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摘要】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并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观点和看法,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对农作物病虫害、农业旱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对农田管理与农业经济的影响等。

根据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相应地提出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的解决对策: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合理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选育新品种、加强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应对策略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BSTRACT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trends,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od safety have a major impact, and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today.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ly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domestic academia, som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oint of view and view, system elaborated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mpact on crops, on crops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and drought, the impact on the farmland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etc.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s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climate conditions reasonably adjust the layout of agriculture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new varieties, strengthen the accuracy and timeliness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The Coping Strategies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通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威胁到国家和全球粮食安全。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稳定。

而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领域之一,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的或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深刻。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自今年7月以来,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山西、新疆等12个省区遭遇严重干旱,使水库、河道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局地秋粮作物或面临绝收局面。

持续多日、致农作物受灾面积逾5800万亩的旱情正迅速蔓延,引发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河南省,自今年入夏以来,持续少雨,加上持续高温,水源出现严重不足,致使中西部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灾害。

截至8月5日17时统计,河南省因干旱造成受灾人口1426.28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人口93.49万人,其中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88.68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9亿元,其中农业损失33.77亿元。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极端气候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面临减产,加剧了农业生产的波动性,甚至带来严重的农业灾害。

预测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研究其对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及其响应,积极探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异常迫切。

本文将气候变化限定为气候变暖,农业限定为种植业。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农业气候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与布局,光、热、水资源是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变化已对农业气候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将通过温度与降水变化的综合作用, 使光、热、水资源等农业气候资源要素发生变化, 进而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

1.气候变化对光资源的影响刘彦随、刘玉、郭丽英认为:光资源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之一,光以热效应形式给地球创造了生物得以生存的温度环境, 光对绿色植物表现出光合效应、形态效应和光周期效应, 保障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并形成产量;光资源是光合作用的动力, 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农作物光合能力的下降,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育期间常因强光高温而引发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且每隔 2~3 年又会因连阴雨的低光强造成严重减产。

2.气候变化对热量资源的影响王丹、王开磊指出:热量资源是农业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所需的外界环境因子和能量。

刘彦随、刘玉、郭丽英指出:一定界限温度以上的积温及其持续日数是评价某地区农业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以日均气温≥0 ℃的持续时间与积温来反映地区农事季节的总长度和农事季节内的热量资源;以日均气温≥10℃的持续时间与积温反映喜温作物的生育期和生长期内的热量状况。

研究表明: 1951年以来,我国≥0℃、≥10℃积温及持续天数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1995~2005 年全国大部分地区≥10℃的年积温有所增加,东北、华北、华南地区的增幅较大;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10℃的年积温初日提前0~5 d,以南地区则推迟 0~5 d;大部分地区≥10℃年积温终日推迟 0~5 d。

随着温室气体(GHG)浓度的提高,气候变暖,积温增加,东北地区的低温冻害有所缓解。

华北平原1961~2005 年的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0℃积温的增加速率为59.5 ℃·d·10a−1;≥10℃积温的整体上升趋势明显。

3.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刘彦随、刘玉、郭丽英指出:气候变化将改变区域水资源的数量和水资源的分布格局,北方江河径流量减少、南方径流量增加,各流域年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增加15%,导致流域流量下降乃至断流。

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 ,对种植业灌溉用水的影响巨大。

潘根兴、高民、胡国华、魏钦平、杨晓光、张文忠、周广胜、邹建文指出:过去50年来,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脆弱性持续加剧,未来农业水资源量将日益短缺,灌溉农田面积显著减少。

未来气候变化下,全国将以旱灾多发和水灾减少为特征,特别是三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南地区涝灾频率呈波动升高,华南和西南水灾和旱灾频率均呈波动增加,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南涝北旱局面,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未来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吴小玲、廖艳阳指出:由于气候变化,未来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

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将使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布局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将较大地改变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

二是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农作物产量产生大的波动。

三是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增加农业成本和投资。

气候变化将导致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的施用量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

农作物以小麦为例,杨晓光等的最新研究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1981~2007年间中国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的种植北界都较之1950~1980年有不同程度北移,我国北方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省和青海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扩。

覃志豪、唐华俊、李文娟、赵书河指出:在未来100年内,气候变化将会使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产10.1%。

张明伟指出,未来90年内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速度加快,生长期变短,使小麦平均减产8%左右。

秦大河、林而达等的模拟研究表明,未来30年内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将因全球变暖而可能会减产5%~lO%,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三)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农业旱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刘彦随、刘玉、郭丽英指出:农作物病虫害具有种类多、影响大等特点,是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耕作熟制改进、水肥条件改善及气候变暖有利于害虫和病原体安全过冬,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世代、越冬北界及分布范围发生变化,病虫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钱凤魁、王文涛、刘燕华指出:气候变化会加剧农作物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病虫害出现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度地区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