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品类的发展趋势(改)

运动品类的发展趋势(改)

运动品类的发展趋势
国内体育品牌市场随着民众对健康的理解和追求越来越高,对运动健身的需求变大,市场正从几年前的下埔路逐渐开始回暖、复苏。

但单一品牌专卖店目前竞争优势在快速下降,已经难得购物中心的欢心,而阿迪、耐克等传统老牌的位置正在被快时尚所取代,同时安德玛、NEW BALANCE等新晋时尚品牌逐渐成为年轻时尚人群的消费新宠。

一、抱团取暖、灵活组合、器材专业是关键
这几年集客能力正在逐步减弱的运动品牌也开始把品牌集合店作为突破困境的法宝。

鉴于单个运动品牌的低迷表现,品牌重置度高、租金、人力成本等费用不断升高造成销售及毛利坪效不断下滑,各商场为了更高的利润,吸引更多的年轻顾客,决定把运动品牌的位置让位给快时尚、轻奢和潮牌。

运动品牌要提高坪效、吸引更多顾客就不得不转型。

1、扎堆取暖抱团进入、以集合店的形式集中资源成为现下大的趋势。

集合店可以充分运用品牌组合将品牌延伸,创造更高坪效。

以大品牌带动小品牌,比如消费者可能只是Nike的粉丝,但逛集合店时会愿意多看一眼其他小众品牌。

为集合店创造多个营收点,弥补仅销售单品牌的赢利点单一、系统风险过高的缺陷。

以胜道体育为例,截至2015年底,胜道在中国有4,943家直营店和2,893家特许经营店(2014年底分别为4,263和2,689家)同比增长了12.7%。

一年开出904家店铺也可以看出胜道体育对于运动集合店未来发展非常看好。

2、单品类多品牌组合的集合店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以鞋类集合店为例,郑州二七万达SHOEMARKER品牌就是一家潮牌鞋履集合店,店内诸多潮流鞋款,有大家熟知的新百伦、耐克、阿迪,也有法国公鸡、VANS、BETULA等潮流品牌,店内汇聚了各品牌旗下的经典款产品,颇受年轻人喜爱。

而韩国衣恋集团旗下潮牌鞋履集合店Folder在2013年9月28日进驻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店时,首日开张就创纪录地销售超过90万元,日常平均坪效达到一万元/月,而37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内囊括了近40个品牌千余种款式。

3、运动器材时下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专业并可靠的运动设备能够吸引顾客的连带消费意识,并且店内专业的运动器械区,可以盘活店内的客流,增加顾客停留时间,提升品牌体验感。

这在迪卡侬表现的非常直接和充分,以骑行区
为例,除了骑行服装等穿戴商品,在区域内还有各种型号款式的自行车及相关配件可供选择,并且可以在店内任意试骑,轮滑区更是小孩子们的乐园,可以让孩子随意玩耍,从而刺激轮滑以及连带的护具类消费。

二、因地适宜、结合城市特点选择产品搭配
国内由于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所处环境不同,对运动项目的喜好度也不同,造成对产品的消费差异化较大。

因地适宜、结合当地消费习惯,对产品进行相关的调整获得的收益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举例来说,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当地流行的“骑行”大大刺激了旅游业发展,当地户外活动数量大幅增长,西藏户外运动消费市场潜力较大。

相对于其它品牌在西藏开店数量的空白,户外品牌狼爪在拉萨有5家店,诺诗兰在拉萨有3家店,户外运动开始越来越多受益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悦户外·新生活馆”西藏馆而北京、上海一直引领潮流,品牌旗舰店、体验店也纷纷优先选择在当地开店,竞争更加激烈。

但受当地消费习惯影响,品牌开店偏好不一。

上海当地人群更多的钟情于时尚+运动,小资时髦的人群特性影响了其消费偏好,因此彪马、Asics等时尚潮流运动品牌开店及销售情况较好,此类服装鞋类运动品牌也倾向于在上海布局更多门店。

而和上海不同的是,北京除了潮流运动品牌扎堆开店外,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及周边适合户外运动的场所更多,当地人群可以更便捷开展户外运动,户外用品店在北京也比上海更受欢迎和推崇。

上海首家 PUMA Black Label Store
国内首家adidas Originals旗舰店
附:一线城市户外店开店数量(仅参考截止2015年上)
地区户外用品店
北京1049 家
以户外品牌开店数据来说明“因地适宜”更为直观,自然条件优越、户外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户外运动的地区如北京、西安、成都、东北等地区,户外用品的销售要好于其他地区,开店也多。

郑州近年来户外运动发展也较为火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野外远足、徒步登山、户外自助旅游等近郊活动,驴友数量日渐增多,而骑行、健步走等适应范围更广的大众项目受喜爱度也逐渐增高,这些日益剧增的市场为郑州本地的户外运动用品销售提供了大批目标型消费群体。

虽然对比同为北方的北京还有较大差距,但沈阳、西安则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数据说明,户外消费群体在郑州市场还是有大量的发展潜力可挖掘的,而且郑州秋、冬季气候寒冷,因此对具有保暖功能的冲锋衣、轻羽绒棉衣等日常穿戴服饰需求量会更大。

三、“创新”+“电商”线上线下结合
随着电商对实体零售的冲击越来越大,“创新”及“电商”是现在实体零售提到的最多关键词。

而利用科技的不断创新,为商品销售注入新的购物体验也有利于品牌业绩的迅速提升。

在电商迅速发展的同时,品牌也更加注重线上市场,除搭建自身的线上购物平台,也与各大电商合作及开发自身购物APP,最终通过增加销售渠道来提升销售额。

以“老牌劲旅”耐克为例,
目前直营店在大力推广耐克官方商城来作为对实体店的辅助,以此增加商品选择的灵活性及多样性。

如顾客在实体店内选购的一款商品,颜色、尺码等方面不合适,这时可同过移动平台耐克商城进行再次选购,全国同款商品颜色、尺码统一调配,极大的弥补了实体店货品陈列及库存方面的压力。

而对顾客来说更多的款式选择及更全的尺码配置则增加了购物的满意度。

同时在耐克官方商城购买产品3-5天免费送货上门,退换货邮费也全部由耐克承担,可以让顾客“零”负担的进行消费。

当然,其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物流配送时间可否缩短,在线退换货的便捷性可否加强等方面还需要改善,但这并不妨碍耐克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面走在了前段,并取得了顾客的认可。

感悟:
虽然目前传统运动品牌在随着顾客的消费习惯而改变,发展集合店来集中资源创造坪效,加强电商来拓宽销售渠道等,但对以实体店为基础的这些品牌商来说,可以看到的弊端和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
弊端及缺失
营销思路过于单一、缺
乏创新营销思路基本相同(折扣、特卖、劲爆款等),在注重商品的同时,顾客的消费体验感及线下的会员互动活动稍显不足
商品款式重置率高目前商业项目越来越多,店与店之间的竞争相对激烈,而店铺之间商品款式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缺少店内独有款式的吸引力
结合自身项目进行分析,个人认为运动品类在未来招商规划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主力店为项目招商的第一考虑因素
早期的购物中心招商都考虑涵盖3-5万平方的百货主力店,以提升购物中心档次,丰富购物体验,提高项目整体销售坪效。

而目前传统百货销售逐年下降,大体量购物中心则要重新规划原传统百货的空余位置。

为了使整个购物中心内零售业态布局更为合理、丰富,大型主力店应运而生,取代传统百货成为购物中心首选目标。

郑州市目前运动主力店最吸引人气及聚客效应最好的要为迪卡侬。

参考郑州京广路店面积近5500平米,销售20个自有运动品牌,60多项运动与35000多种运动产品,商品价位不高,店内体验感较好。

迪卡侬在开店条件上较为苛刻(只选择一层+体验外场),承租能力也不高,参考京广路店每平方米30元左右、年递增5%,按第5年年收益也只有240万,但此品牌覆盖客群较广、品牌号召力非常强,能够以其自身品牌效应为我项目带来大量客流,并且对于项目整体招商也起到较大作用,此品牌可作为项目重点主力店进行洽谈。

2、注重品类特色店的招商
主力店是项目业态组建的基石,由此再进行招商就可考虑业态的品类特色及品牌档次。

本文在前面分析了因地适宜、结合城市特点选择产品搭配,也可用于我项目招商规划。

前文中提到了郑州二七万达SHOEMARKER品牌,此店铺就是以汇聚知名运动品牌的经典鞋款为特色的潮牌鞋履集合店。

韩国服饰巨头衣恋集团也看准了此发展势头,迅速推出运动潮牌鞋履馆Folder并进驻丹尼斯大卫城。

所以我赫优仕项目在招商推广时,也应跟上市场发展趋势,对此类潮牌特色集合店进行优先规划及储备,提升项目的时尚度。

且潮牌集合店的承租能力尚可,以大卫城Folder品牌为例每平方能够达到180元左右,对比主力只有两位数的租金要好不少。

只是此类品牌在位置选择上更挑剔,所以在招商规划阶段对品牌落位要
给予支持,通过这些品牌的号召力来吸引项目周边有消费实力的年轻客层,此部分人群恰恰是购物中心的核心客群。

3、专业运动类品牌规划
户外运动现下在各个城市的发展都相当迅速,掀起了一股城市中骑行、跑步、徒步暴走、登山等风靡的运动方式,户外运动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逐渐的融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

我项目也可在户外品牌中选择较为有实力及产品线较为丰富的集合店作为重点招商跟进。

以图途户外集合店为例,作为专营户外产品的特色店,在户外爱好群体里较为认可。

并且此品牌在业态搭配方面较为灵活,可与运动休闲、精品配套集合店、快时尚等品类进行结合,并不会和服饰类运动及传统服饰零售产生冲突,同时自身还可增加装备体验、户外文化展示等相关区域,起到丰富购物中心品类,吸引定向消费顾客的目的。

此类品牌承租能力也不高,但可以签联营合作形式,通过与品牌营销活动的结合来提升销售从而提升毛利收益,同时户外品牌现下热衷于俱乐部形式,未来也可与我项目会员进行结合,开展户外游、会员回馈等形式的活动来增加顾客与我项目的互动性。

现下郑州市场商业项目越来越多,品牌重置率也越来越高,合理的进行业态组合、扩大特色品牌配比才是保障后期吸引客流、成功运营的关键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