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学院设计学院专业工业设计学生姓名陈勇强指导教师管少平提交日期2015年6 月14 日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深化,现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设计都充满了”人性“。
而这个”人性“就是情感化设计的体验。
唐纳德说过:“情感化设计有三个重要基本概念,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
”而这三个概念正正也反映了全部设计的三个维度。
所以说情感在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字:情感化设计以人为本设计心理学一,情感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
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
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
而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人类情感基本上分类为很多种,最早期心理以二分法将情绪分为正向情绪与负向情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心理学家Robert Plutchik的情感轮盘(Plutchlt),这个理论主要是情绪表现在不同的强度,甚至情绪可以与他人情绪之间会互相影响产生不同的情感,建立新的情绪状态。
而情感化设计就是要让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中或者使用后产生正向情绪。
而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既包含认知成分又包含感情知觉。
认知评价意义(客观上),而情感评价价值(主观上的)。
认知是指我们对某事或某对象的看法,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认识过程是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感的发展。
只有通过认识过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主体才能确定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引起不同的情感。
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也起调节作用。
比如积极的情感会促进人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绩效;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人的认识活动,降低活动效率。
二,情感化设计而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即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将情感化设计融入到产品中,达到美感和可用性的统一,使”有魅力的物品更好用“,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
那根据美国J·奴廷的需要理论中的要求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情感设计的需求要求人们去感觉、去接触、去操作、去反思等。
情感化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设计。
而以人为本的设计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进行中要把人的身理,心理上的发展需求作为根本,并且考虑到人的心理习惯、风俗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的需求,统筹兼顾协调好相应的关系,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构建优化人的世界。
所以情感化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情感上的需求,让人的心理得到满足。
情感化设计的分类有两种。
一个是按照设计对象分,一个是按照设计目标分。
按照设计对象来分,我们可以分为实在的实体产品的和非实体产品。
实体产品就是我们生活接触到的实在的物品,比如杯子,椅子,电脑等。
另一类是非实体产品,它们是虚拟的,重点是在用户体验,比如网页,app,服务等。
而另一个分类,我们根据Donald.A.Norman把设计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能层(visceral)、行为层(behavior)、反思层(reflective),它们对应的设计就是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反思设计。
在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个设计展开详细的分析。
三,设计中情感的三种水平由Andrew Ortony和William Revelle的情感情绪研究表明,人类属性的行为是由大脑的不同水平引起的:自动的预设设置层,称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包含支持日常行为脑活动的部分,称行为水平(behavioral level);脑思考的部分,称反思水平(reflective level)。
每种水平都在人类的整体机能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而他们是相互可以作用的,每一水平都可以调节其他两个水平。
由上图可以知到反思水平到本能水平是从高到低的关系。
自下而上的过程是由知觉驱动的,而自上而下的过程由思维驱动的。
而这个知觉最直接的感应信息就是视觉,嗅觉,和触觉,思维的就是由人的好奇心,刺激等心理活动(需求)导致的。
我们举个看恐怖电影的故事,我们看恐怖电影是本能水平上对恐怖的害怕与反思水平上的刺激感和好奇感的争斗。
需要注意的是反思水平对本能的(感情输入和行为控制并没有直接的通路,它只是监视、反省并设法使行为水平具有某种偏向。
而对应情感的这三种水平,我们的三种水平的设计也会有各自的侧重点。
首先要大概的描述三种水平设计的产品特点:本能水平---认知(视觉,嗅觉,触觉)---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行为水平---日常行为---行为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反思水平---脑思考---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而这三个水平相互影响,而且影响方式很复杂。
而且这三种水平的设计在产品的体现也存在不一样的偏重。
这就要设涉及到人对一个产品的三种水平的需求度。
具体表现为产品的可用性,美观性,可回忆性的冲突。
四,本能水平的设计首先说下本能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来自人类本能的,这种人类是不同个体之间都一样的。
而人类本能中,物理特征---视觉、触觉和听觉---处于支配的位置。
所以本能水平的设计就是针对产品外观造型的设计,使人们感觉到视觉上,触觉上和听觉上的满足。
而这三个满足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觉认知不一样,所以他们看一个产品会有不同的观点。
比如对于一个杯子,有人喜欢它的触感,但是不喜欢它的外形;相反有人会喜欢它的外形,而不喜欢它的触感。
所以我们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并不能满足全部人的本能需求,而只是满足大部分人。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设计者不应该以自己的知觉认知去设计产品,不然可能与大部分的人有偏差。
说到大众审美,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可能因个体差异,文化差异而不同。
人在认识不同对象时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
人的审美感受主要是后天的,是经过特殊的训练,并在审美实践里逐渐形成的。
因而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所以不可避免的,审美会因人而又不同程度的偏差。
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大众审美也因时代潮流的不同而不同,但最基本最原始的审美标准可能是没变的。
而这个最原始最基本的审美标准是触及到人的最根本需要,是我们人类在进化中没有变过的,具体就表现为对香甜味道、气味,以及高度饱和的明度色彩的喜好。
这是源于人和大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共同进化。
所以我们设计师就是要从最原始的审美为出发点,顺应时代的潮流,设计一个满足大部分人的本能上需求的产品。
本能水平的有效设计需要视觉和制图艺术家以及工业工程师的技艺。
外形和形态是重要的,物理手感和材料质地是重要的,重量也是重要的。
本能水平的设计讲的就是即刻的情感效果。
必须摸着舒服,看起来好看。
感性特征和性感特征在起作用。
五,行为水平上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讲究的就是效用。
在这里外形事实上并不重要,设计原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性能。
”这个阿诺曼在《情感化设计》在行为水平的设计那一节的第一句话。
而这个性能的好与不好是依据人的操作体现得出来的。
那就是说,优秀的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解和满足真实使用产品的人的需要上。
我们应该怎么去发现人的未表达的需要?我们可能会回答说:“通过询问;通过我们主题小组讨论;通过调查或者问卷。
但是谁会想到或者提到呢?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可能是根据J 奴廷的需求理论去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人们对产品的使用。
主题小组讨论,问卷和调查是了解行为的拙劣工具,因为它们与实际使用脱节。
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真正的反应和他们的原因。
这就为什么有市场调研人员这个职位,他们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下观察实际使用,能发现产品的机会缺口。
理解用户的需要只是行为水平的设计的开始,改进或者创新就是产品开发的下一个工作。
优秀行为水平的设计的四个方面: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
然而在这四个方面里面功能是首要的,一个不能实现其设计目标功能但是其他方面设计得很好的产品能符合人们需求吗?答案显然不是的。
因此,一个产品必须通过的第一项行为测试就是它是否满足功能上的需要。
但是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棘手的。
在已经存在的产品里,改进是产品开发的一种形式,是指选取某一个存在的产品和服务以使它更好。
而对于还没存在的产品,创新则是另一种方法,它提供一种全新的做事方法,或者去做一种全新的事,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
改进和创新没有必然联系,改进未必能发展成为创新,创新也未必来自改进。
既有渐进性改进形成突破性改进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创新,但创新很多时候来自灵感。
在两者中,改进更为简单。
改进一种产品主要是通过观察人们怎么使用现有的产品,以发现人们在使用中的困难,然后通过改进克服着这种困难,纠正这些设计缺陷。
讲过功能性之后再看一下对产品的理解。
对产品的理解具体表现为人对一个产品的操作是否能很好地记住。
当缺乏理解的时候,我们不能很好地使用产品,甚至物品发生故障后人们就会束手无策。
为了解决这个理解问题,我们设计者必须是建立一个恰当的概念模型。
使用者对一个产品的理解完全是根据他们对产品的观察——根据它的外形,它如何操作,它提供怎样的反馈等。
而设计者需要通过产品和书面材料表达这类的“系统形象”去和使用者对话,让他们充分理解产品。
而理解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来自反馈:一个产品必须及时提供连续不断的反馈,让人们知道它在运行。
为了使反馈有效,反馈必须要增强概念模型,准确的表明它现在的运行状态,以及接下来的工作目标。
可用性,不可否认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而可用性是指:产品对用户来说有效、易学、高效、好记、少错和令人满意的程度,即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他的任务,效率如何,主观感受怎样,实际上是从用户角度所看到的产品质量。
一般说,可用性被表达为“对用户友好”、“直观”、“容易使用”、“不需要长期培训”、“不费脑子”等。
而可用性是基于通过用户操作各种任务去评价的。
所以设计者应该要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设计物品。
以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也就是按照人的尺度设计,考虑人的极限,形成自然匹配,易视性和及时反馈,容错性,易学性,简化性,兼容性、灵活性与可调节设计。
对于产品的物理感觉来说,优秀的产品能给与使用者物理感觉上的快乐。
这种快乐和人本身的生物特点是相关的。
因为人作为生物而存在,觉有物理的肢体和躯干,头脑经常绝大部分是被感觉系统占据的,不断地探测环境并与环境进行着交互。
而这个人与产品交互媒介就包含触觉、感觉、嗅觉、声音、视觉、震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