幼儿园游戏、课程与教学关系研讨会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游戏既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途径。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应执行相互融合的发展策略,即课程生成游戏,游戏生成课程。
六、游戏与课程游戏既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途径。
游戏能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可以提高幼儿学习其他课程的兴趣,也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
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
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是:①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②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③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
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七、课程中的游戏设定《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显示,幼儿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幼儿园应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式组织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最重要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善于发问,多动,只有在幼儿教育中不破坏幼儿的天性,并对幼儿天性的特点加之配合适当的教学,在教学中游戏,在游戏中教学,让幼儿对学习更有兴趣,才能够真正达到幼儿教育想要达到的效果,让幼儿教育既有丰富性,又具有启蒙性。
1.活动前的导入游戏。
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幼儿兴趣,带领幼儿进入活动氛围,为活动过程服务。
2.活动中的适时游戏插入。
为目标服务,使幼儿动静交替,达到参与,体验,快乐接受的目的,体现新观念。
3.在目标设定下,游戏与游戏之间的衔接,衔接自然,融合,不生硬,不突兀。
4.活动结束时的延伸或者放松游戏设定。
为主题目标服务,达到轻松,和谐完整的效果。
在研究中转变家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勤于动手动脑,快乐有效学习,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变死板生硬的教学模式为游戏化教学模式,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课间游戏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
八、案例分享《一》快乐游戏,快乐学习教师:邹娟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日本学者井深大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因此,孩子们特别热衷于玩各种游戏:过家家,搭积木,讲故事,捉迷藏等。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接近幼儿生活,也来源于生活。
《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因此,在幼儿园,游戏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符合幼儿的天性,孩子们在游戏中也获得了更多的东西,语言表达,发展观察,记忆的提高等等,使学习的潜能得以开发。
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让孩子去游戏,千万不要把他们束缚成一只“呆鸭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多的想象和创造,可以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一些生活中的规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可以把一块积木看成是千万种的东西,可以把小厨房游戏玩得活色生香,富有激情!因为在游戏中他们不仅在玩,也在快乐的学习!又到了游戏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