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黑格尔《小逻辑》读书笔记
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宗教一样,不以假定的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那样会有一定现成的认识方法,它们都以真理为对象,认为上帝才是真理。

哲学和宗教研究的是自然结合人的精神及他们和上帝的关系。

但按照时间顺序,人的意识对对象总是先形成表象,后才形成概念,而且唯有通过表象,人的能思的心灵才能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的认识和把握。

因而我们要指认识的必然性、还要对其推断进行证明,但是这个可信的哲学的开端在哪里呢?黑格尔为了避免无穷倒退,认为,这同科学一样,开端于一个假设,哲学的开端就是假定思维的存在,它是自由活动的,自己创造自己,是独立自为的,“一切都从这里逻辑的发展出来,没有一点多余的、外加的东西。

”但他并不把这个开端看作是笛卡尔所认为的静止的思维,而当做一个充满却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和契机的、运动的开端,“它并不完备,总是有待于完善,向内深入,回溯到自己的根本,更待本质性的地方。

”这样逻辑的开始就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是一个辩证的行动,他以这样一个“一”为起点,把辩证的精神贯穿认识的始终。

人区别于动物得到地方就是人能思维,而哲学就是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方式,在哲学的特殊思维方式中,思维就是认识,把握对象概念的认识。

对对象概念的思维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其他形式的、总是作为情感直觉等形式而出现思维相区别。

在我们的意识中,思想和概念的规定性的要素充满了我们的意识的内容,而哲学通过思考,以概念代替表象。

黑格尔首先指出,表像是同现实对立的,它是偶然的东西,可能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一般的哲学家爱把理智抽象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可靠的,他们把这种抽象看作是外在静止的东西,但理念也不是永远应当如此的,因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性,而不是他们的外在浅显的表现。

但哲学取材于对于当前外界自然和当前的心灵和心情的自己的直观和知觉,那种以经验出发,获得规律和普遍命题和关于事物当前的思想被称作经验科学,是自然哲学,但却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它虽能认识自然世界,却不能把握自由、精神、上帝。

只有思辨的思维才能弥补自然科学的缺陷(因为他直接来源于直接的事实、给予的材料、权宜的假设),使事物的解释具有必然性。

而只有哲学使科学自由且具必然性,因为哲学是种体系,真理也必然在自身中展开,也应该是全体的,每一环节都是必然的。

他认为我们对于一般的知识,哲学只需要证明其特有的知识方式,而对于真理的知识,哲学却必须首先证明自己有能力证
明真理。

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意识就是经验,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意志并达到自觉地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这种经验的原则包含有一个无限重要的规定,就是为了要接受或者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必须与那一事物有亲密的接触,即我们必须发现那一事物与我们自身的确定性相一致。

因而,认识上帝、精神和真理之类的认识,就必须通过哲学的思维,因此,黑格尔对对哲学思维这一工具进行了考察,分别得出了思维否定性精神的一面和反思性精神的一面,这两者组成了辩证的思维。

首先他指出:精神的内在核心是思想,且只有精神才能认识精神,由于精神的最高内在性是思维,思想是把握永恒真理和绝对存在的最高方式。

上帝、精神、真理都只能在思维中出现。

而这恰好可以得到满足,使得思维可以成为精神的对象,因为思维本就是精神的原则和纯真自身,这样,在最深的意义下,思维便可以说是回到自己本身了。

但由于思维自身的本性就是辩证法,作为理智必陷于矛盾,因而思维也在精神中矛盾,力求征服它的对方,以完成在其自身中解决矛盾的工作。

感性事物与思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个别的,彼此间也是相联系的,因而总是彼此并列、彼此相续、也是彼此相外的。

表象以感性材料为内容,但这种内容又被设定为内在的,因为表象既具有普遍的形式又具有思想的内容。

只有思维能深入事物的实质,因为思维活动反思包含着某些事情的价值,亦即本质、内在实质和真理。

思维对感性事物(经验)开始的状态采取一种疏远的、否定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到自身的满足,这种超感觉的对感觉的否定性、是一种间接的、从相反事物出发的,是思维对自身进行的反思,从而能达到经过中介的直接性,即思维的先天成分,思维的普遍性。

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够接近真理,获得固定、长久、实质性的知识。

经过反思,其产物就是思维的东西,只有借助反思的作用去改变直接的东西,才能达到实质性的东西。

此后,黑格尔在这里从对反思和思维的考察而转向对我的考察。

他阐释道:人能超出它的自然存在,即能够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的自然界。

由于语言是思想的产物,但凡语言说出来的,也具有普遍性,只要一说出“我”,就必然伴随着我的感情,我的表象,它们都共有着我,“伴随”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作为抽象的“我”来说,“我”是纯粹的自身联系,“我”在这个意义下,是完全抽象的普遍性的存在,一个抽象的自由主体,因而我是主体的思维,“我”既然同时是在我的一切表象、情感、意识状态等之内,那么思想也就无所不在,是一个贯穿在这一切规定之中的范畴。

反思是自我思维的活动,反思得到的真实本性也是我的精神的产物,即是“我”作为能思的主体,也可以说是完全自己存在着
的我或者我的自由的产物。

由于思维不是主体的私有的特殊状态,而是摆脱了一切特殊性、任何特质情况等等抽象的自我意识,并且只是让普遍的东西在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思维是和一切个体同一的,因此,思想即变为客观的思想,通过反思深入共性。

而“我”在反思中也被当做考察对象,被当做一个完全纯粹的思想出现,“我”不是一个单纯抽象的自我,而是一个包含一切的普遍,包含各式各样的外在和内在内容的我。

由于人总是在思维着的,那么一切活动中就都有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的本体就是思维,是精神、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活动”。

最后,黑格尔又应对思维对客观性的形而上学的态度进行考察,提出思维的无限性。

他认为,人的思维和意志的有限性的观点,是属于人与自然分离的观点,虽然属于精神概念本身的一个必然环节,但是也不能呢个永久的停留在此。

如果所有的思维规定都受一种固定的对立限制,那么思维规定的本性就是有限的,也就不能把握真理,更不能把握认识绝对、把握上帝。

这种只能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思维就是知性。

我们对思维有限性可以有两种看法:思维规定是主观的,与客观对立;思维规定的内容是有限的,个规定间彼此对立。

形而上学家们没有意识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和思想自身与信仰的对立,而认为仅仅通过反思就能把握绝对真理。

黑格尔就对康德谓词表达知识的进行了批判,他怀疑谓词是否具有独立自存的真理,怀疑命题的形式是否能够真确表达真理?黑格尔认为:有限的、单纯的思维要和无限的理性思维分开。

我们说一个事物有限是因为存在他的对立面,它的存在只达到与他否定的对立面的界限那里,但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却是以自身为对像,对象就是我本身,因而我、思维是无限的。

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是有限的,因为它停留在有限的规定性里面并认为这些规定是至极的东西,他们把有限的思维界限看做一种固定静止的东西,而不对他们再加以否定。

无限的或者思辨的思维却是一方面是有规定性的,但一方面它又在有限和规定的过程中扬弃了有限和规定的缺陷。

康德之类的理论中,有些谓词自身是有限的,因而不能能表达上帝和精神等无限的和丰富的东西。

他指出:形而上学的对象本身都是理性的理念,属于具体共相范围里面的对象,但形而上学家们却把这些对象从表象中接过来,当做给予的现成的题材,我们首先应该用知性的规定去处理它们。

由于形而上学家们认识的对象来自表象,所以也只能有表象为标准去评判那些为此是否恰当地表达了这些理性的对象。

例如:“上帝是永恒的”,这里上帝就是表象,我们不得不加一个谓词来对他进行表述,但这种表述在判断里总是片面的。

对于将表象通过谓词的表达来确定主词,黑格尔认为这样的表达式只是表象表述表象,并没有任何可靠性,这样的判断或命题的形式逻辑是片面的,它将会挑战思维唯一真实性的权威。

这种判断或命题没有留给客体自身自由,即自己去规定自身的机会,它们被
看做是现成的,僵化的物体。

黑格尔将这种形而上学(举经院哲学为例)称为独断论的,独断论者执着于片面的知性规定,而排斥其反面,严格执行非此即彼的决断。

但黑格尔认为,片面的东西事实上并不是固定的,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包含在物体内。

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主要在于坚执孤立化的片面的思想规定。

但是,黑格尔并不排斥外来物体,在物质和思维的本原问题上也并非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他认为思维内容最一开始是任由外来规范确定的,对这种外来规范的否定,它才得到一种更加真实的东西。

即,思维在活动的最初总是需要外来的物质的东西向里面填充,思维“有”但并非“实有”。

黑格尔又接着说,认识并非在此处戛然而止,得到一个完美的结论,辩证法还要求他们走的更远,“辩证法的形式主要体现为一种语言的精神,体现为一种确定性和规定性,”这样一种规定就体现为反思的精神,这个反思的过程中不同于否定的精神,它没有外来的规定,而仅仅是自己返回到自己,对自己规定。

结合这两层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对反思的反思”,从感性上升到普遍、抽象的共性之后,黑格尔又在这些概念、范畴,即知性之下反思这些概念的形成,考察这些概念之间具有怎样的动态的关系,最终达到一个他说的绝对理念。

黑格尔建造了哲学史上最后一个哲学体系,以极大地野心几乎笼括了一切。

他的理论中贯穿了西方理性精神(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就是理性的内在精华),他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将逻辑论、本体论和认识论集为一体,既体现了人的一种内在的超越性(努斯精神),也体现了一种普遍的规定性(逻各斯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