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热点时事评论

2017热点时事评论

有一种自信叫“为火箭发射失败点赞”6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布通报称,我国当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过程中火箭三级工作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具体原因正在调查分析。

通报还称:“目前卫星太阳帆板和天线已展开,卫星系统工况正常。

各方正在采取有效措施。

”(6月20日《新京报》)航天火箭发射失误,让人遗憾。

然而,当消息传出,小伙伴们不仅“愉快地”接受,还纷纷点赞,一吐心曲,“成功多了,看见一次失败都觉得奢侈”“对于中国航天,失败才是新闻”……这赞为信息透明而点。

火箭发射失败的消息发布时间为19日,而情况通报发布时间也是19日,换言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当天即发布消息。

从时间上看,不延宕,不冷却;从内容上看,不回避,不掩饰。

这种公开透明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了真诚,更读出了自信。

众所周知,火箭发射很难做到百分百成功。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所称,在航天这个高风险的领域中,一发火箭至少有1000多个元器件,光电缆的长度就能达100多公里。

即便是航天技术领先世界的强国也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比如去年9月,美国猎鹰9号火箭就曾在发射台上爆炸。

我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和可靠性一直居世界前列,对此,举世皆知。

偶然失败一次,实属正常。

承认失败,天塌不下来;直面失败,咀嚼失败,才能败中求胜,走向更大的成功。

将失败消息发布出来,即是直面失败、自我砥砺的体现。

我国航天的三大精神,就包括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航天人并不讳言失败,是对航天精神的“另类”诠释,更能赢得网友理解和力挺,正如有网友所称,“比起无数次成功带来的骄傲,失败后的坦诚更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自信。

”网友的赞也是为自己而点。

针对火箭发射失败,几乎所有的网友都抱有鼓励的态度,而不是愤怒,更不是挞伐。

一次“来之不易”的失败,验证了广大网友的心态成熟。

衡量网友心态是否成熟,往往不在于面对成功时是否欢愉,而在于面对失败时是否理性。

当年,“体操王子”李宁兵败汉城,遭遇无数国人指责,而今天,我们对火箭发射失败这样的事都能保持坦然,不正说明国民心态越来越成熟了吗?中国是泱泱大国,大国需要大国心态。

有人说,只有当现代化达到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从容时,才是真正的大国。

值得欣慰的是,有无数事例证明今天的国人越来越成熟。

有一种自信叫“发射”失败信息,有一种成熟叫宽容失败。

其实,这次火箭发射不是失败,而是失误,根据以往的经验,虽然卫星未能顺利入轨,但是还可以利用卫星发动机将卫星调整到预定轨道。

不管是失败还是失误,都让人看到了自信与成熟,这种效果也许不逊于火箭发射成功。

在向航天人致敬的同时,更希望航天人在伟大征程中谱写精彩篇章,共同见证一个越来越自信、开放和强大的中国。

女性车厢缘何遭遇尴尬?深圳的地铁变样了!6月26日,深圳地铁1、3、4、5号线正式启用女士优先车厢。

这是国内地铁对女士优先车厢的首次尝试。

6月27日下午6点,车辆到站后,有媒体记者挤上女士专用车厢,发现里面早就塞满了大量的男性乘客。

女性车厢为什么遭遇尴尬?一个原因是宣传引导不够。

“女士优先车厢”指引不多,乘客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它的存在。

从女士优先车厢下车的一位先生表示,“大家都是上了车才发现有这么一个变化。

”尽管站台的屏蔽门贴有标识,但车站内并无其他明显告示和提醒。

候车乘客多时,由于视线被阻挡,标识很难被发现。

那么,如果市民知道女性车厢的存在,会不会主动去乘女性车厢?可能也不会。

“高峰期能挤上车就不错了,哪能来得及专程到首尾处坐车?”就像一位女乘客说的,早上乘地铁时,她听到了广播的告示,现场也有工作人员对女士优先车厢进行引导。

“但大家都赶着上班,根本没人听。

”女性知道有女性车厢,为什么也不去坐?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女性的想法:如果女性从廊桥走到站台,正巧就站在列车的第一节或最后一节女性车厢,她当然会选择进女性车厢。

如果赶到站台的女性站在列车的其他车厢门前,她们会专门跑到列车的第一节或最后一节吗?答案是不会:一是跑许多路去乘女性车厢,太麻烦了,不如就上自己面前的普通车厢;二是即使赶许多路跑到女性车厢,假如女性车厢的女性很多,不得进去,那时再转向普通车厢,岂不是更糟糕?而且,乘车的女性肯定占整个旅客的一定比例,她们会判断,假如大家都去女性车厢,两节车厢肯定是装不下的;三是当整个车厢都人满为患时,女性会觉得,这些急于上班的男人会绅士式地让女士优先吗?所以,绝大多数女性是不会专门去女性车厢的,除非是自己有特殊原因,而又不是急于上班的女性才愿意试一试。

至于乘车的男士,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这里相关的是那些站在女性车厢门口,却不主动开,也进了女性车厢的男士。

他们看到女性车厢门口并不全是女性时,可能有部分人会自觉主动地走开,但必然也有男士不主动走掉,反正这里靠的是自觉,并没有人去“执法”,何况他们已经看到,当时的女性车厢候车者和普通车厢没有什么不同。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实行女性车厢制度如果没有管理措施,仅仅靠男士主动发扬绅士风度,也是需要客观条件的。

古人云,“仓廪实然后知礼节,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在一个极度贫困的环境下是难以谈谦让的。

当整个地铁乘车人满为患,人们上车都拥挤不堪、争先恐后,想让男士体现绅士风度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也急于上班,迟到会扣工资。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样的情节:当我们把100份免费早餐发给80个饿极了的穷人,要求他们礼让老人和孩子,还是可能的,因为反正迟早都有;如果把80份早餐发给100个穷人,则要求礼让就几乎不可能了,因为谁礼让谁就饿死。

地铁早上乘车应该属于后一种情况——或者过了上下班高峰会缓解这种矛盾,但那时却连女性车厢也并不重要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杨小柳认为,“女性车厢是基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比男性弱势的现实特点所给予的保护措施,但是政府也必须完善相关的政策,让好想法得出好结果。

”有什么好办法?在整个资源供求紧张的情况下,除非实行强制性分流,其他的好办法真的不多,算是证明“知易行难”吧。

“法不责老”做出了怎样的示范?6月27日,南航CZ380航班由浦东打算飞往广州,登机过程中,一名邱姓老太太向发动机扔了一把硬币,导致航班延误了5个多小时。

不过,虽然邱某的行为造成了航班延误5个多小时,但机务人员找到了全部9枚硬币,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危害,考虑到邱某已经80岁了,且没有故意破坏的主观愿望,对其不予处理。

(6月28日《新民晚报》) 就在人们还担心老太太能否承担起可能的天价赔偿时,公安机关“不予处理”的决定再次刷新了公众认知——如此可怕的行为,竟然因年龄够大就可以免于受罚。

如果其他乘客没有发现其扔硬币的行为呢?后果是人们不愿想更不敢想的,轻则发动机受损,造成巨额损失,重则机毁人亡……一个简单的法律常识是,某种行为的后果及可能的后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受到惩罚的轻重。

如此来看,“不予处理”的决定是否太宽容了?谁又该对耽误了五个小时时间的其他乘客负责?警方的理由有二:一是无主观故意,二是年龄大。

先说主观故意。

这里的故意,其实很难证明——扔是故意扔,但目的是祈求平安还是其他,也许只有其本人最清楚。

退一步说,如果具有主观故意,那就触犯了刑法,自有更严厉的惩罚;即使无主观故意,客观上产生了严重后果,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应当接受惩罚。

因此,无主观故意只说明未触犯《刑法》,却并不能成为她免除全部责任的理由。

年龄是挡箭牌吗?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70岁以上老人免于行政拘留,但并未有“罚款也可免去”的规定。

再考虑到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如今连500元罚款都不用缴,警方的作为是否已超越了法律的授权?长久以来,“法不责老”成为公众吐槽的焦点之一,更因此带来了诸多危害。

譬如,四川达州3名男孩曾在2013年因扶老人被讹,虽然事后警方经过调查认定,老人及其儿子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但因老人年满70岁,免去罚款和拘留。

一时间,老人碰瓷讹诈免责的声音四起,更让很多人坚定了“老人不能扶”的想法。

尊老爱老不意味着以情代法,一味地姑息迁就不仅让法治蒙羞,而且会起到极坏的示范效应,更可能纵容一些老人倚老卖老,于是才会出现“老人殴打公交司机十余分钟,称‘你报一百次警也没用’”这样的咄咄怪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高官巨富不能例外,年龄也不应是违法不究的挡箭牌。

小伙救老太被截肢,别问值不值7月6日下午,重庆荣昌段火车站值班员徐前凯在铁道上正常调车作业。

突然,原本通畅的铁道上,出现了一个老太太。

小徐跳车解救,最终68岁的老人安全了,28岁的小徐的右脚却没来得及撤回,送医后右腿被截肢。

本来是一件让人感动、钦佩的好人好事,事后一些网友的评论画风却让人大跌眼镜。

比如很多人关注的点在于,一个28岁的小伙为了救一个68岁的老太太,失去了一条腿究竟值不值得。

有人从年龄的角度认为不值得;也有人从一条腿和一条性命的角度比较,认为值得。

无论哪种观点我都无法苟同——这根本不是一个值不值得的问题。

也许网友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这对当事人或者以后突然碰到类似情况的人而言,并没有任何借鉴或指导意义。

要知道,救人的过程不过十来秒,与其说这是一种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下意识的、近乎本能的选择。

其实,绝大多数在危急情况下舍己为人的好人好事,都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要么是内心道德感的驱使,要么就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职业本能。

但这并不是说,这样的好人好事就不伟大了。

诚然这是千钧一发状态下的人之常情,并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多心理活动、百转千回,但同样值得尊敬和歌颂。

在我看来,与其就值不值得这样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不如把舆论资源放在更重要的地方。

就事论事而言,至少有两点需要反思。

其一,这位耳背的老太太,究竟为何可以走上铁道?在很多地方,铁道并非完全封闭。

有的地方有人值守,有的地方采用自动栏杆,但也有的地方确实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

假设这一事件中涉及的铁路区段有完善的安全防护,老太太自然不会走上危险的铁道。

推而广之,全国还有多少这样存在安全隐患的铁道,需要尽快摸查。

其二,事后很多人认为“不值”,其主要出发点是截肢后小伙的工作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提醒我们,降低做好人的代价,让英雄“流血不流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保障跟上。

比如,截肢后小伙的工作问题怎么解决,日常生活遇到困难怎么办。

对好人个人要有针对性的、贯穿其一生的扶持,对残障人士群体更要有制度化、系统化的帮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很多社会新闻发生后,网友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或评价。

但真正需要人们关注的,是其中那些真正对社会进步有促进意义的公共议题。

对好人好事保持敬意,对社会进步保持热情,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当如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