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共37页文档
第七章 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共37页文档
课程目标、课程重点及难点
课程目标:
了解微机控制系统键盘的构建及工作原理;认识微机控 制系统的键盘设计,掌握单片机键盘的应用。
课程重点及难点
独立式键盘及其接口电路;矩阵式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按键扫描驱动程序的设计。
7.1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任务分析
一、 电子密码锁实物图:
7.1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任务分析
7.2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1)矩阵式键盘的按键识别方法 逐行扫描法: 扫描法是一种逐行或逐列判断是否有键按下的方法。扫描 法又称为逐行(或列)扫描查询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按键 识别方法。利用行扫描法判断矩阵键盘中被按下的键时主 要经过以下步骤: 第一步,识别有无键按下 让所有的行线均置为0电平,即P1.4~P1.7均输出低电平, 读取列线P1.0~P1.3的值,若P1.0~P1.3均为高电平,则 表示无键按下;若不全为高电平,则表示有键按下。
硬件消抖动:利用双稳态电
路、单稳态电路及RC积分电
路去抖。
软件消抖动:利用延时子程
序来完成,既在第一次检测 到按下按键后,经过一定抖 动时间后再次检测按键是否 按下,从而消除抖动的影响。
延时的选择非常重要,太 快了,起不到消除抖动的 效果,太慢了又让键盘太 不灵活,错过的按键信号
7.2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G ND
V CC R3 1K
K1
90 13
M
G ND
V CC R4 1K
R5 1K R6 1K R7 1K
LE D1
1 a D PY
2b
a
3 4
c d
f
g
b
5
ee
c
6
f
d
7 g [L ED gn ]
LE D2
1 a D PY
2b
a
3 4
c d
f
g
b
5 ee
c
6f
d
7 g [L ED gn ]
V CC R 8 1K
二、键盘的结构方式
键盘有两种基本类型: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 编码键盘采用硬件线路来产生键码,每按下一个键,键盘 能自动生成按键代码。 非编码键盘是靠软件来识别键盘上的闭合键,并由软件编 成来确定按键代码。非编码键盘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等特点,因此在单片机系统中普遍采用非编码键盘。 非编码键盘按结构方式划分,有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独立式键盘接口原理图
矩阵式键盘接口原理图
7.2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2、矩阵式键盘及其接口 在键盘中按键数量较多时,为了减少I/O口的占用,通常 将按键排列成矩阵形式。 在矩阵式键盘中,每条水平线和垂直线在交叉处不直接 连通,而是通过一个按键加以连接,如图所示。这样, 一个端口(如P1口)就可以构成4*4=16个按键,比独立 式键盘多出了一倍,而且线数越多,区别越明显,如再 多加一条线就可以构成20键的键盘,而直接用端口线则 只能多出一个键(9键)。
7.2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在实际键盘接口设计时,必须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按键开关的消抖问题 重键 连击
(1)按键开关的抖动问题 由于按键的结构为机械弹性开关,因此按键从最初按下 到接触稳定需数毫秒的弹跳时间,这样的抖动时间一般 在5~10ms,松开键时也有同样的问题。
7.2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键盘消抖动的方法有两种。
R 9 1K
R 10 1K
1
2
3
4
5
6
7
8
9
0
E
4
LE D3
1 a D PY
2b
a
3 4
c d
f
g
b
5 ee
c
6f
d
7 g [L ED gn ]
V CC R 11 1K
90 13
G ND
7.1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
7.1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
7.1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
四、项目所需元器件 (1)实验控制板。 (2)4个共阳极LED数码管、11个按钮。 (3)继电器、电动小马达、三极管、喇叭等 (4)晶振12M,启振电容30pf2个,复位电容22uf,电阻若干。 五、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1)键盘的构成、扫描及编码。 (2)键盘的编程。
7.2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一、键盘的基本概念 键盘是一组开关的集合,是最常用的输入设备之一。组 成键盘的按键有触点式和非触点式两种。 触点式按键通常是机械触点开关,它利用了机械触点的 通、断特性完成信息的输入。 非触点式按钮主要指利用电子器件的通、断来完成信息 的输入,如工作在开关状态的三极管、电力电子器件 IGBT等。 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常用触点式开关来组成键盘。
二、任务分析 (1)状态1:开机复位,等待输入,输入四位密码,按Enter
键结束。 (2)状态2:若密码输入正确,则数码管显示“god”。驱动
继电器,使小马达运行。延时五秒返回重新输入。 (3)状态3:若密码输入不正确,则数码管第一位显示输入
次数,后二位显示“ER”,延时三秒后返回重新输入。 (4)状态4:当错误输入次数满三次时,起动蜂鸣器报警。
延时五秒返回重新输入。
1
2
3
7.1电子密码锁控制系统任务分析
三、硬件控制线路
V CC
C1
22 uf R1 1K
98 C2 05 1
V CC
R2
1K G ND
C1
30 uF
12 M Hz
G ND
C2
30 uF
R ST V CC P3 .0 P1 .7 P3 .1 P1 .6 X TA L2 P1 .5 X AT L1 P1 .4 P3 .2 P1 .3 P3 .3 P1 .2 P3 .4 P1 .1 P3 .5 P1 .0 EN D P3 .7
7.2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1、独立式键盘及其接口 独立式键盘,是一种最简单的键盘构成方法,它将每个 按键的一端接到单片机的I/O口,另一端接地,如图所 示。 主要特点是各个键相互独立,每一个按键对应一根输入 口线。键盘软件结构简单,但当键盘数目较多时,需占 用大量的输入口线,所以在使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7.2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
第二步,若有键被按下,识别出具体的按键 方法是采用逐行扫描的办法,即逐行置零电平,检查各列
线的电平。如首先置第一行为0,其余行为1,也就是让 P1.4~P1.7输出0111,读取列线P1.0~P1.3的值;若不全为1, 则根据读取的列值即可判断出按键在第一行第几列上,从 而识别出按键的位置;若全为1,表示第一行无键按下, 那么就再置第二行为0,其余行为1,即P1.4~P1.7输出1011, 再读取列值,根据列值结果,判断第二行上有无键被按下, 依此类推,识别出按键的键值。
(2)重键:是指无意同时或先后按下两个以上的键。 (3)连击:是指一次按键产生多次击键的结果。
通常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对于重键或连击现象,也 多利用软件来进行控制,如采取单键按下有效、多个 键按下无效,并且在某个键被按下时,CPU等待此键 释放的过程中不响应其它按键等策略来解决。
7.2 键盘及其接口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