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


对于递进选择题组,应利用题组思维进行解答。具
体有顺序、逆序两种方式:
规律技巧总结 1.顺序解题:即按题号顺序解题,采用该方式 时一定要回头验证,如【真题1】中的【思维过
程】分析。
2.逆序:即同一题组中,按试题序号由大到小 解题。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另辟蹊径,轻松解题。 如2011年安徽卷31、32题。
(2)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和中期加 晚 快 速阶段,具有起步 ⑱________ 、发展 ⑲________ 、城市化水 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生影响的原因 土地利 用方式 发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不断扩大, ⑳______ 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影响。 2.影响 (1) 有利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环境向 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 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加速阶段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集,城市化推进速度很快 象 环境恶化等问题
发展中国家中经 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或地区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 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 象 滞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早 水平高 发达国家 特点 原因 产业革命早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 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 城市人口
热岛
大气 污染、 ______ 水 污染、垃 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 ______ 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3)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措施: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 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思考感悟】 S形曲线符合一般正常发展过程的 实际,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镇化地域差异和预测未 来的发展。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过程随时间的 发展都不可能留下一条完全相同、平滑连续的标准 曲线。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后期 阶段
70% 出现郊区城 城乡一体化明显, 甚 以 市化和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 至停 上 现象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滞
趋缓
目前发达国家大多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 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
阶段,而不同阶段出现的城市化问题表明:城
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 平相适应。
必修Ⅱ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 2课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考纲考向
【考纲概览】 1.城市化的标志和动力机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 【考向定位】 1.以“畅通工程”、“绿色住宅”和“十二五”规划中有 关城市化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上海世博会等为背景,考查我 国城市化的特点、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结合地域文化的特色或地理景观图片,考查地域文化对 城市发展的影响。
考点梳理
一、城市化 集聚 和 城 市 范 围 不 断 ② 1 . 概 念 : 人 口 向 城 镇 ① ________ 扩大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________ 2.标志 增加 、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④ 城 市 人 口③ ________ 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⑤ ________ 扩大 。其中,衡量城市化 ________ 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从人口迁移来 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2)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 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 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 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 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 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2)不利的影响 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表现 对生物圈的影响 改变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______
减少
对岩石圈的影响
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对水圈的影响
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和运动状态
对大气圈的影响
出现城市“______”效应,影响大气水热状况;密集的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 风向等
3.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 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
规律技巧总结 利用题组思维解答递进选择题组
高考地理选择题几乎都是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即利
用一个试题情境设置相关的2~3个选择题。递进选
择题组是指试题间存在逻辑联系,即前一个选择题
的正确解答构成后一个选择题的解题条件,如【真 题1】中的选择题组。
题应分清主次、框定前提条件。
必修Ⅱ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 3课
城市化过程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1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
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对岩石圈的影响: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
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土壤层的影响。
一些大城市中心 市中心的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 区表现出衰落的迹 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 象,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乡村和小 现象 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国家 类型
特点
原因
二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快 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 总 体 水 亚非国家 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 平 低 , 水平低 程 发展 但 不 平 南美洲国 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中国 衡 家水平高 水平 家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 的压力大;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生 城市发展不合理 态造成破坏;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一 部分发展中国家表现为“虚假城市化 ”,另一部分表现为“滞后城市化”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 .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2.意义
项目 意义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人口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转化 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 产业 结构 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 工业 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 科技 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 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 文化、 思想、 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观念 。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比较高,表现为“虚假城
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类型
特点 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
举例
虚假 城市化
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 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 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
南美洲国家
滞后 城市化
印度、孟加拉 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 、印度尼西亚等国 化进程
2.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
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
上。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以及大城市数量 迅速增加。
(1) 郊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逆城 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 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 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
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 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
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
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城市化的进程和地区差异
1 .城市化的发展阶
段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 过程来看,城市化水平 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 一条稍被拉平的“ S ” 形曲线。如图所示:
(接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
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
城市中心,不愿再忍受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
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
化现象。如下图所示: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和中期加速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 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 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