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
结合小学美术人美版教材安排,笔者选择了《红色的画》、《黄色和蓝色的画》这两课作为三年级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课的起点。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笔者希望学生通过这两课的学习,认识三原色,并感受红色带给人热闹、喜庆、欢乐的美感,黄色带给人明朗、温馨的感觉,蓝色带给人风凉、冷清的感觉。

游戏激发课堂活力
在《红色的画》一课伊始,笔者设计了故事导入。

师: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如何呢?
生:小鸟找不到家了;不能画带颜色的画了;分不清早上和晚上了。

师:颜色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生:颜色对我们很严重,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颜色。

师:你能说出几种认识的颜色吗?在这么多的颜色中,有哪三种颜色是其他颜色无法调配出来的?
生:红、黄、xx。

师:这三种颜色,人们又把它们称为三原色。

以提问导入新课,一方面符合儿童的奇怪心理,激发兴趣;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色彩的严重性,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重视。

笔者在《黄色和蓝色的画》一课的教学时,也设计了一个变色游戏。

师:(展示学生作品)上节课同学们画了《红色的画》,调出了各种各样的红色,作品非常丰盛。

这些作品给人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xx、热闹、欢乐……
师:如果这幅画换一些颜色呢?同学们还能感觉到欢乐、喜庆的气氛吗?(课件演示换成蓝色的画)
生:感觉xx了。

师:再换一些颜色,感觉如何?(课件演示换成黄色的画)生:比蓝色好点,但还是不如红色的喜庆。

师:(揭题)同样一幅画,用例外的颜色,竟然能给我们产生例外的感觉。

这就是色彩的奇异之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色和蓝色的画。

(板书课题)
利用学生的作品进行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色彩的变化,也给学生带来了剧烈的视觉冲击,促使其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直观欣赏,培养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多次欣赏。

欣赏的内容有视频,也有图画。

有画家的作品,也有同龄儿童的习作……
第一次,笔者请学生欣赏了一段过年时的视频,通过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亲自感受红色所带来的美感,使其瞬间融入到热闹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红色是中国人传统喜庆的颜色原由。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美感,从而养成注重观察生活的习惯,树立生活美术的理念。

第二次,引导学生欣赏书上作品及两幅色调例外的画面。

从纯正红色产生的美感,到例外红色使画面更丰盛,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欣赏、对比的过程中,感受例外红色作画所带来的层次美感。

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感受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各种红色在画面上的运用。

同时让学生对色彩的变化与绘画创作产生更剧烈的尝试愿望。

第三次,欣赏同龄学生的作品。

一方面是感受绘画的例外表现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以启发,绘画的内容既可以选择各种红色的东西,也可以表现喜庆喜悦的场面,还可以画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这样学生的绘画范围就宽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表现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

简化作业,练习重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用各种颜色调配,丰盛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带给人的欢乐。

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含混些,表现的形式要留给学生解放的空间。

因此,在设计作业时,笔者将两课的作业都做了简化:《红色的画》,笔者请学生在白纸上任意画了六条线,将画面进行分割,然后用调配出的例外红色进行着色;《黄色和蓝色的画》,笔者请学生任选一种色调,模仿凡高的《向日葵》画一幅瓶花。

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表现出例外红色、黄色、蓝色的层次感,以及学生对色彩的情感体验。

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以及辨别、调色能力,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不仅没有负担,而且是一种享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