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分析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分析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分析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当前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上得以快速的发展,已形成势不可挡的趋势,最近几年来,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非常大的功能性,一系列网络舆论监督事件已引起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文章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和现状,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优势问题发展前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开始利用互联网来了解国家和政府的各项事务,并对各项活动进行交流和评价,网络舆论监督使人们充分的享受到了政治民主,使人们通过互联网这个新平台积极的参于到国家的各项活动当中,所以我们对于网络舆论监督要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并加以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建立起与网络舆论监督相一致的各项制度,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真正的发挥其作用,成为建设政治文明的新平台。

1 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1.1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互联网由于可以连接到任何一个角落,同时具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由于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讨论,所以在这个自由的场所内,人们可以充分的发展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由自主的加入到舆论监督的讨论中来同,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内容具有真实性。

1.2 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强大目前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中,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再加之互联网的自由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使互联网成为当前舆论监督的主要渠道,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具有非常广泛的网民基础,同时在网络上具有非常好的互动空间,所以人们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舆论监督的新平台,通过不断的交流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并具有充分的民主性。

1.3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低成本的特点在传统的监督中,需要许多中间环节,从而会导致舆论监督的费用加大,而网络舆论监督则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网民只需通过互联网即可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事件的发生过程,这不仅能在最短时间内阐明事实的真相,节省了时间,同时也无需利用任何纸张和传递,不仅节省了成本,同时也使舆论监督开始向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与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是完全符合的。

1.4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互联网由于具有全球的连通性,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所以一旦有任何事情发生,网民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将事件的经过发布出来,不需要任何中转设备,使人们足不出门即能及时的了解事件的始末并参于到事件的讨论中来,所以网络舆论监督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及时性,使信息能及时的进行反馈。

1.5 网络舆论监督是自下而上的网络舆论监督平台的建立,使人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监督权利,人们可以充分的参于到国家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来,而且网络舆论监督这个平台,使民众摒弃了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与政府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使民众充分的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从而在监督方式上实现了由下而上,实现了共同参于国家管理的目的。

2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在我国的宪法相关规定中,对公民进行舆论监督赋予了充分的权利,公民不仅具有言论上的自由,同时可以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以充分的体现。

网络舆论监督是人们利用便利的方法和手段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是受到宪法保护的行为,但人们在行使舆论监督的同时不能对事实进行捏造和歪曲,需要利用正常手段和方法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但不能进行巫告和陷害。

2.1 网络舆论监督为民意的表达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过去人们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时,通常通过新闻媒体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舆论监督权利的行使,而且也导致行使权利的主体不具有广泛性。

自从网络出现后,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来行使舆论监督权利,不仅使舆论监督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时效性。

由于网络媒体的自由性和广泛性,为舆论监督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环境,不仅可以使民意方便、快捷的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充分的表达人们的真实想法,使民意具有一定的真实度。

2.2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加强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也使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日益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

但在一些重大网络监督事件中不难发现,这些事件最终都是由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的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性。

网络媒体在事件发生初其具有及时揭露的功能,而传统媒体则具有深入挖掘的能力,再加之大众言论信息的整合功能,只有把这三者进行很好的结合,才能充分的使舆论监督的效果体现出现。

3 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现在由于政府和人民都对网络舆论监督非常重视,所以在网络上通过人民对自己监督权利的行使,从而形成一种重要的舆论压力,不仅使人民的监督权利得以保障,同时也使监督的效果越来越好。

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是很难保障,这主要是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较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监督体制来进行规范,所以目前在网络监督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3.1 监督信息具有片面性由于每一个网民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和自己的生活阅历,对待同一件事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网友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使网民发布的信息具有片面性,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3.2 网民身份的隐匿性网络舆论监督的行为主体的身份具有隐匿性,网民在网络舆论活动中既可用真名也可用假名甚至匿名,网民在匿名的情况下真实或虚假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或为社会发展积极发表言论,或抨击、批判社会,网络上发表的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各种消极、低迷的观念在网络中传播,网络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道德责任意识,使得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降低。

3.3 网络信息的失真性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一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记者深入采访的,能保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而网络舆论监督中网民身份的隐匿和网民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个热点问题自发进行舆论讨论,网民发布的信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另外,网络的及时性和快捷性,还会导致网民在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无法作出正确调查、判断的情况下,就对事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致使各种失真信息在网络上泛滥和讹传。

3.4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具有情绪性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面对巨大压力的人们往往需要寻求减压的出口,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恰恰给人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人们可以在匿名的情况下宣泄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这种感性而又偏激开放的言论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干扰人们对监督客体进行客观的判断。

3.5 网络监督具有不稳定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成分复杂,且流动性大,导致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信息来源不稳定、不系统,监督效果不明显,导致网络舆论监督的不规范性和不规律性。

同时,网民中普遍存在从众心理,网民往往具有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不注重调查研究,盲目地跟从。

4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方向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相比的诸多优势,网络舆论监督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平台,网民们能说真话、敢说真话、乐说真话,网民只需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反映,将各类意见、建议自下而上地进行传达,这正是未来社会舆论发展的走向,也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但网络舆论监督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我们认为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4.1 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要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完备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机制,其次要协调网络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关系,因为网络舆论监督尽管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但其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因此,必须协调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监督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另外还要完备网络舆论监督的自身机制。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关键要健全自身机制,政府要培养理性的网络信息传播者和把关人,提高网络从业者的素质,加强网站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业自律,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在尊重网民自由权利的基础上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2 引导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形成与发展固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事实上,很多商业网站为了盈利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责任。

为了提高点击率,它们往往改变自己的立场来迎合一部分网民,导致负面舆论泛滥,正面舆论被淹没,给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所以我们必须对网络舆论监督予以良性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念,改变他们消极的思想情绪,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网络舆论工作。

4.3 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网民是网络舆论监督工作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网民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才能使舆论监督工作得到保障,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必须培养网民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网民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以切实提高广大网民的法律法规意识。

同时还需要网民用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对他人肆意进行攻击和诽谤,尊重他人,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监督。

4.4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性革命,但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却一直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其各种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所以在想保障舆论监督的可靠性,则需要经法律为支撑点,在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中制定相应的法律。

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关于这方面的通知,制定了需要在今明二年需要完成的关于信用的一些制度,但却没有舆论监督法的相关信息,所以在网络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舆论监督法的制订是必然的趋势,这样才能充分的保障人们对监督权利的行使,使得舆论监督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得以规范,对一些失实和侵权现象通过法律进行惩处,并得以遏制。

参考文献[1] 马静,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D].中南大学,2007.[2] 关梅.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问题与出路分析[J].新闻界,2009(3).[3] 武田,我国实行实名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前沿,200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