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络以其独有的特性已经延伸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角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益匪浅,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深受其影响。
网络对于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青少年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对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网络在丰富了青少年生活,提供正功能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技能规范、文化传承、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面临困境。
因此下面就网络技术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
导言一、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用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话说: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学习和扮演社会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要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以适应社会环境。
而社会也是由于个体的“社会化”,而使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以保证。
在社会化过程中,施化者和受化者是两个基本要素. 有学者按施化者的真实性与受化者的自主性这一维度把社会化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
真实社会化主要是指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阶层、社区、社会等机构进行的社会化过程,而虚拟社会化则主要是指由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形成的社会化过程。
二、青少年,青少年是指介于12、13岁至21、22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从教育阶段上看,主要是从初中到大学本科这个阶段。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
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化基础,但是还不完全,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
从生理方面看,他们的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并逐步趋于成熟,外在的体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心理方面来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加快形成,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并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同时对事物的批判意识和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辉煌历程,根据CNNIC的调查目前网民的规模已经超过了5个亿达到5.13个亿,网络普及率超过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个亿,并且处于稳步上升中。
从网民的结构上来看15~25岁的青少年约占75. 8%,是网民中的主体,初中学历人群所占比例高达到35.7%。
青少年早已成为我国互联网中最为活跃的使用者。
为什么网络如此受青少年的欢迎?一方面,青少年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如青少年缺乏自主独立性、可塑性强、缺乏社会经验、想象力丰富等特性,使网络的进入成为了一种可能。
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特点又恰恰吸引了青少年并迎合了他们的需要。
如网络的丰富性、虚拟性、开放性、隐匿性、超时空性、多元性等填补了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空白部位。
但是,网络的匿名性,不可控制等特甜不断的考验着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由于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出现,向青少年社会化的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1.丰富了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 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更易于社会化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出茅庐便知天下大势,而今天我们通过网络足不出户便可以“纵观天下大事”,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
互联网可以把世界上两个相距甚远的地方连接起来,信息瞬息即得,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设想。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博客”、“QQ聊天”、“E-mail”等已成为人们新的交流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结识新的朋友。
通过网络,青少年开拓了视野,拓宽了交际面,丰富了日常生活。
网络社会是信息化和普遍交往的社会,通过网络,青少年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接触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多元世界,丰富的信息,从而有利于青少年视野的开阔。
以往的青少年生活在被抹去了一切人生中污点的无菌房中,天真地以为社会是如此美好;而网络揭发出的种种,能让他们看到这个社会的真实。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青少年还年轻,还不能也不应接触这些黑暗。
但是,接触社会的黑暗和性教育是一致的,一味地隐瞒,只能让不得不接受的那一天来得更具冲击、更让人难以接受;或者更糟糕,在正式接受之前,就用非正常的方法接受被扭曲了的知识,从而产生对社会的畸形认识。
因此,正确的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去认识,和了解社会上的各种多元化信息,将对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有着莫大的正面作用.2.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使青少年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发展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
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
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
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
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
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
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 形塑了青少年的多元化生存,使青少年有实践更多社会角色的机会角色理论的观点认为,青少年学生的角色是自我同一性的核心,所谓的自我统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发展自我同一性事青少年期个性发展的主要阶段,自我同一性顺利兴盛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顺利实现同一性的关键是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做一些尝试,通过体验,摒弃那些看起来不合适的东西,发现适合于他们生活方式以及满足自己需要的某些活动,任务,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和行为往往具有单一化、中心化的特征,青少年通常只扮演了子女、学生、朋友的角色。
前两者都是需要被指引的角色;第三者因为年龄和活动范围的限制,通常也不会有太多主动性。
这将导致在青少年突然脱离了全方位的管束、步入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情境后迷茫不知所措. 而互联网在总体上是松散的,人际交往具有的双向性、互动性等特征,打破了现实人际交往的特征,单一的交往主体开始变为多元交往主体。
网络的虚拟性正好缩短了青少年亲自探索的时间,并减少了不必要的挫折和痛苦,消除了不被社会接纳和承认的焦虑和恐惧,使他们更有信心的步入现实社会.正如鲁洁所说“网络所形成的普遍交往,开始具有了自由交往的特征,也即交往成为个人自由自主的活动,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在这种自由交往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状态,也即网络交往中每个主体与之切实相遇的是另一主体,交往的方式也有单向度向交互性、非中心化转变。
他会寻找自己有兴趣的社区,并在里边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批人际关系。
如果不是被在此社区内的朋友推荐的,他将成为一名普通的新人;如果不是用实名交流现实中的问题,他在此之前所创造的一切名望利益或污名,在这个社区内都没有任何意义。
他将和其他新人一样,在观看和发言中感受这个社区的氛围、了解这个圈子的明文规定和不成文的规定。
这些氛围和规定与现实生活中的也许相同也许不同,如果他逐渐改变自己融入了这个团体,他就成功完成了从新人到成员的角色过渡——这种过渡完全是他自己实现的,没有出身和背景的参与。
4.满足了青少年对平等的需求,加快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进程网络空间对于青少年的重要影响,还体现在能将他们从工业社会功利性的生活与交往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更加自主、更富人性光辉的数字化生存模式。
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与其他网民之问,是一种高度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人人都是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一体,没有种族偏见,没有性别歧视和贵贱之分,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中,人的主体性存在被引向了一个新的意义领域。
以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为例,网民的这种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对交往对象的自由选择上。
在网络空间,任何人的存在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广泛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交往的对象。
其次,由于网络沟通的匿名性,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可以展开任何想要交流的内容。
再次,网民可以控制网络交往的环境或背景,将它建设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就如上文所说, 网络交流是平等的,并不会因为出生,背景等等的问题,让人们在网络上有很大地位上的参差不齐.网络的公开性、迅速性、广泛性、匿名性等特性,使得青少年有机会、有能力通过其与社会发生政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也为青少年参与政治提供了渠道。
同时,网络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障碍,使个体能够抛却重负施展沟通能力,从而自由的张扬个性,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尤其是一些社会弱势群体,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很难与社会中的其他群体进行正常、畅通的交流。
但在网络空间里,他们找到了和正常一样的另一个自我。
在通过网络与社会进行政治互动过程中,青少年扩大了政治知识,深化了政治认知,提高了政治技能、政治觉悟,不断的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的自觉性,不断地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过渡,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1.网络信息纷杂,容易影响青少年正确的正式态度和弱化道德意识人们道德的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人们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网络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及多元化特点,使它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导致信息污染,如互联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迷信等各种不良信息,特别是色情信息泛滥成灾,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危害很大。
互联网络中各种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思想文化泛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
首先,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准呈狭隘和浅薄的趋势,海量的信息缩减了思维判断的时间,削弱了人们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不利于青少年辨别区分有效的正确的政治信息,从而使其政治鉴别力薄弱。
同时网络中的信息污染,还会给主流政治文化带来冲击,会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转移青少年对政治的关注,让青少年对政治问题变得的冷漠和麻木;更能让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和鉴别力下降,易造成政治态度的畸形和政治行为的失范,以致影响他们政治社会化的正常发展其次网络思维方式的扁平化和网络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促使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很容易发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