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杨战斗1938年10月,日伪张步云部、赵保原部,妄图由平度北犯,消灭掖县抗日民主政权。
为阻击敌军侵犯,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率六十一团,于11日晚进驻大青杨盛家一带。
16日上午,赵保原部约400人,进犯我部驻地,我军迅速应战,兵分两路北撤。
待敌追至北盛家村东南时,五支队全线出击,战斗在大青杨村东、村西和盛家村东大庙展开,战线南北5公里,我军虽武器低劣,但英勇顽强,连续打退敌人3次进攻。
下午4时许,敌军伤亡200余,狼狈逃窜。
大青杨战斗是抗战初期胶东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
(来自百度)高锦纯(1912-1995),男,汉族,1912年5月11日生,陕西省米脂县镇子湾村人。
贫苦农民家庭出身。
1926年在学生时代就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当地学潮和反土豪活动。
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任陕西榆林六中党支部书记、学生会会长,领导学潮并开展秘密活动。
1931年5月所在学校党组织遭到破坏,躲开敌人逮捕继续为党工作。
曾任中共米脂县镇子湾村支部书记。
1932年7月参加刘志丹习仲勋和吴岱峰领导的西北红军,历任陕甘边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第二游击大队战士、政治处干事,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第二团骑兵连、第二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耀县游击队政治指导员。
1934年4月至1935年9月任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骑兵团政治委员兼师党务委员会书记。
1934年5月起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参加陕甘苏区的创建和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为巩固陕甘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5年10月被“左”倾冒险主义者撤职关押。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平反获释恢复工作,任陕北省委军事部干事。
同年底至1936年春在瓦窑堡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后参加东征,任随军地方干部大队大队长。
1936年春任红一方面军中路军骑兵团政治委员。
1936年5月起任红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政治委员。
参加了西征战役。
全国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10月调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二大队第四队学习。
1938年3月派赴山东,参加领导重建胶东特委和创建胶东抗日根据地、坚持胶东抗日的斗争。
5月至12月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
6月至9月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指挥、胶东军政委员会主任。
9月至12月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司令员。
同年12月至1940年5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支队长。
1939年1月至1940年9月任中共胶东(山东第三)区委常务委员、军事部部长。
1940年9月至1942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胶东区委委员。
1942年8月至1943年3月任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五旅政治委员。
1944年为出席七大赴延安,进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5月至8月任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兼关中军分区司令员、警备第一旅旅长。
同年8月至1947年12月任警备第一旅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关中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边区关中地委书记(1945年9月起)。
1947年11月兼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
1947年9月至1949年2月任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警备第一旅旅长、党委委员。
1947年11月兼任关中军分区政治委员。
1949年2月至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党委委员。
7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10月至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第四军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
率部参加收复关中、保卫延安、黄龙战役、扶眉战役、陇东追歼战、兰州战役、河西追击战等解放大西北的战斗。
1949年12月至1955年9月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委员。
1950年1月至1953年4月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党组书记。
1950年2月至1955年6月兼任新疆省商业厅厅长。
1950年1月至1953年5月任新疆省政法委员会主任、中苏友协副会长。
1951年5月至1955年2月任新疆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
1951年6月至1955年9月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务委员。
1953年5月至1955年6月任新疆省政治法律委员会党组第二书记。
1953年9月至1955年6月任新疆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党组成员。
1954年12月至1955年9月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副书记。
1955年3月至9月兼任新疆省工业交通办公室主任、编制委员会主任。
6月至9月任新疆省工业交通办公室党组书记。
7月至9月任新疆省政法办公室党组副书记。
同年10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第一副书记。
1955年10月至1959年1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自治区工业交通办公室主任、书记(至1956年6月),自治区外事处处长(至1956年7月),自治区编制委员会主任(至1956年12月)。
1955年9月到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班学习。
1956年8月至1960年6月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1959年4月到内蒙古工作,任内蒙古冶金矿山机械厂副厂长、厂党委委员。
1964年5月任内蒙古自治区皮革工业副经理。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1974年3月任内蒙古自治区二轻工业管理站革委会副主任。
1977年10月任内蒙古自治区轻工业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1978年后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79年1月至12月任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2月至8月兼甘肃省财贸办公室主任。
同年12月至1983年5月任甘肃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3年12月至1985年4月任中共甘肃省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5年离职休养。
1995年6月25日因病在兰州逝世。
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乔天华(1902~1989),原名乔永祥。
平度乔家村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山东省委为其彻底平反。
1989年5月24日病逝。
1919年春入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掖县) 学习,1920年转平度知务中学.1922年兼任小学教师,勤工俭学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
在此深受青年教师刘谦初爱国主义思想影响。
1929年到烟台培真中学任教。
1931年春在烟台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学校党组织暴露.1932年10月被派往青岛崇德中学(今青岛11中)任美术教员,同时任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兼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党团书记,通过中共党员秘密编印《灯塔》等进步文学刊物,宣传革命思想,同时多方关心在青岛的老作家沈从文、王统照等。
1933年7月任潍县广文学校教师,通过校内中共党员很快恢复了潍县、博兴等地党组织,成立了潍县中心县委并任书记。
1934年秋因博兴党组织遭破坏而被捕,先后羁押于国民党潍县县党部、山东省党部捕共队、山东省高等法院等处,备受酷刑。
"七七"事变后被释放回家,与罗竹风、刘炳章等组建平度抗日游击队。
1938年11月至1943年2月5年间,曾先后组建过7支抗日武装,总数达3000余人,为胶东主力部队输送了大批兵员。
后从平度抗日救国会会长升为南海独立团团长,期间率部作战数十次。
1943年3月始任平度县政府县长,在任期间(1943~1948年)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减租减息、土改复查、生产自救、参军支前等重大社会运动,成为西海地区的试点县。
1950年先后任山东省农林厅办公室主任、特产处处长。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受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党中央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待遇,恢复名誉。
1989年5月,乔天华在济南逝世,享年87岁。
张步云(1904~1948),名天霓,又名天梯,别名应龙,山东省诸城市凉台乡大双庙村人。
长期充当土匪、汉奸首领,率部绑票劫舍、烧杀掳掠、疯狂反共反人民。
张幼读私塾5年,17岁(1921年)即随本村张来顺干土匪;专事绑票抢劫,当地群众无比愤恨。
周围的联庄会长合谋讨张,张潜逃后,投奔张宗昌部下褚玉璞旅,充任十三连连长。
张宗昌倒台后,于1929年回乡组织联庄会,成立60人的常备队,自任会长兼队长,并寻机枪杀北营联庄会长傅立堂。
1933年投奔韩复榘,任少校副官,曾带领200多名"黑毡帽军"跟随韩部攻打胶东国民党驻军21师刘珍年部。
1935年充任山东特别(高级)侦探第二大队长,1936年又晋升为少校第二路游击(剿匪)司令。
1937年"七七"事变后,韩复榘被解职扣押,张所率部驻防诸、高、平一带,假抗日招牌,征粮逼捐,网聚匪徒,扩充队伍,大肆烧杀掳掠。
火烧南戈庄,活埋曹仲芳,枪杀李建甫(曹的亲戚)父子及曹来绍等农民10余人,还将霞岗赵方文之子捏以"共党罪"交日军杀害,将赵母活埋。
1938年秋投靠日军,被编为"山东自治联军"张宗援部,疯狂反共,曾打垮平度的抗日游击队张金铭部。
1939年又投降日伪"北平临时政府",被委以"剿共军第四路纵队"司令。
1940年被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委任为"山东省保安第二师"师长,假抗日之名;行反共倒于(对抗于学忠)之实。
1942年春随吴化文公开投日,被编为"山东建国军第三方面军暂编第一军"(亦名第一集团军),他任军长(少将衔),时为3个师1个教导旅共1万余人,追随日军向于学忠总部及解放区进行"扫荡"。
太平洋日美战争爆发,日军自顾不暇,张部苟延残喘,抢劫为生。
人民解放军曾多次劝其起义,戴罪立功,但均被拒绝。
1945年3月,先后制造血洗刘家庄、小岳戈庄两起惨案,共杀害干部群众400多人。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第十一战区李延年部收编为"山东省胶高诸海防军"。
不久,山东人民解放军第一师在梁兴初师长的指挥下,向张部发起总攻,3天后攻克县城,生擒旅团长以下官兵2100多名,毙伤300多名。
张突围逃跑,后收容残部分驻于高密至胶县铁路沿线。
1946年6月经胶、高两次战役,其残余兵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殆尽。
张见大势已去,只身逃亡青岛。
同年9月任青岛警备区司令部少校高参。
后诸、胶、高、平一带流亡青岛的地主绅士及张的宿敌周毓英、曹克明等控告张叛国投敌,被警备区司令丁治磐扣押。
1948年古历正月初三张被枪毙于青岛5号炮台。
赵保原(1904-1946),山东省蓬莱县人,少时就读于省立八中,17岁入东北吉林军官讲习所。
毕业后在东北军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曾参加过直奉战争和抗拒北伐军的松江战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李寿山部在伪满洲国建军,番号为奉天省警备军第三旅,赵保原投靠其麾下充当爪牙,也算得上是伪军元老了。
赵保原投入该军后,多次率部在大孤山、长白山一带攻打东北抗日义勇军,因杀中国人有功,被升任伪满国军第三旅骑兵六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