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

研究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石伟泰【摘要】纵观当今媒体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媒体时代”传播更加迅捷、资讯日益发达,新闻活动的触角正以惊人的速度伸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

但是,新闻传播中新闻伦理的缺失问题也随之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新闻活动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就必须在新闻界开展新闻伦理建设,而要加强新闻伦理建设则必须从思想上正本清源。

研究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正是处于这一目的。

本文从加强新闻伦理建设出发,首先界定了邵飘萍新闻伦理思想这一概念,然后对其新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加以研究,最后简要分析了邵飘萍新闻伦理思想的意义以及对我们今天在运用过程中的启示。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思想引言目前,新闻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与此同时,歪曲事实,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有偿新闻,真假难辨的虚假新闻,过度消费及恶意炒作,令人倒胃的医药广告,铺天盖地的无创造性的低俗娱乐节目,一切的一切不紧使人们对新闻事业大失所望,而且还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严重的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伦理成为关注的焦点。

第一章邵飘萍新闻伦理思想概述第一节基础性概念:伦理、新闻伦理及新闻伦理思想一、伦理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

如:“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又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

忠、孝、悌、忍、信为处理人伦的规则。

从学术角度来看,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

①“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中:“乐者,通伦理者也。

”②根据东汉时期学者郑玄的注解,这里的“伦”是“类”的意思,“理”是“分”的意思,指的是人们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或规范。

就这一含义而言,中国的“伦理”一词与西方伦理学的ETHICS(“伦理”)一词的意义相近,因而被日本学者所借用。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伦理一词虽也表示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这一意思,但人们在表达这一意思时用的更为普遍的是“道德”一词。

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中,伦理常常用来表示一种伦理学说或科学,即伦理学。

从西方词源涵义角度来说,“伦理”一词源于希腊语“ethos”,义为品性与气禀以及风俗与习惯。

③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义务的学科。

④按照伦理学观点,无论是从伦理道德思想发展史还是从“伦理”、“道德”的词源角度考①察,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作是同义词。

伦理学家罗国杰阐述:道德较多地指人们之间的实际道德关系,伦理则多指这种关系的道德。

所以,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伦理”概念,一般就是用于表示道德伦理。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出,人们对伦理各有各的看法,但把这些综合起来分析,伦理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我们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着。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有关人类关系的行为规范,并且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新闻伦理自从人类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进化为一门社会职业之时起,新闻伦理问题就开始为新闻界内外的有识之士所关注。

但是,新闻伦理学的建立,则是新闻职业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

随着新闻职业活动的发展,新闻伦理学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日益为新闻界内外人士所关注,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学也应运而生。

①新闻伦理学是研究新闻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学科,它包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如:采访对象、人、读者、通信员以及消息来源的新闻道德)两大部分。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道德是调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职业道德是基于本行业的职业特点提出的行为规范,如商业中的“买卖公平”,医务中的“救死扶伤”等。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领域内调整消息来源、传者(记者、编辑)、受者的行为规范。

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②三、新闻伦理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思想则是把这种意识进行加工处理后而产生的观念。

那么,我们在对新闻伦理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后,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维性、逻辑性、普适性的理论成果,并将这套伦理成果加以运用,让其在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明确我们新闻事业前进的方向,那么这套理论成果的形成就是我们新闻伦理思想的形成。

笔者认为,对新闻伦理思想的研究,不是对其笼统的介绍和具体原则的论述,而是要深入的研究其深刻的意义,及其它的理论导向作用。

面对在新闻事业中出现的职业道德丧失的行为,新闻伦理建设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新闻伦理学学科建设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是对新闻伦理思想研究的不到位,因此,我们要让新闻伦理思想在我们开展新闻工作时发挥其作用,则必须加强新闻伦理思想的研究,来推动和保障新闻事业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第二节步入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在邵飘萍所有的著作中,并没有写出一本有关新闻伦理的专著,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新闻伦理思想,在他所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新闻伦理思想。

“一代报人”邵飘萍他认为“新闻是社会的耳目”,与社会有莫大关系。

报纸的任务就是供给新闻,代表舆论,提倡道德,传播知识,协助工商业的发达等等。

他认为“报纸应以‘探究事实不欺读者’为第一信条。

”只有“以事实和真理”教育读者,才能取信于读者,影响国民的精神面貌。

他强调尊重事实,摒除偏见,反对以讹传讹,颠倒是非。

①他提出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

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品性要完全独立,有操守人格,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在有关新闻伦理的论述中,徐宝璜的新闻伦理思想大受后世追捧,他被后世誉为“最早较为全面论述新闻道德的新闻理论家”徐宝璜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6页。

新闻伦理思想在他所著的《新闻学》中有所体现,他的所有关于新闻伦理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其对报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而在对新闻伦理论述中的许多报人和学者中,明确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并且将记者的地位资格等伦理问题列为著作的开篇,邵飘萍应该是第一人。

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特点。

第二章邵飘萍新闻伦理思想内容及特征第一节邵飘萍新闻伦理思想的内容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强调新闻记者要重视品德修养,因为新闻记者常与三教九流相周旋,种种利欲诱惑,环伺于左右,“最易流于堕落”,故新闻记者之要素以品性为第一。

《实际应用新闻学》这本专著,是邵飘萍新闻实践的结晶。

在这本著作中,有着其独树一帜的新闻思想,在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中就包括新闻伦理思想。

一、新闻记者之要素以品性为第一新闻记者之要素以品性为第一,即人格、操守、侠义、诚实、勇敢、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此外交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

①邵飘萍提出:“外交记者为新闻界战斗之壮士”。

邵飘萍提出的记者品格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既是针对记者握有无形的、舆论的权力,也是针对记者品格低下或失落。

在这个问题上,邵飘萍可谓感触深,洞察也敏锐。

他认为,记者常“发挥其外交手腕与各方重要人物相周旋,最易得一般社会之信任,亦最易流于堕落不自知而不及防”;记者是“无冕之王”,影响舆论,“盖因其握有莫大之权威,则种种利欲之诱惑,环伺于左右,稍有疏虞,一失足成千古恨矣”。

固然,在任何时代,记者都不可能是“无冕之王”,也就不可能具有至高无上,不受约束的权力。

但邵飘萍指出新闻业及新闻工作者对社会可以产生重要影响,以及由于这种影响而造成特殊的地位和权力确是符合实际的。

因此,正确认识这种权力,摆正位置,加强记者精神与品格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邵飘萍关于新闻记者品性第一的论述,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客观要求,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提倡记者要有必需的修养,如丰富的知识、坚韧的意志、细密的作风以及必要的技巧。

这不仅体现了邵飘萍对传统优秀道德的继承,也体现出其新闻伦理思想的独特性。

二、新闻报道务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邵飘萍强调记者要到第一线去“探究事实”,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新闻的价值。

他反对当时新闻界流行的“有闻必录”的做法。

他说“有闻必录”究其根源,是无责任心的表示。

他主张记者要时刻生活在自己的角色中,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

在邵飘萍看来,看见和相信绝对不是同一回事,记者在处理一件新闻事件时,不是一味地记录,而是要经过记者用个人的观点、理念、经验进行过滤,将新闻事件的实质展现出来。

因此,要实现新闻的正确和真实,记者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推理力和联想力。

使得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邵飘萍认为,认识新闻之价值,为外交记者必具之第一要件。

但有时所闻者或系伪造之消息,或半真半假而含利用之手段,或仅吐露一部分而不肯言明滋事之全豹,外交记者于此应以锐利之眼光,观察其真伪,故必须有观察力。

②从中可以看出,邵飘萍已经认识到,事件的真相之所以会受到遮掩,这与记者的个人因素有关,这其中就包括记者的动机和目的,而新闻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取决于记者的信息来源是否真实,为了解决新闻是否真实这一难题,邵飘萍提出了以观察力来消解可能带来的新闻失实的危险。

三、报纸的作用不容忽视,应保持独立之地位邵飘萍认为,新闻纸的基本功能是“以为传达消息之利器”,“以为联络感情互通消息之用”,因此,新闻纸是“文明的产物中最普遍且最贵重之日常必需品……世界各国新闻纸出版之种数与其发行之额数必与其国之文明程度为比例。

”③在报纸林立,众说纷纭的时代,如何理解报纸是社会公共机关和国民舆论代表呢?邵飘萍认为,由于国民心理、认识的差异,新闻纸呈现多样化的状态,甚至主张各异。

因此,凡披露于新闻纸上的文字,或多或少是国民思想的发露。

邵飘萍强调,报纸社会之公器,新闻记者是社会之公人,他认为,只有真正的民间独立报纸才能不折不扣地肩负起代表人民监督政府,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的神圣职责,才能肩负起教育民众,启迪民智最终顺应时代潮流,使整个社会与时俱进,任何官方或党派政治集团性质的报纸根本不可能担当和履行这一神圣的职责。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报业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明确标准,反映国民的要求,因此新闻事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包括信仰的独立,即只相信真理,传播真理,不为权势所撼动,要扩大发行量,使社会中人人皆属股东,不信仰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

邵飘萍重视新闻纸的教育功能,认为它具有“最普遍的指导国民之效果”,是一日新月异的消息,以确凿的事实进行的“活的教育”,最广泛的教育(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连续性很强,“不容一日间断”,“为终身不断之修养”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