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育成本与收益
第六章 教育成本与收益
第一节 教育成本
一 教育成本的概念 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 劳动和活劳动。 其货币表现形式是: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教 育者个人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物化劳动 活劳动
二 教育成本的分类 1 社会教育成本和个人教育成本 分类标准:成本的负担主体 教育社会成本:国家和社会支付的教育成本。
D 教育经济收益 间接产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进入经济活动 中引起国民收入(或GNP)的增加。 所以:GNP/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收益
也称教育投资经济收益或教育外部经济收益。 C高是D高的必要条件。
二 教育经济收益的特点 1 间接性(滞后性) A 教育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B 教育消费具有间接的生产性
可见,教育投资是对全社会、全民族的投资。
第三节 教育的非市场化收益
一 教育的非市场化私人收益 1消费性收益 (1) 受教育期间的消费性收益 (2) 完成教育之后的消费性收益
2 非工资性的劳动力市场收益 (1) 择业范围更广 (2) 职业性质 (3) 工作环境
3 提高家庭内部生产率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妻子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 更有效率,可以减轻丈夫从事家务的负担, 从而影响丈夫的收入。 妻子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丈夫的收入越高
2 迟效性 A 教育培养人的周期长 B 毕业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还存在 “滞后期”
3 长效性 知识能力终生有用 4 多效性
5 条件性
启示 1 要用战略眼光进行教育投资; 2 教育投资适度超前; 3 教育结构符合经济结构,人才合理配置。
第五节 教育宏观经济收益充分实现的条件
4 教育固定成本和教育变动成本 分类标准:教育成本的形态 教育固定成本:在一定时间和学生数量范围 内,其费用支出不随学生数量的增减而变化, 保持稳定。 生均教育固定成本随学生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教育变动成本: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其费用 支出随学生数量的增减而变化。
三 研究教育成本的意义 1 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人才消耗的尺度。 2 是计量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的前提。 3 是计量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依据。 4 确定学费标准的一个依据。
一 几个概念 A 经济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 消耗与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产出率)
B 经济效益:经济活动中劳动的消耗与取得 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以,B比A的内涵更丰富。
C 教育经济效率 教育产出有两种: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 直接产出:即教育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学生 知识增长、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等,总 之是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合格毕业生。 所以:毕业生数量/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效率 这也称为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率、教育内部 经济收益。
(2) 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出生 婴儿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每100名出生女婴对应的出生 男婴数 a不同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对男孩的偏好存在差 异,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男孩的比例越低。 b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子女的数量越少, 而出生性别比随出生孩子数量的增多而提高。
7 教育的跨代收益 (1) 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子女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原因: 直接影响 :(1)(2)(3)(4) 间接影响:
4 教育与健康 受过高教育水平的人会搜集和学习健康方面 的知识和信息,更加注意营养,能够自觉的 减少不健康行为和增加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从而提高了健康水平 。 大量研究表明,二者正相关。 教育水平的提高除了能够促进受教育者本人 的健康之外,还能改进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5 消费者选择效率 选购同一商品,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会依据相 关信息对商品的价格、质量等做出更准确的 判断,从而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更合意的商 品。 (这具有经济价值)
个人教育成本:家庭和个人支付的教育成本。
2 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 分类标准:成本支付的形式 直接教育成本: 间接教育成本:教育机会成本 a社会的教育机会成本: b个人的教育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在生活 分类标准:教育成本的用途 教育物质成本: 是教育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 教育人员成本: 例如 教育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助学 金、奖学金等
6 教育与生育 (1) 个人的教育水平影响其生育子女的数 目 a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夫妇对子女数量的需求减 少。 机会成本 养老 育儿成本 b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夫妇能够更有效的使用避 孕技术,避免计划外的孩子出生。 c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的初婚年龄较晚,缩短 了生育旺盛期,减少了生育机会。
2 教育成本下降的因素 A 教育规模趋向合理 规模经济 B 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总体趋势:教育成本上升还是下降? 结启示:学费变动趋势
第二节 教育收益
一 教育收益的含义 是指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 的效果和利益。
二 教育收益的分类 1 教育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 教育的经济收益: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促 进作用。
教育的非经济收益:教育对社会的政治民主、 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
2 教育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教育的直接收益: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直接产 生的收益。 对个人: 对社会: 教育的间接收益:也称教育的外溢收益。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一项具有正外部性 的活动。与化工厂企业不同。
布劳格: 1 发现和培养个人的潜在能力 2 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发达 3 促进政治的稳定 4 保存共同的文化传统 5 养成良好的休闲娱乐习惯 厉以宁:“无形收入”:支出的节省 比如 家教、健康支出
3 教育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 教育的货币收益: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教育 收益。 教育的非货币收益: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教 育收益。 比如:犯罪率降低、接受新观点更快
一 教育宏观经济收益充分实现的内部条件 1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保证教育质量,培养造 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
2 各级各类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A 数量结构而言,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 展速度必须同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 适应。 B 质量结构而言,各级各类教育的层次结构 和科类结构必须同经济建设的产业结构和就 业结构相适应。
4 教育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魏斯博洛特(Weisbrod) (1)直接金融收益 (2)选择金融的收益 (3)适应能力的收益 (4)非市场收益
(5)家庭收益 (包括对婚姻的影响) (6)就业的收益(对同事的影响) (7)社会收益 前四种属于私人收益,后三者属于社会收益。
3 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充分施展才能和 发挥作用的体制。 比如 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 4 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二 教育的非市场化外部收益 1 降低人口增长率 2 推进民主的发展 3 提高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4 减少犯罪 5 促进知识的获取、吸收和交流
三、教育的非市场化收益的经济价值
第四节 教育的宏观经济收益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或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最 大化动机要求经济活动以最少的投入追求最 大的产出。 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四 教育成本的变动趋势 1 教育成本上升的因素 A 教育人员成本的上升
例1 义务教育法修订中小学教师工资须逐年增长 例2 教师收入超白领 高校教师工资20年增长近18倍
B 教育物质成本的上升
改革开放之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国 民经济12类行业中,一直在倒数第一位至第 三位之间徘徊。 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高校教师和中小学 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17.8倍和10.9 倍。 2003年,高等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 2.33万元,比1985年增加近2.21万元。中小 学教师工资收入也有明显增加。2003年,全 国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为1.33万元,比 1985年增加约1.22万元。
3 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打破封闭性、保守性, 树立起开放性的教育观。
二 教育宏观经济收益充分实现的企业条件 1 必须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a 量才使用 b 用其所长 c 人尽其才 2 要有相应的生产条件 3 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 教育宏观经济收益充分实现的社会条件 1 保证各级各类学校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 人才能充分就业。 2 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减少人 才外流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