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溱湖湿地自然生态导游词

溱湖湿地自然生态导游词

湿地生态资源条件一、区位特征溱湖湿地区域地处苏中里下河水乡腹地,位于东径119°48′—120°18′,北纬32°20′—32°42′,属于姜堰市的北部,与兴化、东台为邻,总面积为26km2,其中湿地面积20km2。

区内地势低洼多沼泽,地面平均真高不足2米,是江苏省三大洼地之一。

该地域河网密布、岛屿星罗棋布,这里曾是世界珍稀野生动物麋鹿长期生活栖息的地方,并在此挖掘出大量的完整麋鹿化石。

历史以来这里是各类湿地动、植物的长期繁育基地,形成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

溱湖湿地公园位于江苏泰州姜堰市(原泰州地区泰县)东北部,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县市的交界部位,古有“犬吠三县闻”之说。

该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宁盐一级公路、姜溱公路、宁启铁路穿境而过,宁靖盐高速公路在园区留有出口,溱湖湿地公园是全国范围内离高速公路出口最近的湿地公园。

近旁的千年溱潼古镇典雅清幽。

溱湖溱潼四周还有海安、大丰、盐城、宝应、高邮、天长、江都、扬州、扬中、泰兴、靖江、如皋等县市,相距均在百公里左右范围以内,再往外则为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蚌埠市等构成的都市圈。

所以,溱湖溱潼自古就有“存中”之称。

“存中”者既是江苏中部的汇聚中心,又是江苏中部的辐散中心。

二、沿革溱湖湖面2.1km2,位于溱潼镇中北部,原名鸡雀湖,因“昔多鸡雀飞集”而名。

后因溱潼地方语中,喜鹊与鸡雀谐音,且喜鹊为吉祥喜庆之物,人们为了吉庆,将其改名为喜鹊湖,现又称溱湖。

宋岳飞抗金时,曾在此湖上运送粮草。

电影《东进序曲》所描写的黄桥战役中陈毅与二李(李长江、李明扬)的谈判即是在溱湖的船上进行的。

前些年,著名的溱潼会船节的会场移至溱湖,自此,溱湖更是旧貌换新颜,出色地扮演着美丽和智慧使者的角色。

三、溱湖与溱潼镇相依存溱潼历史悠久,可以溯至新石器时代(4000—5000年前)。

该地曾出土两年石斧被考证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溱潼镇名可能始于唐代《李符墓志》所云“青蒲南临吴渚,北傍秦泓,遂家焉”,《东台掌录》指出:“秦泓”即今“溱潼”。

清代的溱潼镇镇区有36桥72井。

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溱潼为里下河地区重要粮油市场,一度有“小上海”之称。

1945年,中共苏中区党委曾批准把兴化县兴南办事处改建为溱潼县,设立中共溱潼县委员会、溱潼县政府,1962年划为泰县县属镇。

溱湖与溱潼古镇浑然一体。

溱湖是溱潼古镇水上文化的背景,溱潼古镇是溱湖生态特色和文化景观的明珠。

它们共同行成独特的河湖交织的充满生机的湿地生态景观:远处云霞轻飘,几多民居砖窖,落雁归去;近处碧波漪涟,串串船帆追逐,沉鱼又来。

清人曾咏“溱湖八景”为:东观观鱼、南楼诗书、绿院垂槐、北村莲社、西湖返照、花影清皋、禅房修竹、石桥明月。

四、自然条件(一)地质构造背景姜堰市以及溱湖地区位于新生代构造盆地内,东台拗陷西南的溱潼拗陷之中。

下垫岩层有白垩系上统浦口组红色细碎屑岩层,属平原河流沉积。

下第三系泰州组碎屑沉积岩,属河流、湖相沉积;下第三系阜宁组碎屑沉积岩,河湖、三角洲海陆交互沉积;下第三系戴南组以砂岩为主,属残留湖相沉积;下第三系三垛组泥砂岩,以河流泛滥沉积为主;上第三系盐城组杂色碎屑岩,以河流沉积为主;第四系东台组为河湖沉积夹海侵沉积。

目前,已在溱潼西北部的北东──南西向凹陷中,发现了石油天然气,已勘探了淤溪油田、积庄油田、角墩油田、储家楼油田等。

本地的第四纪构造运动,以区域性向东倾斜沉降为主。

大地测量的结果,近几十年的沉降速率为每年几毫米。

(二)地貌发育溱湖位于江苏中部里下河洼地的中南部。

7000多年以前的中全新世海侵曾使里下河洼地成为泻湖。

当地西岗曾是该泻湖的东砂堤。

之后,由于在里下河洼地以东相继形成中岗砂堤、东岗砂堤和高海滩,从而使缓慢沉降的里下河洼地成为比东侧及西侧地势均要低的湖荡洼地。

在里下河洼地东侧海岸砂堤发育过程中,里下河洼地南侧发育了长江沿岸扬州——泰州自然堤,迫使里下河洼地的汇水向北流。

里下河洼地区的湖荡洼地,长期以来存在洪涝威胁。

为了减轻洪涝灾害,当地进行了开渠挖塘与筑墩等整治工程,一则泄洪排涝,同时发展了内河航行,二则填高农田房基,免遭洪水淹没。

整治工程改变了大部分湖荡洼地的原始地貌,提高了水面与土地的利用率。

(三)气象概况据1953—1987年统计资料显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43小时,年日照率达51%。

多年平均晴天天数最多的8月,日照时数高达250小时,日照率占全月69%;而经常出现迷雾阴天的2月,日照时数仅152小时,日照率占全月45%。

该地累年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显示,多年年平均气温14.6℃,年际变幅1.8℃。

常年夏季最势的7、8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2℃、27.0℃,但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66年8月8日,为39.4℃。

尽管如此,每年>35℃的高温天数仅有6天。

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1.5℃,平均年最低气温为-1.7℃,而极端最低气温却是受强寒潮影响的1955年1月6日,气温为-19.2℃。

该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41mm。

其中降水量最少的1978年仅514.8mm,为常年的50%左右;最多的1956年为1634.1mm,较常年平均为593.1mm。

每年6-9月雨量十分集中,平均总量可达617mm,占年总量的60%。

该地累年(1959—1987年)平均蒸发量1361mm;蒸发量虽较降水量多321mm,但受海汽交换、淮河和大面积水网影响,空气仍十分湿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高达81%。

秋冬季节为多雾季节,多年平均雾日达18.9天,最多为26天,最少为10天;有雾时间多为上午10点前消散,但也有迷雾整日不消散的现象。

秋季偶有降雪,多年平均降雪日仅8天,但积雪最深达27mm,积雪天达41天。

全年以东、东南风为主。

其中春季多东南、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东北风,冬季多西北、北风,风随季节转换明显,表现现季风气候特征。

1959-1987年多年年平均风速3.5m/s,多年月平均风速3-4m/s,而大于等于8级(17m/s)的大风天以春季3-4月最多。

因湖面开阔,常有陈性大风出现。

(四)水系特征姜堰市江海公路横贯里下河地区中部,其南称上河,属长江水系,其北为下河,属古淮河水系和独流入海水系。

溱湖水向北流去,成为南引(长江水)北泻(泄洪入海)、江河分流势态。

项目区范围内的河流主要是泰东河、姜溱河、河横河、黄村河等河流。

溱湖周围有十多条河湖港汊与溱湖有水体交换。

看来这些河流的形成与里下河洼地的排涝、泄洪、航运交通有关。

这些河流,常年水量充沛,水情稳定,有利于发展养殖和捕捞,从而形成特定的水乡风情。

湖泊分为北湖、喜鹊湖和南湖三大水面。

其中,北湖和喜鹊湖是溱湖的主体。

喜鹊湖终年湖面开阔,水体清澈,水上交通四通八达。

丰富的水资源滋润了景区湿地,湿地内生物繁茂,所以景区水景艳丽多彩,水环境十分优越。

(五)水质2000年12月22日,姜堰市环境监测站对溱湖“地面水”进行水质监测。

监测地点为溱湖的湖心区,测定指标34个。

除氟化物、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个别要素外,水质均符合国家地面水标准,并确定为Ⅱ类水。

2000年4月13日,姜堰市环境监测站曾对溱湖的“生活饮用水”进行监测。

监测地点为溱湖的湖心区,测定指标24个。

监测评价为:基本符合《生活饮用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的要求。

(六)生物资源溱湖湿地地处里下河地区,气候湿润,为鸟类、兽类的栖息、觅食、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

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具有恢复保护和开展旅游的实际价值。

1)植物:共153种。

2)鸟类:共9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鹳、黑鹳、丹顶鹤等7种,省级保护动物有鸿雁、鹌鹑、喜鹊、灰喜鹊、画眉等8种。

3)兽类:共2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麋鹿,省级保护动物有刺猬、猪獾、貉、豹猫、黄鼬等。

4)两栖爬行类:共23种,有金浅侧褶蛙、黑斑侧褶蛙、乌龟、蝮蛇等。

5)鱼类:共38种,此外还有河虾、河蟹、甲鱼、河蚌、田螺、螺蛳、蚬等。

6)其它动物:有浮游动物21属(种),其中原生动物3属,轮虫4属,棱角类5属(种),桡足类5属,底栖动物27属,昆虫10属。

五、资源条件溱湖风景区以其温和宜人的气候、河湖交织的水环境、富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生态和独具特色的里下河文化遗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

(一)溱湖溱湖,又名鸡鹊湖、喜鹊湖,因“昔多鸡鹊飞集”而得名。

溱湖东西长1.4公里,南北长1.5公里,形似玉佩,面积约2.1平方公里。

登高而望,从四面八方通达湖区的主要河流有9条,自然形成古称“九龙朝闷”的奇异景观。

溱湖湖面开阔、和风细浪、水质优良、水产丰富,湖中多洲滩岛屿, 沿岸居民也日趋富裕。

无论是云雾轻飘下的溱湖,还是霞光映照下的溱湖,都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自古以来,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赞叹-溱湖中多洲滩岛屿、古树摇曳,这一点,可与杭州西湖或太湖的一角相媲美。

该地气候温和,空气湿润,一年四季都宜人游,相对北方较干旱地区来说,它具有十足的江南水乡秀色。

把溱湖与天目湖等水库水环境比较,溱湖水环境则完全是自然风光。

“溱湖夕照”没有人工建筑的搀杂,只有点点轻帆穿插在云霞之中。

溱湖水深适当,便于发展各种水上娱乐项目,湖中岛屿众多、星罗棋布,利于景点布置与项目开发;湖水清纯甘洌,盛产鱼虾、菱藕、水瓜等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尤以“溱湖簖蟹”闻名天下,适于水乡食文化的形成,湖区水清景美,气象万千,宜于游览观光,愉悦身心。

溱湖,这一里下河地区特有的盆地景观,象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喧嚣繁忙的城市之间,为都市人回归大自然营造了一方不可多得的净土。

(二)湿地湿地与海洋、森林同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号称地球的肾脏,是吸水的海绵、水源的净化器,空气的滤清器。

溱湖是苏中里下河洼地的“锅底”,集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所有特征于一体。

溱湖周边的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尤具特色,放眼看去,水草茫茫、林木葱葱,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堆垛自成方圆,高处茅蒿密密、野花点点,低处芦苇青青、荷叶田田,更有鹿鸣鸟语、蛙鼓虫吟,惟存天籁之声。

游人到此,恍然有置身世外桃源之感。

这块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也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乐园。

区内现有主要观赏动植物18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植物41种,来此栖息的各种鸟类的品种、数量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三)河横全球500佳风景区东南部的沈高镇河横村曾经是一个“田低沟洼多”,以水稻、小麦和棉花生产为主的农业区。

八十年代后期,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运用生态学原理对该村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开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良性循环的生严方式进行生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地的农田建设,已被改造为“河网规格化、排灌系统化、农田方整化”。

该地的生态建设,已建成“江苏河横绿色产品基地”等。

相关主题