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探幽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目前水土流失的现状,接着针对水土流失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导致河、湖淤积,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极大的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已经成为水利建设中重中之重的问题。
一、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2/3,在总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4%,林地占16.5%,天然草地占29%,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荒漠等占35%。
2004 年,全国11条河流土壤侵蚀总量16.22亿吨。
其中长江、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9.32亿吨和4.91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全球屈指可数。
根据全
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风蚀面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
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预想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局部地区甚至仍存在扩展的趋势。
水土流失的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1、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
各项防冶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冶坡与冶沟相结合,以冶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
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要求,2l世纪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基
础,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加强林草植被建设
林草植被建设历来是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作用。
要采取最严厉措施,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毁林开荒、坡地种植农作物、过度放牧,开矿采石和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破坏地貌的活动,以保护和培育好现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为重点,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强整地措施,搞好封育管护,全面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坡造林种草相结合进行。
3、开展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实施科教兴水保的战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冶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
建立比较完整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建立多层次的水土保持协调机构和
民间水土保持组织,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推广和应用工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
4、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并确保资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制订相关政策,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
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稳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国家应对采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地区提供相应的补偿,在水土流失地区建立一套规范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合理调节生态公益经营者与社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制订鼓励政策,推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承包、租赁和拍卖,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继续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协调和监督执法力度,促进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和执法体制建设,制订流域执法情况监督工作规范和流域近期水土保持监督工作规划,明确流域预防监督工作的思路和目标。
加强监测,是目前水土保持工作的迫切要求。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与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查处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行为的力度,争取将各地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
成效每年反映在监测数据上,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又可作为对各地工作成效做出量化考核的客观标准。
6、加大执法的力度
进一步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大力宣传,从各方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订吸引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积极治理的政策,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同时,通过法律的执行,切实保障治理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把水土流失的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
7、合理配置水土资源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化解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综合整治措施体系,改善用地条件,缓解人地紧张的矛盾。
对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规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继续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措施,抓好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8、增强各级各地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各地方政府应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当地国民经
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任务与干部政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应增强各级水土保持机构的决策和管理能力,以充分有效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实现水土流失防治政策的现实需要与现实执行能力之间的统筹平衡,要结合本地实际,依法划定、公布本行政区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速发展。
三、结论
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吕红水土流失现状及保持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7期
2杜轶王小平张勇关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