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穴压豆概述上传培训讲学

耳穴压豆概述上传培训讲学


(9)耳舟——对耳轮与耳 轮之间的凹沟。
(10)耳屏——耳郭 前面的瓣状突起, 又称耳珠。
(11)对耳屏——耳垂上部 与耳屏相对的隆起。
(12)屏上切迹——耳屏 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 陷。
(13)屏间切迹——-耳 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 陷。
(14)轮屏切迹——对耳屏 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
(15)耳甲——是由对耳 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 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 凹窝。
(16)耳甲艇——耳轮脚 以上的耳甲部。
(17)耳甲腔——耳轮脚 以下的耳甲部。
(18)耳垂一耳郭最下部 无软骨的皮垂。
概念:通过在耳廓穴位上压贴各种药豆,使局部产生
酸麻胀痛等刺激的反应,从而达到疏通气血、调节阴阳、 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又称“耳穴埋豆”,“耳穴压贴”,“耳穴压丸”等。
材料种类:王不留行籽、油菜籽、绿豆、六神丸等。
(2)耳轮结节——耳轮外上 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 又称达尔文结节。
(3)耳轮尾——耳轮下 缘与耳垂交界处。
(4)耳轮脚——耳轮深 入到耳甲腔的横行突 起。
(5)对耳轮——与耳轮相 对的隆起处。
(6)对耳轮上脚——对耳 轮向上的分支。
(7)对耳轮下脚——对 耳轮向下的分支。
(8)三角窝——对耳轮上下 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
1、耳轮
6、三角窝 2、耳舟 (上肢)
10、耳甲腔 (胸腔脏器)
11、耳垂 (头面部)
3、对耳轮上脚 4、对耳轮下脚 5、对耳轮体部
3、4、5躯干和下肢
9、耳甲艇 (腹腔脏器)
7、耳屏
8、对耳屏 (头面部)
耳轮结节 耳轮脚 屏轮切迹
耳轮尾
屏上切迹 屏间切迹
(1)耳轮——耳郭外缘 向前卷曲的部分。
本课件: 由整理各位老师的课件、
阅读书本、加入自己见解, 精心编写而成,仅供大家更 好的学习耳穴压豆,希望大 家喜欢,有所收获。
(一)耳穴 的概念和发

(三)耳穴压豆 疗法
耳穴压豆 相关知识
(二)耳廓的 解剖结构
(四)耳穴压豆 治疗常见病症
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与经络脏腑有密切的关系。
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络脉、经 别均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 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也通过 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
五脏之中,耳与肾脏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心、 肺。
当经络脏腑功能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时,常会 在耳穴出现“阳性反应”,如压痛、变形、变色、 结节、丘疹、凹陷、脱屑、血管、电阻降低等, 这些反应点都是耳穴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耳穴的发展:
♣1:两千多年前,《内经灵枢》记载“耳者,宗 脉之所聚也”就运用耳廓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耳廓分为: 凹面的耳前 凸面的耳背
耳廓
1.耳廓表面解剖
2.耳穴形象分布
人的耳朵像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胸部及躯干在中间。
分布规律:
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在耳垂和对耳屏; 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在对耳轮体部 和对耳轮上、下脚;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集中在耳甲,其中与 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在耳甲艇;与胸腔 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在耳甲腔; 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在耳轮脚周围呈 环形排列。
3.点压法: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
0.5秒。本法不宜用力过重,以贴压处感到胀而略感刺痛为度, 每穴每次可点压20-30次,每日3-5次。本法是补法。
4.揉按法:用指腹轻轻将贴压物压实,然后顺时针带动贴
压物皮肤旋转,以贴压处有胀、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每次 每穴轻轻揉按3-5分钟,每天3-5次。本法属补法。
①疼痛性疾病、牙周炎。 ③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哮喘、鼻炎 ④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 ⑤精神、神经性疾病:神经官能症。 ⑥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 ⑦其他:便秘、肢体麻木等。
总之,内外妇儿等病症200余种,有效率83~99% 尤其对急性炎症和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
取穴原则
病变的
藏象辩证
相应部位
取穴
(月经病取子宫)(皮肤病取肺)
经络学说 选穴
现代医学
生理、病理 临床经验
知识选穴
选穴
(胃病取胃) (神门安神)
(耳尖退热)
耳压手法
1.对压法:
用拇、食指置于耳廓的正、背面,相对压迫贴于 耳穴上的贴压物,拇、食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 形移动,寻找痛、胀较明显的位置。一旦找到“敏感 点”,则持续压迫20-30秒钟,使贴压处出现沉、重、 胀、痛感。每日按压3-5次。
本法是一种重压强刺激手法,属泻法。对于实证、 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 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按压的强度当根据患者自我感受而定,不可太过 用力,慢性病及年老体弱者当轻刺激。
2.直压法:以指尖垂直按压贴压物,至贴压处产生胀、痛
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按压,每穴区4-6次, 每日按压3-5次。本法也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强度弱于对压法。
♣2: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诺基尔发现并首次提出 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
♣3:1995年美国国际耳穴培训中心提出耳穴近脑 学说、耳穴作用原理与中枢神经、自主神经、体 液系统、免疫系统、遗传系统、病理形态系统有 关,充实了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
耳穴压豆流程图.d oc
耳穴埋豆操作流程 及评分标准 .doc
1、严重心脏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如电针、 放血等。
2、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高度贫血、血友病,不宜针刺, 可用耳穴压贴法。
3、孕妇40天至3个月者不宜针刺,5个月后需治疗者,可 轻刺激,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耳穴治疗。
4、外耳患有病症,如溃疡、炎症、感染、湿疹、过敏、 冻疮破溃时,不宜采用贴压法。
选穴法:望诊法、触诊法、压痛法
耳穴检查
1.看:肉眼观察耳穴区域有无变形、变色、丘疹、脱屑、结 节、充血、凹陷等。
2.压:探针或针柄对耳穴均匀缓慢地按压,找出压痛点。 3.摸:手指轻抚耳廓,检查耳穴区有无结节、隆起,并查其
大小、质地、边缘。 4.测:电子仪器测定耳穴皮肤电阻变化,找良导点。
1、耳穴预防:改善视力,晕车晕船。 2、耳穴保健:戒烟,戒酒,减肥,美容,抗衰老。 3、耳穴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