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 论文 读书报告 朝鲜族 少数名族

民俗 论文 读书报告 朝鲜族 少数名族

浅谈中国朝鲜族风俗的特色及演变
摘要:19世纪,大量朝鲜人民为了躲避苦难,越过鸭绿江迁徙至中国,开垦东北土地,成家立户,随着时间推移成为现今中国境内的朝鲜族。

经过两个世纪的时间,朝鲜特色民俗与中国民俗互相碰撞、结合,使朝鲜族成为了中国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文章简略介绍了朝鲜族的历史来源,主要民俗文化以及在中国土地上各式风俗的演变。

关键字:朝鲜族;民俗;演变;特点
一、朝鲜族来源及分布
朝鲜族是亚洲东北部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朝鲜半岛。

1677年,清朝为保护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

同时,迫于朝鲜封建统治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潜居中国东北谋生。

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更是促进了大量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

由于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却有不少可耕作的无主土地,所以导致延绵数十年的从朝鲜半岛到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随着出于防卫东北边疆考虑的封禁令的废除,逐步形成现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

中国境内有180多万的朝鲜族人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特别是在吉林、黑龙江、辽宁。

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占了朝鲜族总人口的近一半。

此外还有位于长白山怀抱中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二、朝鲜族的特色民俗
由于朝鲜族和韩国、朝鲜文化根源相同,其风俗习惯有一定差异但也大致相同。

朝鲜族人在饮食、服饰、舞蹈、音乐及礼仪方面都很有特色。

朝鲜族接人待物注重讲礼义道德,长幼尊卑。

同辈间年龄大则为尊,晚辈对长辈说话须用敬语,鞠躬礼是最为基础的礼仪,主要用于表达尊敬和感谢。

在公司里奉头衔高者为尊,即便年龄偏小。

朝鲜族酒桌文化礼节也是十分讲究的,位尊者应先端杯,做客吃饭时也需主人先举筷。

且餐桌上,匙箸、饭汤等用具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

中国古时期的孔孟文化对他们的礼仪影响极深,且经过精简改变一直延续至今。

朝鲜族特产是大米、米酒、泡菜、咸菜、打糕、朝鲜冷面、五谷饭、米酒等。

朝鲜族主食以米饭为主,其中朝鲜族的“汤文化”是众多文化中最典型之一。

汤对于朝鲜族来说是每餐必备,其中属大酱汤最为受宠,其他经典的比如狗肉汤、海菜汤、牛肉汤、河鱼汤、豆腐汤也是餐桌上经常出现的汤类。

“狗肉汤”是朝鲜族“汤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作品,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朝鲜族人吃狗肉的时节。

朝鲜族医学认为,狗肉具有温中补肾、强身健体的功效。

所以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可以说朝鲜族除红白喜事外一年到头都食狗肉。

最后经典菜系非辣白菜莫属,每家人都会自己的辣白菜手艺,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

将白菜先用盐水浸泡几天,抹上特制酱料,然后放入腌罐中,小半月后便可食用,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

冷面也是朝鲜族经常食用的食品,煮熟后捞出冷却,吃时再放入调料如牛肉片、黄瓜丝等,清凉馥郁,又香甜脆爽。

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常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朝鲜人也会食用。

朝鲜族服饰与韩国、朝鲜传统服饰极其相像。

在韩国古装剧中可以大致发现其特色。

朝鲜族素色衣服为多,特别是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故朝鲜族有“白衣名族”之称[1]。

男子上衣斜襟,无钮扣,并以长布带打结,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白色袜,体现男性持重的风度和雄健的体魄。

妇女为凸显身材修长也为短衣斜襟,在腰以上,以彩带为
结,长裙及至脚踝。

老年妇女多穿白、淡色长裙,而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稍富贵的则有刺绣。

到冬天,加穿以毛皮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

而朝鲜族的儿童,不论男女,以颜色绚丽为特色,体现朝气活力。

对于鞋类,朝鲜族早期多穿木屐、革屐,后来出现草鞋、麻鞋。

现代社会则普遍穿布鞋和皮鞋。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白衣长袖舞翩跹,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鲜明而富有美感的肢体语言。

朝鲜族舞蹈形式多样。

对于朝鲜族的男性来说,假面舞是最能展现男性美的舞蹈,其表演综合了唱诵、对话、舞蹈等多种形式。

朝鲜族人喜用假面舞来表现讽刺性内容,由于带着色彩斑斓,表情夸张的面具而能掩饰面部真实表情。

跳舞时动作较为粗犷夸张,戏剧性丰富。

朝鲜族传统乐器近40多种,其中属伽倻琴、鼓最具特色。

它与中国传统乐器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长鼓作为朝鲜民俗音乐的的主要打击乐器之一,用于辅助伴奏,渲染气氛。

伽倻琴则是民族特色很浓的弹拨乐器,形似中国传统乐器筝。

音色较为低沉,但音域较广。

但其演奏放置方式却与中国的古筝有很大的区别,伽倻琴在演奏时,一端放于膝上,一端置于地面。

三、中国朝鲜族的文化特点
中国境内朝鲜族既继承和发扬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优良传统和民族风格,又在同中国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发展过程中被影响,汲取和吸收周边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以适应具有中国多民族特色的新型生活方式,从而建构了既与朝鲜半岛生活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又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生活文化有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2]。

中国朝鲜族从根本上仍然是与韩国、朝鲜同祖宗的。

这点决定了他们的原文化性。

也就是说,无论环境怎么改变,其风俗习惯大体是传承主体的。

朝鲜族迁移至中国境内主要是为了逃避朝鲜严政和艰苦生活,所以他们大部分是朝鲜的地阶级群体,没有大量资金,流离失所的农民,这些人来到中国后,从荒地开垦直到拥有正常生活,所以中国朝鲜族身上的淳朴、勤劳的特性体现得淋漓精致。

中国朝鲜族民俗是立足于下层贫民的生活文化,这与朝鲜半岛和韩国的风俗习惯有较大的差异。

并且中国朝鲜族对于繁文缛礼显得更加自然看待,长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呆板的尊卑分别。

中国朝鲜族分布较广,地域长度较大,由于受当地风俗习惯影响,其之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朝鲜族在内,各组文化风俗在多民族大环境下发展,改变,形成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比如,中国境内朝鲜族除了其传统节日元日、上元、燃灯节、秋夕等也过汉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甚至存在除夕夜吃饺子,平日炒菜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方式。

中国朝鲜族居住区除了朝鲜族学校也有大量汉族学校。

不过,朝鲜族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随着朝鲜族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朝鲜族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出现了缺乏师资、学生数量减少、课外读物和参考书缺少、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3]。

朝鲜族的分布一直在变化着,这就必须通过适当增加城市的朝鲜族学校,推出民族教育政策,来保证他们的权利,来减轻少数民族的生存压力。

四、朝鲜族的尴尬际遇与挑战
由于中国朝鲜独特的历史背景,朝鲜族是一个较为“尴尬”的存在——文化朝鲜、政治中国。

中国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4]。

好在的是,中国朝鲜族对什么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籍认同及其之间区别较为清楚,思想开放、思考模式较为理性,是长期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历练的成果。

但是,朝鲜
族的角色让他们在韩国和朝鲜被用有色眼镜看待。

比如韩国人就认为中国朝鲜族就是“韩国人”,并对朝鲜族横加指责,认为中国朝鲜族人是“叛徒”,甚至是“吃里爬外”祸害朝鲜民族的势力,但一遇涉及到危害权益方面时,又立即把朝鲜族推向“外国人”范畴。

其实,中国朝鲜族就是中国国民,与其他民族的中国人享有完全一样的权利,承担完全一样的义务。

同时朝鲜族中国人属于朝鲜民族大家庭,在文化上、语言上、习俗上与朝鲜人、韩国人等是协调一致的,各自为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的存在和延续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比如,中国朝鲜族在语言上与韩国、朝鲜的语言从根本上是同一语言,虽然韩国有很多英语音译类单词,中国朝鲜族也有些用汉语表达的部分,但这都不妨碍两者交流,更不能否认三者同根性。

同时,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国朝鲜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也是中国语言、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民族一起不断丰富着中国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形成大民族局面。

总的来说,中国朝鲜族政治忠诚上的单一性,与语言文化传统上的双重性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而语言文化传统上的双重属性之间同样也是不矛盾的。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文化碰撞之后,结合其自身民族风俗形成如今别具一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

他们兼收并蓄,通过与其他民俗交流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这个民族在中国这片民族大家庭壮大发展着,与其他民族一样,保护自己的同时积极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56个民族一直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却又和谐前进的原因之一。

如今,最大的挑战便是随着年轻一代更加汉化生活的背景下,如何把朝鲜族民俗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更好发展,这是值得所有少数民族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菲. 浅析朝鲜族服饰特点和形成原因[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 许辉勋.中国朝鲜族民俗的文化特点之宏观考察[J] 东疆学刊2010(03)
[3] 尹允镇. 朝鲜族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其对策[J]. 民族教育研究2011,(1)
[4] 王纪芒. 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地区的朝鲜族为例[J] 黑
龙江民族丛刊2008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