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深化东中西互动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日期:2007-11-05] 来源:作者:赵振兰[字体:大中小] 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中提出,深入实施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但是,当前存在的东强西弱的格局难以一时改变,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拉大。

为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寻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突破,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是为避免东中西区域政策的“趋同”或“失衡”,建议全省成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领导小组。

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市市长、省直部门负责人参加,下设专门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协调不同区域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解决单一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的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效能。

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区域政策体系。

在资金投入政策上,应直接增加对落后市区基础设施和工业生产项目的投入,刺激该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产业政策上,通过实行不同的产业准入和发展政策,使产业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要尽量照顾地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地方工作的积极性。

鉴于西部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应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赋予最优惠的政策,以形成“政策洼地”。

同时,应鼓励、引导、允许欠发达地区,在不违背大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试验,创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路子。

二、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建立企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尤其要处理好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使企业和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一是东部沿海发达市应继续深化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来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要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以产业联盟的建立,形成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板块。

二是中西部市要将企业的介入作为壮大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

在产业项目的确定、资金与技术引进、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逐步树立起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角的地位,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自己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

三是坚持可持续
发展的原则,切实处理好发展特色经济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培植产业后劲,真正建立起企业壮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三、以核心城市建设为龙头,促进中部区域经济崛起
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构建以省会城市济南为中心,包括周边淄博、莱芜、泰安、聊城、德州、滨州六个城市的济南都市圈。

通过完善济南的核心城市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将济南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

作为核心城市——济南的辐射带动源的作用发挥如何,将决定鲁中综合经济区能否快速崛起。

以聊城市为例,近几年由于主动接受省会城市的带动,取得了显著效益,有近10%的人才和20%的资金来自济南,大大提升了聊城的知名度,促进了聊城经济的发展。

因此建议:济南以建成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所在地为重点,通过发展特大型企业集团,以其为龙头,着力打造经济旗舰。

应把周边六个城市视为一体,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兼并、股份、破产等途径,实现区域内的生产要素由分散向核心城市集聚或者核心城市的生产要素由集中向区域范围扩散。

作为济南城市圈的其他城市,应主动承接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以建立稳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来实现核心城市和区域经济互动共荣。

四、以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为重点,优化东中西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
按照规划,半岛城市群的产业定位是“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而西部地区的定位是“加快资源开发,建设成为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业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

因此建议:一是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步伐,实现“制造业基地”与“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效联结。

以铁路建设为例,如果省政府能将聊肥(聊城——肥城)铁路工程纳入全省“十一五”规划,此项目的建成,能够实现韩济线、泰新线、莱淄线、胶济线的连通,将成为跨越东西的又一条大通道。

这对于缓解沿途市区、胶东半岛对晋煤需求紧张的矛盾,对于满足沿线区域大量物资的进出,对于打造出泰山——江北水城旅游黄金线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科学合理地配置区域基础产业。

鲁西地区最靠近山西、河北两大煤炭基地,应发挥好这个地区煤炭转运枢纽的优势,进一步加大能源工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建设力度,在项目布局、资金投入上向这个地区集中,使其成为新的能源、电力、化工基地。

三是加强区域产业发展合作、合理转移产业,实现东西资源的优化组合。

全省应进一步完善东中西联动机制,加大区域间挂钩合作的力度,以相关产业联结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东中西互动。

政府要大力推进东部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投资兴业,支持西部企业主动与东部企业配套协作。

针对我省东部区域的人才、科技优势,西部区域劳动力丰富的现实,可以通过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东部区域的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区域转移,使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