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数学下.ppt

一年级数学下.ppt

❖ 知道m和cm的进率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计算和大小比较;
❖ 会测量物体或图形边线的长度,能用m、cm以 及 m cm表示其长度,并能画出指定长度的 线段。
❖ 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 能区分“体”与“面”易混淆的名称与含义, 在 “体”上找出(数出)所学的“面”;
❖ 能在操作(折、拼)及想象过程中,体会图形间 的变化与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d)图形的辨认可与统计结合复习
—— ——
例如:<总复习>中.
估 量 说
单位
有序
结合统计方法 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分 对折



可以拼成哪些平面图形
想 作想
(三)统计与概率部分
▪统计
复习要求:
❖ 能根据实际需要对群对象进行简单的统计; ❖ 能正确填涂统计图表(横式与竖式) ❖ 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总量、最多(少)、同样多或相差等;
❖ 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简单的安排或建议。
如果两人分一组,最强?最弱?均衡?
措施: 1、 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据现象,涂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利用有效的方法从有序排列或者无序排列的信息中, 收集到有效的数据。 3 、在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采用画圈、 打点或者写“正”字等 多种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避免数据的出入, 也可用不同的图形表示数量的多少; 4、在涂统计图时,为避免学生少画、 多画的情况出现,可指导学生先根据数据在 统计图中作出相应符号后,再将统计图画完整。而在补充 题目中已涂好的部分时,还要记得检查题目所涂部分 是否正确。 5、 要指导学生学会检查。要明白:所有数据之 和要和所统计的总数相吻合。 6、 为使统计图形美观,要使学生养成利用直尺作图的 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下)
各部分知识复习 要点与措施
(一)数与代数部分
▪生活中的数——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减(一)(二)(三)——100以内数的加、 减法 ▪购物——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
关于数的认识部分
❖ 能数、认、读、写、摆(画)100以内的数; ❖ 明确数的组成、数位、位数与数的位置值; ❖ 会比较数或得数的大小,能根据大小关系填数; ❖ 能按规律数数、填数; ❖ 能用“多(少)一些”“多(少)得多”“差
关于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
❖ 知道并能正确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 大致的价值;
❖ 明确人民币的单位和进率关系,会比较不同 面值(或换算和计算;
❖ 能在购物情景中,正确估计并计算购买1—— 3件物品的总价、付钱和找补;
这部分知识,学生的问题在于缺少生活经验, 对人民币的面值不熟悉.兑换又是学生最困 难的,因为,兑换时既要想到人民币的面值,还 要计算,所以出错率很高.

25–15= 26–16=
探 索 规 律
26–15= 25–16=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
▪观察物体——观察与想象 ▪测量——长度测量 ▪有趣的图形——认识四种平面图形
复习要求:
❖ 能直观想象并辨认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简单 物体的形状,体会“体” “面”关系;
❖ 能比划出1m和1cm的大致长度,能进行简单比 划与大致的估测,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 长度;
❖ 能看出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措施
(a)培养测量前先估一估的意识和习惯,增加 一些选择长度单位、估计大致长度以及了解 自己身体“尺子”的题目(身高、步长、1米 线)
(b)增加“体”与“面”联系的题目(结合观 察物体)
(c)注意设计和利用分、折、画、剪、拼、看、 想的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
➢ 通过目录和看相关单元内容,在自主回顾中,帮助初 步梳理板块重点知识;
➢ 针对学生的错漏、设计针对性的内容重点复习;
➢ 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各个击破;
➢ 用分类、对比、变式、找错、联想、回头看等复习方 法,引发兴趣,提升思维;
➢ 课前提出复习要求和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对照自 己的认识和作业,反思复习后的进步和变化。
不多”表达或选择数的大小关系。
关于加减计算:
❖ 能在实际情景中,了解数学信息(文字、情景、 表格等),提出问题(一共、剩余、多几、多 几的数、差几等),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列出 算式;
❖ 知道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 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进位、退位) 以及三个数的加减;
❖ 能通过数学思考直接比较得数的大小;
例如:总复习第4 题(p89)
34+29 29+34
53 – 36 54 – 36
49 – 37 49 – 36 ——发展数感
57+38 57+34
p.91.第9题
价格相差多少钱?
有序地思考、估算 最少有几张人民币?
p.91.第10题 百数图:估——算——理——推
——
减一减呢? 16–15= 26–25=
措施一: (1)回顾和加深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印象。 (2)根据实图的张数计算总共( ) 元( )角,明确元和元相加减,角和
角相加减的原则。并会计算当角和角“满十”
后,换算成一元的知识迁移。
(3)正确利用元、角、分的关系,进行换 钱的练习 .
措施二
充分利用总复习中一些题目,发展学生的能力. (a)落实题目的复习要点与意图 (b)全面了解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明确问题 (c)挖掘题目中开放性数学思考因素
❖ 能从不同角度估计或分析实际问题(如加减三)。
加减(三)
不同分析角度
计算,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一个知识点,原因是 学生计算时:一种情况是忘记进位数和退位点,另 一种情况是20以内的加减结果不准确造成的.也是 我们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措施: 尽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起到相互检验、尽可能减少错误的作用. 比如,用口算方法检验笔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