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综合序列治疗概况 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综合序列治疗概况 ppt课件
(舌根、 扁桃体床流行病学特点
• 发病率(incidence)、患病率(prevalence) • 构成比(proportional rate)
• 特点
①年轻化,女性发病上升,发病部位变化 ②病理复杂化 ③转移性口腔癌 ④隐匿性癌
患病率
头 颈 部 癌 瘤 的 患 病 率(上海市1984~1986)
To - 原 发 灶 隐 匿
Tis - 原 位 癌
T1 - 肿瘤最大直径 =< 2cm
T2 - 肿瘤最大直径 >2cm, <4cm
T3 - 肿瘤最大直径 >4cm
T4 - 唇
肿瘤侵犯邻近区域,穿破骨密质
侵犯舌、颈部皮肤
口腔 肿瘤侵犯邻近组织,穿破骨密质
侵犯舌深部及舌外肌、上颌窦、皮肤
TNM 临 床 分 类
Nx - 不能评估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o - 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1 -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3cm N2 分 以 下 3 种 情 况
N2a - 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3cm≤6cm N2b - 多个单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cm N2c - 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cm N3 - 转移淋巴结之最大直径 > 6cm
• 间叶组织来源
Ɲ 软组织 纤维肉瘤首位 Ɲ 骨组织 骨肉瘤 软骨肉瘤
口腔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条件
外因:①物理因素 内因:①精神因素
②化学因素
②内分泌因素
③生物因
③免疫因素
④营养因素
④遗传因素 ⑤基因突变
癌瘤病因的综合作用
化学致癌物
口腔癌的致病因素
吸 烟 苯芘、N-亚硝基呱啶、砷 干扰DNA 饮 酒 化学烧伤+细胞膜通透性+溶于酒精中
刺激与损伤
残根、残冠, 口腔卫生差 易患颊癌、舌癌
叼烟头 易患唇癌
口腔癌的致病因素
生物因素
口腔癌的致病因素
鼻咽癌 恶淋-EB病毒
口腔癌的致病因素
营 养 因 素 (vitA vitB 硒Se 锗Ge) 机 体 免 疫 状 态(免疫监测、预后) 遗 传 因 素(癌基因与抗癌基因) 精 神 因 素(人体功能失调) 医 源 性 致 癌(放射性癌)
Mx - 不能评估有无远处转移 Mo - 无远处转移 M1 - 有远处转移
TNM 临 床 分 期
O期 I期 II 期 III期
IV 期
Tis T1 T2 T3 T1 T2 T3 T4 任何T 任何T
N0
M0
N0
M0
N0
M0
N0
M0
N1
M0
N1
M0
N1
M0
N0N1
M0
N2N3
M0
任何N
M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
年
全身
头颈部癌瘤
口腔颌面部癌瘤
舌癌
份
男女
男女 男 女
男女
1984 275.6 197.6 1985 211.3 196.6
13.9 10.6 3.5 13.5 7.7 3.2
3.4 0.5 0.4 2.5 0.6 0.5
1986 265.6 200.1 13.3 8.9 3.6 3.1 0.6 0.5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综合序列治疗概况 ppt课件
•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综合序列 治疗概念
30年前 综合治疗 10年前 综合序列治疗 手术 放疗 化疗 生物治疗
术前诱导化疗 手术 术后放疗 生物治疗贯穿全疗程
口腔的解剖概念
狭 义 — 牙、牙龈、唇内侧粘膜、
前庭沟、颊粘膜、舌体、口底
广 义 — 还包括唇红粘膜、口咽部
口腔癌的临床病理表现
(1)浸润型
(2)外生型 + 浸润型 (3)溃疡型 + 浸润型
快、出 血、疼 痛、麻 木、麻 痹、张 口 受 限
头颈部癌瘤 UICC 分类、临床分期
唇、口腔、上颌窦、咽、涎腺、 喉和甲状腺
口腔癌
舌癌、 颊癌、 牙龈癌、 腭癌、 口底癌、 唇癌 (舌根、软腭)
唇和口腔癌的TNM分类、临床分期
张陈平、邱蔚六 (1990) 舌 颊 下龈 硬腭 上龈 口底
张志愿 等 (1999) 舌 颊 下龈 硬腭 上龈 口底 唇
口腔癌好发部位
600 507 500
400
300
200 100
174
174
108 107 92
86
74
0
舌
颊 下龈 硬腭 上龈 口底 唇 其它
1986 年-1996 年 在1322例口腔癌中
解剖分区
唇 1. 上唇 唇红表面 2. 下唇 唇红表面 3. 口角
口腔 1. 颊粘膜 上下唇粘膜表面 颊粘膜表面 上下龈颊沟 磨牙后区
2. 上牙槽牙龈 3. 下牙槽牙龈 4. 硬腭 5. 舌 轮廓状乳头前的舌背部和舌侧缘
舌腹部 6. 口底
TNM 临 床 分 类
Tx - 原 发 肿 瘤 不 能 评 估
舌 507例 占38.4%
颊 174例 占13.2%
下龈 108例 占 8.1%
硬腭 107例 占 8.0%
上龈 92例 占 7.0%
口底 86例 占 6.5%
唇
74例 占 5.6% 其它 174例 占13.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
• 上皮源性(70~80%) Ǭ 鳞状细胞癌最多(68%)
* 居 第10位 以后
口腔癌的发病率
印 度 40%-70% 斯里兰卡 39.5% 美 国 男 4% 女 2% 中 国 长江以北 1.45%~ 5.6%
长江以南 1.75%~ 5.18%
性别与年龄
女性呈上升趋势
6
6
4
2
1
0 50年代
2 1
80年代
男性 女性
美国 6:1 2:1
3 2.82
2
1.39
• 采集病史 (不要忽视任何主诉) • 临床检查 (不要忽略任何一个体征) • 影像学检查 (X CT MRI SPECT) • 细胞学检查 (细针吸取活检) • 组织学检查
1
1
1
0 50年代
80年代
中国 2.82:1 1.39:1
年龄呈老龄化趋势
中国 西方
40~ 60岁 >60岁 29.68% 50~ 70岁 >65岁 50%
口腔癌好发部位
60年代统计 牙龈 舌 颊
80年代统计
报告者
好发顺序
Cunningham (1986) 舌 口底 下龈 颊 上龈 硬腭
赵福运 等 (1990) 舌 下龈 颊 上龈 硬腭 口底
致癌物质吸收
15
危
10
险
度5
01 0支
12.4 7.67 6
10-20支 20-30支 >40支
20
15
10
吸烟量/天 5 0
2 0g
15.2 10.16
3
170g (60Z)
255.15g 283.5g (90Z) (100Z)
饮酒量/天
物理因素
口腔癌的致病因素
光辐射 紫外线 白人种、户外作业者 易患唇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