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结构主义语言学》PPT课件
《结构主义语言学》PPT课件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体系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体系的全景结构:索绪尔普通语 言学的理论大厦是由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这两 大支柱共同支撑的,内部语言学包括言语的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和语言系统,外部语言学包括言语的语 言学、历时语言学以及地理语言学。作者强调,索 绪尔所建构的语言学体系是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 学的辩证统一。内部语言学研究言语体系中语言的 组织以及语言的内在系统,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整 体,是一个严密的、同质的分类原则;外部语言学 则研究言语体系中言语的地理扩展和方言的分裂语 境,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民族语形成的历史及地理、 普通语音学、词源学等,是一种异质的安排与整理。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语言形式分析,回避语义 问题;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创造了语言结构 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对汉语语言研究影响极 大。
概括地说,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 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 和分析。这三个学派均对人类语言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数学性质而著称。这种 理论虽然十分抽象,很少实际应用,但是代表着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 趋势。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评述说:“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说是一座极有学 术独创性的象牙之塔。”或许语符学原理在计算语言学、言语工程学等新学科 中会有应用的天地。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3、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成为 乔姆斯基的哲学训练
乔姆斯基的哲学训练 诺姆•乔姆斯基受到过迄今最为严格的实证主义语言学传
统的训练,即“后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的训练。列昂纳 德•布龙菲尔德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语言学界的核心人 物,是这一传统的思想先驱。他开创了对语言学方法论的 探讨,提出只有从被调查对象的直接观察中得出的论述, 或者可以由根据一系列机械程序所做的观察中推导出来的 通则才是可以接受的。他指出:“关于语言的唯一有用的 通则是那些由归纳而得出的通则。我们认为应当是带有普 遍性的一些特征,却很可能是我们接下来探究的另一种语 言所不具备的”(1933:20)。这样的一种观点既不提倡对 语言的普遍性质的探究,也不提倡对意义的研究,因为试 图弄清某一语句的精确意义绝非易事。
பைடு நூலகம் 索绪尔的学术成就
索绪尔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 一,区分了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在历 时语言学较为成熟的语境下,强调在当时尚 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共时研究应优于历时研究; 第二,区分了语言与言语,其主要目的就是 要将语言研究的对象从混沌体中分离出来, 这为语言学提供了一个分辨研究的原则;第 三,提出必须从共时角度把任何一种语言都 看成是一个由互相关联的词汇、语法和语音 等成分构成的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2、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
为标志。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代表著作有叶尔姆 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 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 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 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他主张区分内容平面和形式 平面,两者又都区分为形式和实体。语言符号是由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所构成 的单位。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的关系。他的理论称作语符 学,具有代数的性质,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假设,注重演绎。
语言学家:【美】诺姆·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语言学界的爱因斯坦--诺姆·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美国《外交政策》和英国《展望》杂志授予美国著名 语言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大师”称号。
乔姆斯基1928年生于宾夕法尼亚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 家庭。父亲是希伯来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7岁入宾夕法尼 亚大学读语言学、数学和哲学,1955年获博士学位,此后 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任美国科学促进会委员、 美国科学院和文理科学院院士。他在29岁时出版的《句法 结构》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思想,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 语言学中的地位。由他主持开发的人机对译系统采用了转 换生成语法原理,成功地实现了印欧语系中不同语言之间 的人机对译,被广泛用于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他后来提 出的语言哲学思想,使他成为当代哲学界的重要人物,被 誉为“语言学界的爱因斯坦”。
结构主义语言学 与功能语言学的
区别与发展
网页:大学生读写资源
白 平2005、11、21
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瑞士语言学家费尔 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及 其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加上后来分化、发
展而成的“转换一生成语法”是结构主义 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索绪尔学说在中国
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开展的“文法革新讨论”中,陈望道 和方光焘就已初步运用索绪尔学说中的某些原理来分析和解决汉语 语法问题了,虽然还未能由此建立起一个新的汉语语法学体系,却 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方光焘通过区别语言和言 语来确定语法的对象,认为以“言语”为对象的部门叫形态论,以 “言”为对象的部门叫句子论;陈望道则在吸收索绪尔符号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文法学是以表现关系为对象的”,表现关系可分为 “配置关系”和“会同关系”(相当于索绪尔的“组合关系”和 “联想关系”)。方光焘在索绪尔区分共时历时思想的影响下,认 为建立现代文法体系应和历史分开;而论及汉语词类划分和语法研 究问题时,方光焘和陈望道在索绪尔价值理论的启示下,分别提出 “广义形态说”和“功能说”,都强调按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来划 分词类和研究语法。
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马泰休斯是布 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 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 位学的经典著作。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 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 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 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索绪尔学说在中国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语言学界开展了关于 语言和言语问题的学术讨论。这次讨论主要由方 光焘对高名凯1958年提出“言语有阶级性”的观 点提出不同看法而引起。语言和言语问题讨论从 1959年一直持续到1964年,许多学者参与了这次 讨论。讨论从索绪尔区分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 这三个概念的看法开始,主要集中在“是否有必 要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区分开来之后,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怎样”、“区分语言和言语有 什么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三个方面。这次讨 论使人们对索绪尔的学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语言学家:【美】诺姆·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英国著名的《前景》杂志为纪念创刊十周年,会 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进行了一次网络调查, 评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日 前,两份杂志公布了评选结果,美国著名的语言 学家诺曼·乔姆斯基被评为当代最伟大公共知识 分子。 在2万张有效投票中,乔姆斯基共获得了4800 张选票,两倍于位居第二的艾柯。现年70岁的乔 姆斯基是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但乔姆斯 基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 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 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 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 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性小结
1950年代:结构主义的时代 研究对象:作为人类行为的语言 研究范式:发现程序+分布理论(如音位
的描写) 哲学基础:行为主义 关心的是对语言本身的结构和系统的描写 就语言而研究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1、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 也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
又称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它是二十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 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个学派的先驱者是博厄斯(也译鲍阿斯)及其学生萨丕尔, 主要代表是布龙菲尔德,之后是海里斯和霍凯特。
博厄斯在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写的序言中,号召美国 学者摆脱传统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强调对语言事实作客观 的描写。萨丕尔在名著《语言论》中站在心灵主义的立场上 解释语言现象,他主张把语言现象同人类心理、社会、文化 联系起来。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提出了著名的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 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 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
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
二者的关系表现为:“外部语言学首先引发内部 语言学问题,继而成为内部语言学的承载,内部 语言学则不失时机地转化为外部语言学的前提。 内部语言学涉及言语体系的恒定方面,它超越时 间和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语言抽象的部分; 外部语言学则观照语言的动态方面,受制于时间 或空间,是言语体系的具象的部分。”“没有外 部语言学我们便不可能聚焦于内部语言学,便不 可能理解那种抽象的‘普通’的存在,而没有内 部语言学,我们便无从感知理论形态与实际中具 象的言语之间的关系,便无从实现理论的升华与 转化。”
索绪尔学说在中国
粉碎“四人帮”后,索绪尔学说在中国出现了新的景象。首先,索绪 尔学说真正得到了系统的介绍和客观的评价。高名凯翻译的《教程》 198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岑麒祥《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 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1980)、徐志民《索绪尔的语言理论》 (1980)、潘庆云《索绪尔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基础》等文章对索绪 尔学说作了比较客观地评介。此外,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 (1981),李兆同、徐思益主编的《语言学导论》(1981)等语言学 概论教材大量引进了索绪尔语言理论。在新时期,我国学者对索绪尔 学说的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徐思益的《论语言的共时性和历 时性》(1980),索振羽的《德·索绪尔的语言价值理论》(1983), 杨忠、张绍杰的《语言符号的线形特征问题》(1992),叶南的《论 索绪尔二元对立的语言哲学思想》(1997),易兴霞的《索绪尔语言 理论的哲学内涵》(2000),向明友的《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经济学背 景》(2000)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索绪尔学说在中国正在向新 的深度和广度进展。(作者为南京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