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生活的客观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又得益于艺术反馈而进步、文明。
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会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
人类生活正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丰富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如:
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
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例如:
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
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
其目的是:
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
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
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
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
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
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1为语言本身有问题而使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困惑,转而想到这些大师是不是就是爱玩文字概念那。
书归正传,来谈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体验的过程,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
生活好、生活坏都是你体验后的结论,单纯一点讲生活就是人在时空中的过程,我们起了个名字叫“生活”,既然我们说生活是一个体验过程,那我们是
从哪些方面体验的呢,总体分为两个方面——生理体验和心理体验,又是即相对又相互联系制约的两个方面,生理体验和心理体验满足的程度就是你生活好于坏的程度,当然每个人的境界布不同,满足的标准也不同,也就有了众口难调的现象。
既然说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那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就是对的,但艺术更偏向于心理体验,就像他们所说的“精神食粮”。
生活是时空之中体验的过程,时间不停在走,空间不停有变化,人的生活是不能重复的(时空机暂时没出来,也有可能是没普及),所以很多东西优于时间及现实条件的局限我们没办法一一体验,但艺术——这些提炼后的片段我们却可以随意拿来体验,也许这片段是别人的,一般式你希望成为的那种“别人”,通过艺术来体验他们的生活。
越说越无味,其实欣赏艺术和吸食毒品的核心原因差不多,无非生理和心理体验的侧重不同,而且同样都很过瘾。
艺术一点的说法,生活是自己的,艺术是生活上面漂亮的点缀,有可能是自己的,也有可能拿自别人而变成自己的,这些点缀同时又构成了生活本身,最发现艺术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从属关系,同在一体。
生活那,没有人,没有体验,也就不复存在,关键又回到人身上。
最后结论你的生活好于坏,有没有艺术或有没有欣赏艺术,都在于其本人。
俄在设计行业,以前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奔着实用去的,二三段的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反向应用,而且屡试不爽。
生活铺垫艺术,艺术又回映生活。
一方面,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只能是第二性的东西,社会生活作为自然形态的东西才是第一性的,前者只能是后者的反映。
因此,社会生活才是文学艺术的“惟一的源泉”,“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另一方面,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须经由“艺术家头脑”这一中介,“艺术头脑”是现实世界转化为艺术世界的“加工厂”。
因此,艺术家的世界观、哲学观、艺术观,乃至政治、道德等观念都会起到指导作用,这种作用不同,最终创造的艺术世界也就不同。
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
在典型性、理想性、普遍性上,艺术高于社会生活,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