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动机的研究对旅游动机的研究【摘要】:动机就是发动和维持人的活动,并使得活动指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
动机是在人希望其需要得到满足时被激发产生的。
一旦某种需要被激发,一种紧张的状态便会存在。
它驱使人企图减少或排除这种紧张感。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的内部动力。
旅游动机是在旅游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旅游去进行旅游活动内部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心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内心中就产生了不平衡,因此人们普遍渴望能够对这种不平衡进行调节。
旅游活动是人们公认的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
一个人一旦产生了旅游的需要,旅游动机就推动其为满足旅游需要而进行种种努力:把行为指向特定的方向,做出旅游决定;开始旅游活动;维持旅游活动的进行并达到目的;满足旅游需要;最终消除心理紧张。
不管旅游动机如何复杂,其实实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多种旅游需要。
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旅游行为产生、实施的源动力,对旅游者旅游行为、旅游地旅游策划、旅游开发、旅游形象等有重要的影响。
旅游动机的研究不可以仅停留在某一层面、地区和某一时间段内,而是要开展广泛的、不同地区、不同对象、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一一对应的具体研究。
不仅是理论上的描述而且还需要有更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即定性定量结合)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动机,旅游动机,旅游行为,激发旅游动机类型旅游动机调查项均值均值排序%*学习型专业学习的必要,如实习、写生等2.171817.20%参加社团或者班级组织的活动 2.411519.89%参加节庆、体育赛事或者其它活动2.121910.75%修学旅游、上补习班等 1.842014.52%文化型浏览著名风景名胜地 3.55552.15%浏览著名历史文化古迹 3.37945.70%想看不同的事物、体验新生活经历3.61455.19%了解异地他乡或民族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3.63358.60%品尝各地美食与风味小吃 3.92167.20%交际型增进情侣感情 3.141139.78%探亲访友、和家人朋友一起增进感情3.51657.53%结交新朋友 2.911234.95%康体型缓解学习压力、调节心情 3.42856.99%逃脱日常生活、摆脱生活烦恼 3.44746.24%娱乐消遣、放松休闲 3.72262.90%疗养健体,如泡温泉、登山、游泳等3.261045.70%声望型寻求刺激兴奋,如蹦极、漂流等 2.751334.41%荒野探险 2.401623.66%宗教崇拜 2.501412.37%购物 2.321733.33%由于人们外出旅游时并不是单一的动因。
往往有多种原因,因此,人们在对旅游动机的分类时是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的,这就导致了多种分类方法的出现。
二、产生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旅游动机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是指个体的内在条件,即人对旅游的需要,但是人们具备了旅游动机的主观条件后如果客观条件的不允许,并不一定能够形成旅游动机,因而旅游行为也不一定能够发生。
所谓的客观条件就是外在的诱因或刺激的条件。
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通常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的因素:时间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
1、时间条件。
人们外出旅游必然要占用时间,如果不能摆脱繁忙的公务或无休止的工作,没有供自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人们就难以产生旅游动机。
我国正已开始实施带薪休假制度,也早已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还实行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长假“黄金周”制度。
这些时间条件对中国人旅游动机的产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统计,200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1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3亿元人民币。
2、经济条件。
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财力有限、经费不足,旅游行为就无法实现。
旅游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和重要的特征之一,人们只有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才会产生旅游动机。
在一个温饱尚不能满足的社会,是不可能产生大量的旅游需要和动机的。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的程度与外出旅游的人数通常成正比。
研究表明当一国的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其居民普遍会产生国际的旅游动机;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至10000美元时,居民通常会产生国际的旅游动机。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迈进的阶段。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76美元,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中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也开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我国现在的人均GDP水平正是使旅游需求开始全面释放的时期。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也正处在普遍产生旅游动机的初始阶段。
3、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是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背景。
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而独立存在。
在一个旅游氛围浓郁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旅游动机将会十分强烈。
反之,如果旅游在社会中没有形成风气,人们对旅游的评价很低,人们的旅游动机就很难产生。
三、旅游动机的种类从多源性上分析旅游动机,旅游行为来源自以下动机:1.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完善的动机。
通过旅游这一象征性行为,可以结交新朋友,满足个体对爱和归属的需要;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个人取得成功与成就的象证,可以通过其获得独立感、自信心和自我舒适感;并从旅游中增长知识和提高审美能力,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2.基本智力的动机,旅游既可以用心理动机、也可以用智力动机来解释,通过旅游有助于满足尚未满足的智力需要使人们得以收集周围世界的事实而这些事实在书本上又是找不到的。
3.探索的动机。
解释旅游的另一种假定就是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天生造就的,并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用登山。
滑翔、跳伞、潜水。
坐气球或航海来得到满足,也可以通过旅游发现新目标、结交不同的人或了解异地文化等来实现。
4.冒险的动机。
大多数健康的人都喜欢冒险,冒险是扣人心弦的,而且常常是属于浪漫色彩的经历,它没有明显的实际价值,这类旅游者通常都有用自己的所有感官来体验世界的强烈欲望。
5.一致性的动机。
一致性,即人总是寻求平衡、和谐、一致,力求没有冲突和能够预知未来。
不一致则会产生心理紧张。
按照一致性理论,在旅游的情境中个体表现出尽量寻找可提供标准化的旅游设施和服务。
个体认为那些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高速公路、旅馆、餐馆、商店为旅游者提供了一致性,会给旅游者带来和谐舒适感。
6.复杂性动机。
根据复杂性理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感兴趣的是力求避免一致性和可知性,而是从在家时的惯常节奏或上次假期旅游经历中寻求一种变化的需要,从而追求旅游给人们不变的生语带来的新奇和刺激,解除由于单调生活而引起的紧张感。
要想更好的激发旅游者的动机,除了了解其动机的种类外,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影响旅游动机大因素。
因此在提出怎样激发旅游动机之前先总结下影响旅游动机大各种因素:四、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影响旅游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方面:即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外部条件。
我们可以构建出这三者的立体模型,如下图所示。
其中主体因素包括信仰﹑好奇﹑休闲﹑兴趣﹑知识﹑想象力﹑身体条件﹑精神状况等;旅游客体因素包括旅游点的知名度﹑服务设施﹑旅游产品﹑门票价格﹑旅游点的特色﹑服务质量等;外部条件有闲遐时间﹑经济条件﹑交通情况﹑旅游旺淡季﹑信息等。
(一)旅游主体影响旅游动机的首要因素是有关旅游主体的各种因素,包括旅游需要、对旅游景点的知觉、信仰、好奇、休闲、兴趣、知识、想象力、身体条件、精神状况等多种因素。
主体的旅游需要是产生旅游动机的首要条件,特别是人们变换生活环境以调节身心节律的需要,以及考察旅行以满足探奇求知欲望的需要,对于旅游动机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为了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从日常各种烦琐事务中彻底解脱出来,以便使身心活动恢复平衡,就会通过旅游来满足这种需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跨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普遍对不同于自己所在地、所在国和自己民族的自然现象、社会文化、风俗等,有着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主体对旅游对象的知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果仅仅集中力量去开发旅游资源和配备旅游设施,而忽视旅游信息传递的作用,只是坐等客人上门,其后果只能是客源稀少,其投资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旅游对象符合旅游需要的对象,是指能使旅游者需要得到满足的旅游客体。
如果仅仅具有旅游需要,而缺乏客观上存在的可以满足旅游需要的对象,就不可能产生旅游动机。
旅游对象既可以是自然界事物,也可以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事物和现象。
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也就是旅游对象的重要内容。
旅游对象首先应当具有吸引力,和是旅游对象的基本性质。
旅游对象之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是因为具有吸引力。
对人们没有吸引力的事物,不能成其为旅游对象。
此外影响旅游行为的因素还包括旅游点的知名度﹑服务设施是否完善配套﹑旅游产品的特色及多样性﹑门票价格是否合理﹑旅游点的特色﹑旅游部门的服务质量等;(三)外部条件影响人们旅游活动的外部条件有个体的闲遐时间﹑经济条件﹑前往旅游点时的交通情况﹑旅游旺淡季﹑旅游信息等。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个人经济收入的增多。
交通条件的改善等,使本来具有求解脱和求补偿需要的个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来满足其旅游需要,使他们能够参加到旅游者的行列中去,由潜在的游客成为现实的游客。
而另一方面,除了门票价格以外,旅游景点本身的特色和配套服务设施也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五、旅游动机的激发策略(一)营造可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及大环境旅游活动作为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陆对接待国外游客的规模很小,有许多地区尚未向外国人开放,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很多,跨国的旅游活动没有得到发展;而同时国内的旅游也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举步不前,使得大量的旅游资源被闲置或浪费,而人们的旅游休闲需要得不到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活动也越来越关注,许多地方将旅游业视为“无烟工业”,并作为刺激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加以强调。
甚至有的地方将旅游业作为该地的支柱行业。
这样借助“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旅游招商活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因而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战略是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先决条件。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黄金周”和“家庭旅馆”等都体现了政策及大环境对旅游事业及人们旅游动机的影响。
旅游“黄金周”的出现,一方面是与国家实行工时改革,增加法定节假日的措施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有关,如对假日旅游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向社会及时公布旅游城市的动态预报。
近年来我国给每年的旅游活动都确定了一个主题,这样突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提出相应的口号,从而有效地激发出旅游者的动机。
(二)倡导现代旅游现代观念、鼓励旅游消费要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旅游者的动机,首先应该倡导树立新的旅游观念,使人们认识到旅游不是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旅游不属于“吃喝玩乐”型的不健康的追求,旅游也不是“游手好闲”者的无聊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